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角度看美国对汽车业“见死不救”(12月13日)


从四个角度看美国对汽车业“见死不救”

 

关键词:美国汽车业救援计划  140亿美元  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与政府的关系 

 

随着金融危机骨牌的连续倒掉,实体经济必然遭遇到强有力的冲击。

因为美国汽车业工会拒绝接受共和党议员提出的削减工资要求,美国国会参议院当地时间11日晚否决了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美国参议院共有52票赞成、35票反对,但按照规定,法案通过最少需要60张赞成票。参议院两党最后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是共和党要求加入工会的汽车工人接受明年减薪的要求,共和党要求这些工人将薪水降至丰田外国车企的工资水平,但遭到工人的拒绝。如果美国汽车业陷入失败,将会有100万人因此失业,考虑到当前已偏高的失业率,这将使美国经济难以承受。

美国参议院以八票的差距而没有通过针对汽车业的14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又一次上演了议会否决政府议案的一幕。上一次是在九月底,针对美国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也是第一次被否决之后才被勉强通过了的。

 

有人说如果三大汽车公司破产,美国的失业率会很容易从现有的7%以上提高到10%以上,不仅影响美国的社会稳定,更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在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企业贷款等各个环节的恶化程度,主动会为美国在经济衰退的坡路上提供助推的作用,加速整体经济的滑落,再下一步是受到影响的银行业的生存状况更加堪忧。

按说三大汽车公司每家自身的员工就有20多万人,加上上游的采购与外包产业,下游的经销商企业的从业人员又会数以倍计,导致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人的失业。从硬件的钢铁、轮胎到石油消费,再到软件的人才与技术、软件、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都将随着汽车业的崩溃而继续下滑。并进而拖动股市与大宗商品继续看空。

这已经从本周的“黑色星期五”的股市再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其实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注定是要救汽车业的,也许下一次会议中,双方谈判的条件差距再小一些,新的方案就会被通过,但那是远期支票,救助计划虽然金额不高,毕竟从当前看却是失败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金融危机殃及实体经济的必然。谁也说不清楚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是否会坚持到来自政府的救助甘露。

美国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但美国参议院居然做出了“见死不救”的决定,这让我们的政府、媒体以及爱思考的老百姓都匪夷所思,简直不单纯是跌破眼镜,甚至把眼睛都要掉到地上了。

我们实在看不懂,像汽车业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甚至全世界每个人的利益的大事,为什么美国政府居然见死不救。

为什么美国人为什么不救汽车业呢?!下面从四个角度简要做些个人分析。

 

本人认为,其原因首先来源于美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即使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实力再雄厚,政府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再商言商,要得到救助也是要谈判的,不到揭不开锅的时候,那些行业巨头也不会委曲求全,因为他们知道,政府的胃口更贪婪,看看美国接管“两房”、AIG,对美国的投资银行收的收,放的放,放的时候如此残忍,俨然是刽子手;收的时候更是贪婪,俨然是高利贷商;甚至如在赌场里“慷慨”地把钱借给输光了的并且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难以摆脱其险恶用心。

美国的汽车企业,不到命悬一线的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来求政府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因为美国政府其实就是一个大企业,算计得比谁都精,请求政府出手相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虽然他们自身也许就是魔鬼。

 

其次,这样的关系是由美国政府的身份本质决定的。

因为美国人不像我们通常的储蓄的习惯,所以我们就习惯性地说他们是在寅吃卯粮。在本人看来,这种论断有失偏颇。

那其实是他们的另一种理财方式,是投资以求更高的回报,追求更科学、手法更高明的投资方式。毕竟属于他们的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毕竟数不胜数,而其中一个渠道就是通过纳税的方式,“雇佣”政府公务员为他们进行投资理财的实操。所以才会出现2008年屡次出现的让我们匪夷所思的现象。

更能够证明这种关系的还有如下的一个细节:

140亿美元救助方案被否决的一天前(1210日),国会官员指出,国会民主党领袖与白宫已达成协议,将提供150亿美元紧急贷款,救援陷入困境的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请注意——民主党的这份救援计划要求三巨头进行重组,做出重大改变:包括生产更加节能的汽车;给予政府股权,入股比重相当于贷款数额的20%。其它“条件”可能还包括:禁止汽车公司管理层拿奖金,有权勒令公司出售或终止租用私人包机等。很显然,政府并不是要把他们救活,而是要得到的从股权到话语权的实际控制,这已经是股东与经理人的职责,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监管当局的职责了。

这种政府与资本之间的谈判博弈自然是我们所很难看懂的。

 

美国政府支配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因此不敢贸然对一项资金投入议案投赞成票,毕竟有那么多双纳税人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那么多在野党在黑暗中紧紧盯着他们,稍微有不慎就会被抓住把柄,并被对手置于死地。即使他们即将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违背国人的意愿。毕竟他们不知道,预算所拨出去的钱是不是中饱了那些原本就已经相当富足的高管们的私囊,而达不到造福国民的最终目的。

