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拒绝商业贿赂 坚守商业道德底线—阳光经营
本节思考:
1、 如何构建企业的内部防腐机制?
2、 怎样面对公司政治?
3、 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企业审计的?
通过各种渠道,我们找到了当时在深圳区ISO9001咨询辅导做得较好的几间顾问公司来面谈。
其中一间公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单独与他们的老总面谈咨询的各项事项,各方面沟通得都比较满意。他咨询了我们与其它咨询公司洽谈的意见,我简单地介绍了基本情况。
第二天晚上,我在干部公寓接到了他的手机电话。大家简单问候了几句,他单刀直入地说:成先生,在这个项目上,老实说,我们几家咨询机构实力都差不多,我想为我们的合作创造“三赢”,你看,怎么样?”我纳闷,“X总,你说这三赢……”他说,“也没有什么,如果我们合作,我保证我公司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你公司、我公司都赢,你个人,我们也计划给你X感谢费…….”
我一时不知所措,急忙说:“X总,这个事,我真没决策权,我只负责把各咨询伙伴的方案向总经理报告而也。实在不好意思,帮不上你什么忙……”
这是我所接触的第一次商业贿赂。拒绝时,心里当时就没有什么想法。虽然说X的真金白银,对我来说,就是2-3个月的薪酬,可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惋惜。或许当时的润通公司实在太糟糕了,糟糕得不能让我有任何一点私心杂念,更多的是让我认为,我应该为这间公司的改变做些什么的责任感,它给了我忘我的工作热情。
在开始的2个月里,我经常晚上11点多才下班。不是工作效率太低,而是8H 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现场。去每一个岗位了解,每一个部门见习。晚上才回到办公室里整理一天的工作思绪,做好第二天的计划安排。
与其说第一次拒绝商业贿赂是偶然,不如说当时是我的一个必然的选择。当时的我,从企划员、PIE转变到一个部门经理的角色,我内心充满了感恩之心。我个人认为,职场上虽然是讲勤劳务实,但是也有机会好坏之运。我非常感谢润通总经理的知遇之恩,内心充满了感恩和责任。这个心态,一直影响到我现在,也激励着我努力工作,仿佛有种“士为知遇者而忘命”的味道。
如果说以我现在的阅历和经验,在当时的环境下,再让我选择一次,我确信自己依然会拒绝商业贿赂。在润通的五年多里,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我都坚持洁身自爱,至今仍感到自豪。
在随后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使我开始关注企业如何建设预防内部腐败的管理机制。
为了改善生产效率,我们一次性购置了6台价值近四十万的生产设备。加上检测设备送外校验的费用,又花出了几万元。购回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设备性能的作业精度和稳定性没有达到申请时的要求。于事就派人去市场了解,调查和审计的结果发现了设备工程师可能存在商业贿赂行为。公司在那时,既没有一个防腐机制和流程,也没有对一些关键决策行为如何处置的规章制度。最后,董事长只有下令辞退员工。虽然可以肯定员工有收受贿赂行为,但没有客观的凭证。辞退时,公司还不得不另外给了工程师一笔经济补偿。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类似的事件,国内优秀的华为公司也曾发生过,南京的一个办事处主管,利用公司销售流程缺陷,虚报赠送客户的设备,却将赠品在市场上卖出。
虽说是员工道德的缺失,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我认为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企业管理要在设计流程时,不给员工创造贿赂的机会,在制度上建立预警机制,明确要承担的违章违规,甚至违法责任。健全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发现管理问题和潜在的流程制度缺陷,纠正偏差,完善机制。而那时的润通公司就更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和条件了。
公司内部腐败,按管理层级来分,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三层:高层腐败、中层腐败和基层腐败。
高层腐败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类:
1、 违法违规,暗箱操纵公司,谋取暴利或采用欺诈手段、虚假信息蒙骗股民、股东和相关管理监管机构。此类事件终就会东窗事发,企业轻者重伤,重者死亡。近年来国内知名企业也发生了不少。伊利高管入狱、创维重创、三鹿暴死、黄光裕染指暗箱操纵丑闻…..
2、 高层拉帮结派,大搞公司政治权力斗争。董事之间、合伙人之间等决策团队之间的权力与利益的较量。滥用职权,给各部门批条子,安插私人,私下接单…..此类事件,少有暴光,鲜有人知,我们只要翻开《公司政治》一书,就可鉴赏不少。说简单点,就是个人权力和利欲心的张狂,忘确了做人的根本,做企业的本质—不仅仅是钱。我们去看看彼得•德鲁克大师的《企业为什么》,聆听大师的训示吧!我们在公司政治上,幼稚地弱化管理流程和制度力量,神化企业“伟人”。我们往往相信“伟人”是神,所以一切都是对的,而不相信制度,管理流程系统。把个人的权威推向企业的决策巅峰,企业失策、败绩也就顺理成章了。
3、 急功近利,只求企业短期利益。它经常与独断专行结伴而行。在此环境下,高层团队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对企业有利的,漠视企业长期经营规范和潜在危机。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资格进行多元化经营,较多的企业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已经说明了企业的急功近利性。股票赚钱,于是企业想尽千方百计谋求上市圈钱,甚至抽走流动资金到股市套利;房地产赚钱,企业就搞房地产。经济规律是公平的,产业生态链是无情的,结果是企业前期从社会获得的暴利,在后期要么壮士断腕,流血偿还,要么扔下一个烂滩子,遗留给社会一个毒瘤。2008年多少企业突然暴死,甚至老总高管人间蒸发,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4、 权钱交易,忽视企业规范化经营系统的建立,不可否认,企业在某些特殊的阶段,需要一些特殊的关系才能筹建和站住脚跟。高层需要站在前瞻性的角度来对企业负责,建立企业可复制利润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系统,不可长期依赖“灰色”操作或打政策擦边球。但是,较多的企业仍然没有长远来看待这样的问题,甚至美其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次在与某知名企业董事秘书沟通时,我询问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他说,我们公司主要是某某机关、某某单位的长期客房,主要是董事长是XX协会理事长,通过协会活动,经常在各地机关活动,企业通过这种活动开展和维持业务。所以,这种商业关系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的企业现在不死,但是将来一定得死。政治关系和权钱交易从来都不是企业长远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试问,有几家长命的跨国公司是依靠这样的逻辑生存和发展的呢?
5、迷信权威,轻视“现场”。企业过度相信权威,而忽视亲临第一现场。请问,有几个老总在创业是没有走访市场第一线而成功的?而在企业功成名就后,又有几个决策团队成员到第一线去考察的呢?他们每年花了多少时间来拜访客户和调研市场的呢?金融危机下,中国公司雷曼投资失利,不少投资银行、大型对冲基金以及美国一些地方政府,身陷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前董事局主席麦道夫(Bernard Madoff)的公司500亿美元诈骗案,或许这是当前发生的迷信权威的最大陷阱佐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