改革开放30年,网络文学新观察


改革开放30年,网络文学新观察

上世纪 70年代末产生的朦胧诗,80年代文学对人性的呼唤,到了互联网时代,文学不仅加速了大众化、市场化进程,而且迅速呈现出平民化写作乃至全民写作的繁荣景象。改革开放历经30年,如果说在文学领域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变化,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互联网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如此之重大。而这一切,既拜新技术所赐,更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必然后果。进入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就呼吸到了新空气。市场化改革吁求自由的写作,而网络文学为何谓自由写作树立了标杆。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新生儿。

所谓“改革文学”,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比之“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朦胧诗”、“ 先锋文学”等,它或许不是最显眼的,但它同改革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之所以称其为纪念碑,是因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已成为历史,使命与野心达成,意义归于历史。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体制改革仍就需要探索,但最起码,它已不再需要由文学来引路或突围。情绪让步、理性登场!这对社会文明的进程来讲,无疑是一种进步!

《人民日报》年初曾经发表过这么一篇新闻:在福州举办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三次全委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网络文学创造新鲜词语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它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不过网络文学的创作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网络文学的界定不能过于简单化,不能把所有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字都当成文学。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表示,将采取适当方式吸收网络作家参加作协。陈建功分析说,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大了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和覆盖面;与纸质媒体相比,其交互性更强。但网络文学的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的匿名性让一些网络写手丧失了责任感,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发表的随意性也带来了艺术质量的粗糙。参加会议的部分委员建议,中国文学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中国作协的相关工作也应该适时调整。据罗伊网调查了解,目前使用的出版两本书才能申请加入作协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国作协对网络作家采取热忱欢迎的态度,并将在近期对相关标准做出调整。

网络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草根精神。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就是草根挑战“主流”。互联网孵化专家黄相如指出,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文学的兴起无异是一场文学革命。这和发生于19世纪初期那场文学改良运动,具有内在的精神延续。上世纪初的文学革命,是通过解放文字语言的手段激发文学的活力。被视作引车卖浆之流的白话文,让文字、文学不再成为知识贵族消费品。上世纪90 年代的这场文学革命,则通过解放文学创作的平台,打破既有的文学创作计划体制。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创作和发布平台,还意味着一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这在现在,已经受到商业写作和互联网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带来新鲜空气,同时也带来强势的商业价值规律,没有什么能够独立于外。最终,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的界限必将消除,直至合为同流。到那时候,作为创作载体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将使所有写作者都离不开网络平台;而网络文学所体现和追求的自由创作精神,必将成为主流的文学形态。

改革开放之前,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刊物投稿。如今,网络提供了一个无限宽阔、自由出入的文坛,使得每个写作的人都得到锻炼机会。我们看了一些网上的写作,包括博客,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作家,一个潜在的作家。我们过去认为“全民写作”是神话,可是现在,“全民写作”逐渐变成现实。如今,网络写手辈出,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普遍的,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文学也不能例外。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格局,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作家莫言曾经多次认可说,这是一个好现象。

有人会问,在网络文学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传统作家会转变吗?互联网孵化专家黄相如认为,到目前为止,采取传统方式阅读的读者还有一个大数量,而在网络上阅读的人也是决不能忽视的一群潜在读者。(罗伊网  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