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英而生:李宁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鞋实战评测


身世之谜

        恕我冒昧,直接将这篇评测的主角称为了李宁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鞋。可是直到我写下这行文字的时候,仍然没有找到除了价格、货号、配色和初略用料之外关于这双马拉松鞋的任何信息。
    没有富有煽动性的简介、没有密密麻麻的科技清单、甚至没有一个专有的名字……
        诞生于今年Q3,如此低调的这双马拉松鞋到底是何身世?
        虽然没有从李宁官方得到哪怕是一丁点的消息(这倒符合李宁一贯的低调风格),但这难不倒我:毕竟李宁以往的马拉松鞋还是能在网络上找到只言片语的内容;更何况鞋就在我的手上。
     
       先来看看李宁专业马拉松鞋的前生今世吧。
       根据我的考证,李宁的一代马拉松鞋应该是面世于2006年初,并作为当年北京国际公路接力赛业余参赛团队的赞助鞋款:
      
Quote:
“驭风”在外观设计时,参考了鱼鳍的扇骨结构作为支撑,合理束紧跗围的同时又多方向地将鞋体收紧,使鞋在运动中更抱脚。鞋楦采用专业马拉松鞋楦,鞋楦跖围较宽,避免长时间跑步鞋对跖趾关节的压迫,更加合脚节省能量,符合马拉松运动强度对鞋子的需求。

       由此便开始了李宁马拉松鞋的世代繁衍:
      1.    一代马拉松鞋“驭风”2006年面世;
      2.    每年都有不同款式的“驭风”支系产品上市(我们将其都统称为一代);
      3.    改良二代马拉松比赛鞋于2007年面世;
      4.    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比赛鞋于今年年初上市……
 
      第一次看到李宁的改良二代马拉松比赛鞋,是在一本李宁内部期刊《运动品格》上。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从网络上搜到的产品介绍,和当时杂志上的内容大同小异:

Quote:
李宁公司新推出的新一代改良二代马拉松比赛鞋产品,采用专业马拉松鞋楦,在原二代马拉松鞋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穿和修改细节修改以达到最佳功能效果。作为马拉松专业比赛鞋,此款鞋在符合马拉松运动员比赛专业需求的同时,也备受跑步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具备品牌曝光效果的产品。与李宁公司签约的埃塞俄比亚马拉松顶级选手Tolossa,苏丹、坦桑尼亚等国的马拉松运动员,以及美国超级马拉松爱好者,都已经开始穿着此款马拉松比赛鞋产品进行日常训练和比赛,受到一直好评,反响颇好。
设计师把海水的波纹理念巧妙应用到鞋子的帮面和鞋底上,应用水波的线条辅助支撑帮面和束紧帮面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并且采用水波纹的kpu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跑步中鞋与地面频繁摩擦所产生需要的向前推动力量。

        这里还要补充两句:
        这双鞋采用的是轻质foamEVA中底,这种材料的减震效果要优于传统中底;
        后跟内置cushion减震材质,吸收运动冲击力减轻对脚的伤害;
        鞋面和内里材质柔软舒适,鞋面采用一片式单层三明治网布设计,帮面采用国际水准的超纤植绒,兼备轻质、透气和柔软;
        足弓部分TPU射出平衡片,降低了中底由于弹性良好而给足弓带来的不稳定感;
        不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双鞋的大底纹路设计。借用船长的实拍图一张:

        这种颗粒纹路设计在保证抓地发力,容易弯折的同时,还减轻了整鞋的重量。但这种设计对工艺可靠性要求较高,而且造价不菲。可见李宁在这双鞋上是费心颇多的。
        目前我知道的二代马拉松鞋有三种配色,一款专供签约资源,两款上市发售。可惜599RMB的定价,以及极少的产量,让这双看起来做工和设计都很棒的鞋无法变成我手中的实物。
        遗憾中……

        进入08奥运年之后,李宁公司做了一系列高调的宣传活动,但三代马拉松鞋却低调如故。也许这和国内田径项目一直没有多少看点有关。不管如何,三代马拉松鞋还是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下面是能从网络上找到的关于三代马拉松鞋的极少信息——一张模糊的图和一段还算详细的简介:

