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小姨”这么些年你过得还好么?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从那时起,到1977年止,全国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走进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今年12月正值40周年,特撰此文纪念。

  “小姨”这么些年你过得还好么?

     记忆中的村庄是灵秀的,整个村庄呈南北分布,村庄东边有一个与村并行的池塘,池塘也很有特色,它南北两端很大,而中间则蜿蜒如彩带系在村庄上,给村庄带来灵气。池塘的最南端还通过一条坝沟与一条被村民称作“静净河”的小河相通,这样池塘的水就“活”了起来,清澈的池水村民们直接担回家做饭、烧水,用它灌溉农田。当在里面淘米、洗菜的时候,水中的小鱼儿就会跑来争吃碎米碎菜,动作是那么机灵,阳光照射在小鱼身上发出夺目的光彩。夏天,池塘更是我们的天堂和乐园,那里是我们天然的浴场。如今回乡,看到的池塘已经多年没有人管它了,水利的荒废,池塘已经逐年被各种杂草占据,再也见不到往昔的美丽容颜了,我坐在她的旁边,心里感觉好凄凉,池塘在风中似乎发出“呜呜”的哭泣声。

  记忆中,村庄里有一个大粮仓,粮仓的前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晒场,那里也是小时候最好的去处。如今晒场虽然没有了,村民在它上面建了几间房子,但房子的四周还依旧能看到晒场的岁月痕迹,正是这抹不掉的岁月痕迹,把我带回还能记忆的往事之中。

  已经不记得哪年哪月,只知道村里来了两个大姑娘,长得很漂亮,尤其是其中一个头发齐肩,穿着一身碎花的确良上衣,一笑起来两个酒窝很醉人,听说是什么“下放学生”,我心里想她们真可怜,怎么被下放了呢?生产队长把她们俩安排到村庄粮仓旁边的二间小屋,大点的当卧室,小间当厨房,还特地把中间开了一道门。村里人东家给她们拿把菜,西家给她们送来两只鸡蛋;谁家杀猪,一定不会忘了给她们割点肉送过去。记得谁家包水饺也要给邻居送一碗,自从来了两个姑娘,都习惯地给她们也送去一碗。妈妈拉着我去看她们,让我叫她们“小姨”,我纳纳地没敢叫,妈妈说我:“真没出息!”那个穿碎花上衣的“小姨”把我抱过去,她竟然亲了我一下,还给了我过年都很少见的牛奶糖。她那儿还有许多书,虽然还不认识字,但小图画书还是让我爱不释手。

  慢慢,我成了“小姨”家的常客,可能是因为好吃的牛奶糖,也可能因为好看的图画书,反正我乐意去那儿玩,她还讲故事给我听,教我认小画书上的字,只要“小姨”不和其他村民一起上工,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去她那儿玩。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长说了“小姨”她们的不是,妈妈则顶了生产队长,说人家姑娘从老远的大上海来这不容易,叫人家下田干活,水里的蚂蟥不把人家姑娘吓死啊?这不埋汰人家姑娘么?生产队长是个直性子人,听妈妈这么一说就没再支声了。

  我这才知道“小姨”原来是上海来的“下放学生”,怪不得和我见过的一般姑娘有些不一样呢。后来知道另外一个“下放学生”不是上海来的,不久她走了,只留下“小姨”孤零零一个人,总是看到“小姨”很惆怅的样子,或一个人呆呆地想着什么。

  一个大热天,吃了午饭,我和伙伴们在村东的那个天堂里洗澡,清凉凉的水沐浴在身上,我们完全没有了夏的热度。池塘边的野桃树上的果实都熟得裂开了嘴,从水里摸块石头扔上去,桃子就掉了下来,我们争抢着,洗干净吃起来,味道真的好极了。在这个天堂乐园里,你真的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尘俗……我突然听见村子里一片吵闹的声音,小伙伴们都忙光屁股从跑出天堂乐园,穿上小裤头,往村里跑……

  远远地,我就看见村民们手中拿着扁担、拿着铁叉、拿着锄头、拿着镰刀、拿着木棍……朝村粮仓跑去,“难道是‘小姨’遇到什么事情了?!”我撤开脚牙子往粮仓跑去,晒场上、“小姨”家门口全是村里人,我从人缝里钻了进去,看见一个中年人被村民们五花大梆着,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跑进“小姨”家,只见“小姨”哭成了泪人,她一把把我揽在怀里,她的身体在抽搐着,我似乎听见她的心也在哭泣。我被她当着这么多村民的面揽着,脸颊感觉热辣辣地。妈妈来了,她把我从“小姨”手里拉过来,然后对“小姨”说:“走,住我家里去,我看看他能把你怎么样?!”

  在妈妈和几个村妇的簇拥下,“小姨”从她家里出来,被她们送走了。只见那个被五花大梆的中年人已经被村民们吊在粮仓的屋檐下,嘴里苦苦哀求着:“她不是未婚妻行了吧?放了我吧,我再也不找她了,求求你们放了我吧,我没对她怎么样啊,求你们放了我吧!”我真不知道一个大男人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

  事情很快过去了,“小姨”在我家呆了几天后,又回到她自己的家中,生活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个中年人也再没有出现。只要“小姨”在时小伙伴们还是往她哪儿跑,围着她听她讲故事,讲上海的样子,每当她讲上海话时,总是让我们乐得肚子都痛。村民说,要是让“小姨”在学校里当个教师该多好,人家有水平,孩子跟在她后面一定能学很多东西。后来还真让“小姨”去村里的小学去教书了,听说这都是生产队长的主意。

  转眼就快过年了,农村快过年的气氛非常浓烈,孩子最盼的就是过年,可是却忙坏了大人们。一天我玩好后回家,门口许多人,原来“小姨”也在我家,眼睛里流着眼泪,妈妈拉着她的手陪她流泪,奶奶坐在旁边唠叨:“娃啊,这么多年你在这不容易啊!回家了要好好生活,要听你爹娘的话,什么时候想来,就过来玩,这里也是你的家啊!”说完奶奶老泪纵横。

  “大妈,您认我做你的女儿吧!”“小姨”哽咽着对奶奶说。

  “不要放不下这儿,娃啊!这儿哪个不都这么朴实着呢?你回去能记得这曾经还是你的一个家就行了,千万不要背什么包袱啊!”

  “小姨”年前就回了上海,她走的时候送给我一本崭新的黄蓓佳著的《小船、小船》,我一直珍藏至今。听妈妈说,前几年我在外地的时候,“小姨”还来过一次,她退休在家但一直很挂念这里、惦记着我们。

   2008年8月16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