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芮明杰(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新闻背景:花旗、索尼、AT&T、力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风光多时的金融大鳄、跨国企业、产业巨头也纷纷抵挡不住,日前接连抛出了“万人裁员计划”。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裁员潮,国际劳工组织给出的预测是: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全球失业人口猛增2000万。至于失业总人数,将会10年来首次突破2亿。
而不久前,一份涉及178家企业的“大裁员名单”,在沪上白领间广为流传。虽然有些是虚惊一场,但多少还是让人感受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萧瑟凉意——
支玲琳:最近几周来,跨国企业大裁员的消息频频传出,全球失业人口激增。对于这样一种趋势,您怎么看?
芮明杰:首先我们要理解,裁员是因为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企业状况不好,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关于全球的问题,现在讨论很多。一个观点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过度泡沫化;另一个观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匹配,导致了这次的危机。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虚拟经济的问题正逐渐深入波及到实体经济,并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所以,出现全球裁员潮,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至于中国,受到的影响怎样呢?前几天在日本召开了三国首脑会议,温总理也出席了。会上认为,这次的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实体经济还是有影响的。我赞成这样的判断。在实体经济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发动机,第一个就是出口。而出口占GDP的比重大概是37%-40%,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但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由于国际市场收缩,中国的出口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在订单大幅度减少,甚至没有订单的情况下,企业要活下去,裁员以压缩生产,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再看投资。在宏观经济收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投资自然放慢了速度。这样一来,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幅度下降,于是我们看到钢铁、煤炭价格猛跌,很多上游企业出现了生存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必须裁员,不然就活不下去。因为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活下去,如果企业破产了就会造成更大面积的失业。所以我们的企业只有应变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市场方向,确保活下去,才可能有未来。
还有消费。消费率偏低,是长久以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在当前,很多人因为股市资产缩水,一些人忧心是否会减薪、是否会被裁员的情况下,要让居民放心地扩大消费还是有难度的。而如果居民消费不增长,那么消费品企业可能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家电、纺织企业都出现了生存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其实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裁员不啻于是一种壮士断腕,它让企业可以活过这个难熬的时刻,能够等到好光景的到来。所以我认为,其实应该理解裁员的企业。要知道,将培养多年的员工裁掉,对企业来讲,其实同样也是一种巨大损失,人力资本的损失。
支玲琳:对于员工来说,裁员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有一些企业面对危机,选择的是与员工共渡时艰。如美国的Hypertherm已经保持了35年的“零裁员”记录。裁员,真的能让企业活得更好吗?
芮明杰:我们的确可以找到这样一些案例,就是无论在景气与否的情况下,都能够做到不淘汰一个员工。这个有可能,但我认为,不具有普遍性。我们不能用个案来替代普遍。因为我们看到的情况是,现在的企业普遍经营状况都不好, 甚至摇摇欲坠,需要减少没有销路产品的生产,需要裁员.现在全球那么多的跨国公司都在裁员就是一个佐证。要所有的企业都不裁员,我认为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
支玲琳:裁员会带来失业人口的增加,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为此,一些地方近日也颁布政令,限制企业裁员。您赞成这样的做法吗?
芮明杰:无论是限制企业裁员,还是喊出“减薪不减员”的口号,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政府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具体而言,比如减薪,这当然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减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可以减到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员工的生存还能不能保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这些都需要考虑。否则弄巧成拙,反而导致全体士气低迷。还有限制裁员,我持保留态度。如果企业确实需要裁员才能渡过难关,应该给予理解。失业人口增加,当然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如此。但是我们要想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而不是让企业来承担。强行限制裁员的实质,就是把社会的负担转嫁给企业。我的解决方案是,应该允许困难企业临时性裁员, 企业可以自愿承诺当经济好转、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时,这些人员可以再回来就业.而临时性失业人员由政府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共度经济难关。
支玲琳:回望历史,其实现在并不是“最坏的时候”。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失业。事实上,美国社会曾经历过两次失业危机,分别是大萧条时期和滞胀时期,但最后都成功走出失业危机的阴影。您认为从中有哪些经验可以汲取呢?
芮明杰:关键是政府有所作为。可以看到,罗斯福采取的政策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藉此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而里根在经济滞胀时期,主要采取了减税策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种政策抉择都是对的,危机后美国的经济重又繁荣了起来。今天我们国家也面临了很大经济问题,内需不足,结构失衡,增长乏力;先前中央安排的4万亿投资,再加上各省市追加的投资,总量大概已经达到了16万亿之巨,主要安排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但在减税方面,我认为我们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到位,尽管这次增值税已经作了调整,不过只有1千多亿的减税总量,在4万亿里面还是比重比较低的。目前很多企业生存出现了困难,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以减税的手段减轻企业负担,这样也使企业不至于大规模裁员。此外在在适当的时机也应该调整个人所得税部分,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以拉动居民消费。总之,当前的危机并不可怕,我们要信心期待,会有更有力、有效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出台。
本文发表于<解放日报>2008.12.20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