Quote:
这是一双专业的比赛鞋,为提供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提供脚面“最轻”的包覆,给脚掌“最持久”的弹性,以缓解运动疲劳、节省能量。
简介:
李宁公司新推出的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比赛鞋,此款结合运动员Tolossa脚型、采用专业马拉松楦型和特殊航空材料——“碳纤材质”,经过李宁专项跑步团队 产品人员、楦型师、开发师、设计师以及李宁签约运动员的不断试穿、沟通反馈、反复论证、不断修改,试制、改良而成的马拉松专业比赛鞋。
产品的帮面采用具有高透气效果的柔软的三明治大网眼网布,结合皮料++极轻的超纤植绒材料,以及收缩式面部结构,使鞋子更轻、更透气,能充分满足运动员跑步时的双脚对鞋面提供呼吸性能的要求。其中底使用李宁公司新研发超轻高弹性材料,具有极佳的弹性与持久抗压缩性;底部使用新研发的超轻耐磨橡胶制做而成,后跟外腰增加了cushion吸震材料,以保证在重量方面上更好能满足马拉松选手对比赛鞋轻质持久的需求;另外,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比赛鞋其鞋带采用了全棉鞋带,以保证在全程马拉松比赛中鞋带不易脱开。

     另外,船长曾经提供了两个货号2RMC087 / 2RMC091
就这些了
    是的,再也没有任何图片、文字……
    那么,货号2RMB391-1,售价599RMB的主角到底是不是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比赛鞋呢?没图没真相

        首先,从侧面看,这双391的中底和模糊图的中底完全不同,模糊图中后跟外腰的cushion材料似乎位于下侧,而391的cushion材料却标示在上端。从这点来看似乎差别甚大……
   
        那鞋面用料呢?

        391这双鞋采用了不对称的鞋面设计,使得鞋更加贴合脚面,通身绝大部分由三明治网布组成,侧面的反光条也是支撑条,帮面采用的是柔软的植绒面料。和这三代马拉松鞋的描述有些相像……
    另外,391也是使用的绑缚性极佳的全棉鞋带……
   
       看看鞋底吧

       391的确也采用了耐磨橡胶,但这都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在于中掌内嵌的那块黑黑的东西!也就是专项三代马拉松鞋最突出的特点——碳纤TPU板!
Quote:
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纤维(PAN)或者将沥青抽成丝,经高温碳化后制成的极细的碳化纤维,直径在10微米左右,7~8根排列在一起才有一根头发丝那样粗。碳纤维呈黑色,坚硬,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擦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工业上塑料增强之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可以提高其强度且重量轻。
说到碳纤维增强塑料,也许你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说到Thinkpad经典笔记本所使用的碳纤维外壳,基本都会知道。其实两者是等价的。


        还有最后一点:三代马拉松鞋宣称开发的过程中结合了Tolossa的脚型。像Tolossa这样的专业运动员精英在跑动的过程中,脚通常是有外翻(旋前不足)动作的。而391大底橡胶的设计正好切合了这一点。
        虽然391和模糊照有着诸多的不同,但是种种迹象都表明391和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比赛鞋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将其称为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鞋不为过吧。

实战评测


        从拿到这双鞋开始,为了真实、客观的反映它的性能,我近2个星期中一直在用它和另外一双某国际品牌专业马拉松鞋(下简称对比鞋)交替跑步(其它跑鞋一律休假)。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实战评测的一些相关信息:
        评测人:longking
        体重:68.5kg
        身高:183cm
        脚型:正常偏外翻(旋前不足)
        跑姿:标准,习惯后跟着地滚动式跑进方式。
        391实测里程和环境:400m、3000m、3000m(塑胶跑道)、10km、10km(沥青公路)、20km(石板沥青混合路面)
       对比鞋实测里程和环境:3000m(塑胶跑道)、10km、10km(沥青公路)

实测环境一:2*5km = 10km


实测环境二:10*1km = 20km


        作为马拉松鞋,自然有着和普通慢跑鞋完全不同的设计侧重点。在42.195公里高强度考验下,运动员要和地面接触大约25000次。因此马拉松鞋首先要给运动员提供舒适感,缓解脚部疲劳;当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情况提供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减震,防止受伤;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稳定性、透气性、灵活性和轻质。
       在这里我将马拉松鞋的评测指标分为重量(20分)、舒适度(20分)、稳定性(15分)、透气性(10分)、灵活性(10分)、耐磨和抓地(10分)、减震与反馈(15分)。总分100分。
       这是一个不可能得满分的评测,因为重量和稳定性、减震之间是相互抵触的。极致轻量就会舍弃稳定、减震设计;而稳定和减震材料的加入就会加重鞋的重量。
 
       重量
       根据生物力学专家测定出的数据鞋子重量每节省100g,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就可以节省1%的能量消耗。所以国际上各大跑鞋公司争相推出的各种轻质的马拉松鞋,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这些马拉松鞋的单只重量一般在100g—300g之间。其中170g以下的马拉松鞋基本上可以称作是极轻质设计,当然它们的保护和减震也大打折扣。
        391对于重量的控制也是颇费苦心的:超纤植绒面料、碳纤TPU板、超轻橡胶、超轻中底……
经测量,391的单只重量在230g左右(受称量工具的精度影响),对比鞋单只重量在240左右。感觉稍重了那么一些,因为我对391的期望重量在190左右……
        当然在40多公里的实际测试中,我并没有感到这双鞋的重量给我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得分:11


        舒适度
        来看看391为了提高舒适度做了哪些设计:按照马拉松运动特性设计了鞋前掌上翘角度,使跑动时前掌容易弯折,更省力;帮面采用柔软的超纤植绒面料;鞋舌改进了设计方式,不会发生侧偏;鞋垫没有采用普通的发泡鞋垫,而是在表面增加了一层薄薄的类似毛巾的织物;后跟内里摒弃了网面衬布,换成了光滑的轻薄革面,避免摩擦脚后跟。
        当然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细节,391最大的亮度在于:它采用了专业的马拉松鞋楦。这绝对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391的楦型和脚底板切合的非常和谐——脚前掌踏实的落在鞋前掌槽中,宽度极为舒适;脚后跟被鞋后跟恰到好处的包裹起来,不肥不瘦。
        相比之下,对比鞋虽然在细节上也是极尽所能,和391不相上下,可是在楦型上就没了任何优势——典型的欧式瘦长鞋型。虽然对我这瘦脚来说跑动起来并没有难受的感觉,可是也谈不上舒适了。

         在实际测试,特别是20公里测试中,我刻意的留意了舒适度的问题。因为记得我在上次20公里跑到14公里左右的时候,右脚大拇指关节处的皮肤被摩擦的有种撕裂的感觉,并且鞋前掌感觉被踩塌变的毫无减震感。这次在测试到11公里左右的时候,脚掌跖趾关节开始感觉有轻微的疲惫、酸痛感,不过这都在正常忍耐范围内。一直到20公里结束,也没有出现上次那种状况。
    得分:19

        稳定性
        为大腕运动员定制的款式,当然可以根据赛道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特点量身定做专用马拉松鞋,减少不必要的设计。但作为市售版的专业马拉松鞋,自然要考虑到使用者可能会在多种环境下跑步。
这一点,相信391做的是相当棒的。碳纤TPU的加入,让鞋在跑动中不会发生扭转、变形等意外情况(对比鞋则是采用了传统的TPU作为稳定保证)。再看看391的中底,其截面是上窄下宽的梯形,这位脚掌落地提供了更大的接触面。
       在实际测试中,路面环境比较复杂:有平整干净的石板路、塑胶跑道,也有破损老化的沥青路、地砖路,有上坡下坡,也有积雪和融化再次凝结的冰层。40公里的实际使用过程中,391的稳定性表现优秀。
        得分:15


        透气性
        这可以说是跑鞋最基本的要求了。马拉松鞋由于要长途不间断运转,透气性要求就更高了。391和对比鞋为了透气性都尽最大可能的使用了透气网布。并且391帮面使用的超纤植绒面料也具有不错的透气性。可以说整双鞋面都可以呼吸。
       效果自然也很明显:实测过程中我的脚一直保持干爽。
       得分:10

       灵活性
       说到灵活性,马拉松鞋由于轻质、合脚,自然要比慢跑鞋灵活的多。再加之前掌的角度设计、中底的厚度,使得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实测中,两双马拉松鞋都给我留下了启动快、变速快、变向容易的感觉。
       得分:9


        减震与反馈
        如果说不考虑马拉松运动过程中地面冲击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那么赤脚也许是最好的比赛方式:轻质到零、透气到不能再透气、灵活到那就是自己的脚。
        可25000次的重复性地面冲击,可以说是导致过劳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错误的训练方式)。做为身体和地面的中间媒介,跑鞋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保护功能:减震、纠正步姿(针对内翻,也就是旋前过度)。
        由于391是针对有外翻倾向的专业运动员设计,所以它并没有考虑内翻人群的双密度设计(要想让鞋变成全能,那是不可能的)。
391的后跟外腰放有cushion减震材料,并采用了高弹性新材料的中底,那减震效果如何呢?
要单纯做到减震,柔软的材料有着很大的优势。可是柔软的材料减震虽然优秀,可是却也将运动员的力量分散殆尽,增加了能量消耗,加快产生疲劳感。反过来,单纯为了力反馈,硬底鞋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减震效果就差的太多了。因此减震材料的选择关键在于:软硬适度,减震与反馈并重。
        在实测中,391的减震效果给人以“俊朗”的感觉(注意,不是硬朗):后跟着地的过程中,鞋底有明显被挤压减震的感觉,但很快反弹就出现在脚向前滚动的过程中,前掌着地发力时,前掌又明显感觉到挤压和反弹。
        对比鞋这方面也不逊色,因为其大底要比391稍厚一点,只是感觉反弹要迟于391。
        得分:14

        耐磨与抓地
        391的大底设计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它摒弃了传统的全掌橡胶大底,而只是针对外翻脚型,在关键磨损部位放置橡胶,其它部位一概中底外置。
        虽然391并不是第一款如此设计的马拉松鞋,但是也可以说是“非主流”了。
        这么个性的设计,那它的耐磨和抓地效果如何呢?
        经过40公里的多路况实地测试,我的疑虑被打消了——391的大底表现不俗。后跟外侧有少量磨损,外露的中底纹路没有任何破损,就连我最担心的前掌中部外露的中底都没有任何磨损。咄咄怪事!
        下图是一次400m,2次3000m,1次10km之后拍摄的后跟图片。

        至于抓地,391在前掌大脚趾处放置了抓地效果极好的镂空橡胶颗粒,在实测中,能切实的感觉到其在发挥抓地作用……

        得分:7

        总分:85
总结


        无需多说。无论从设计细节、还是实战效果来看,这双鞋都是李宁跑鞋中的倾力佳作,一双
为精英而生的战靴。   
        至于适用人群,我认为根据重量、保护以及减震的权衡。这双专项三代碳纤马拉松鞋比较适合专业运动员的日常性能训练,也可以作为跑姿轻微外翻、外翻的马拉松爱好者日常训练用鞋以及比赛用鞋使用。
        对于扁平足、鞋内侧磨损较多的跑步爱好者,建议不要购买。因为它并不是为你而设计的。对于体重较大的跑步爱好者,也不建议穿着此鞋(其实无论哪个品牌的马拉松鞋,都不推荐,因为它们都不是为你设计的)去跑马拉松,慢跑鞋更适合你。
        另外,当你穿391开始第一次马拉松比赛之前,最好先穿着它跑几次万米或者半马。因为穿着新鞋去跑马拉松是绝对的低级错误(这条建议适合于任何品牌的马拉松鞋)。
   
        到了最后,也该说说这双鞋的缺点和建议了:
        实测当中最让我头疼的事情就是,鞋底设计容易夹带细小石块。正是由于大底橡胶纹路为六角形,中间的凹槽就成了小石块的藏身之所。另外中底外露的纹路也会加塞小石块。希望在后续版本中能改用更合理的纹路设计(其实我更喜欢改良二代的纹路设计,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延续到三代,好的设计要大胆继承嘛!),避免跑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剔石块。
    另外,看图:

        鞋垫上的红色logo已经被袜子吃去了尖角。虽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还是希望今后的版本可以改进。
        我感觉后跟包裹的超纤植绒面料没有任何意义。后跟内置有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的塑料片,外侧超纤植绒面料无法发挥其柔软、透气的特性,还增加了重量。可以改用更轻的网布等其它材料。

        李宁的专业马拉松鞋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可是产品类型还显得比较单一。产品只适合跑姿正常、外翻的人群使用(这一点在三代尤为突出),这无疑限制了消费群。期望尽快看到专为调整跑姿设计的马拉松鞋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