当然,我们也许不应该把美国人想得那么高尚得大公无私。因为有人说那是因为那些共和党的参议员希望就此刁难民主党,让他们在执政的过程中多一些难点。

 

这一种猜测从政治斗争的逻辑的角度可以讲得通。

但本人认为,虽然多党制之间权利的竞争是出发点的根本不同。美国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并非单纯搞政治斗争,而是政治为经济服务——没有财力就无法赢得选举;经济为百姓服务——百姓不买帐,你的企业再大,实力再强盛,百姓都会在瞬间让你灰飞湮灭;政治为百姓服务——没有选民的支持,你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

在这一点,日本刚上任三个月的首相麻生太郎就是另一个例证,也许是生不逢时,在三个月之内的支持率已经低于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党魁小泽一郎,并传出了即将提出辞职的“小道消息”,更有人猜测,他应该会在明年4月前后下台。

——这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局。

 

第三个原因是,三大汽车公司的高层态度不端正,甚至把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当作砝码来要挟政府。

前不久,三大汽车公司来求救的时候是坐着专机过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注重形象的,甚至有没有放下架子的感觉。虽然受到抨击后,这次学乖了没有坐专机,却依然表现出了强势的姿态,属于那种临死的鸭子还嘴巴死糨的态度。同时人们已经记住了他们坐着专机要贷款的“嘴脸”,这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是相当不得人心的举动。这是很无奈的,即使政府真的想救助,也要从安抚民众的角度多考虑一些。

——似乎他们把自己的政府当成了中国政府。

 

设想假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又会怎么样?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根本就不会发生,那么大的公司在中国根本就不必要到那种生死存亡的悬崖境地。

比如我们的国企,能源、电信、石油等等国家垄断行业,是永远不用发愁没有钱可花,也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或者由于投资上的重大失误而导致企业破产的。更不用担心由于重大失误而导致管理层、决策层的饭碗不保的。任何时候央企的人事安排都是在央企里做掌门人与关键部门做京官、或者外放去做封疆大吏的。

在什么时候会遭遇灭顶之灾呢?

他们基本上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遭遇灭顶之灾。或许只有在过于贪婪,晚节不保做了仓廪之硕鼠;或者是走错了方向、跟错了人,由于某个靠山政治生涯的倒掉而出现“树倒猢狲散”的情况,甚至即使想跑都未必会跑得了。

因此,在中国,汽车公司是绝对要国有控股的,而类似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高管通常都有“通天”的本事,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境地之前,就会有大量的资金通过中央财政、股市、银行、地方政府等等方面捐献出来。即使这些力量都袖手旁观,那些深谙中国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跨国投资者,怕也都早已“磨刀霍霍”“虎视眈眈”的了。

因此,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那些国有、国享并有垄断的高利润存在的企业,是很幸运的。但不管是以什么名目,毕竟国家花的钱都是来自百姓的。

相比之下,虽然美元享有世界货币的身份,美联储当前的职责更多的是在印钞票。但美国政府是不太敢于花钱大手大脚的。

这是由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最后说说政府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政府是管理者,是国家的管家。就是说——如果把国家作为一个实体,那么政府不过是职业经理人,无论这个职业经理人做多久,都不能变身为东家,一旦政府以国家的“东家”的身份自居,怕离下台也不远了。而相对而言,也只有国会(或议会)才代表东家的利益。

道理很简单,国会是“铁打的营盘”,政府是“流水的兵”,看看日本的首相与泰国的总理更迭,就可以看出,政府的目的很明确,是为国会(或议会)争取利益。很多国家的政府最终被弹劾下台,比企业高管流动得还要快。

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中国的国会(或议会)。

 

那么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是什么样的,以及那些人民代表是如何选举出来的?鉴于这个问题搞不好会成为动摇新中国根基的最敏感问题,本人也不想过多介入政治的纷争中,因此不做过多分析与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大可以去做些基层研究。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当人民代表受控于执政党,当政协只有参与议政的权利,当所有的价格听证都成为流于形式的走过场,不过是为得到授权而给自己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的时候。国家就被执政党政府架空了。

假如中国真的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很难凌驾于政府之上的缺憾,同时假如这样的政治制度导致除非犯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否则执政者不会遭遇被人民代表大会“炒鱿鱼”的结果;当“执政党=唯一的合法政府=议会=官僚”简单的等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的时候,就很难给官僚与执政党以危机感。如此为所欲为的贪污、官商勾结、政府机构臃肿就成为必然,因而就会本能性地倾向于得到外界的支持;而为了得到外界的支持,做些稍微有卖国嫌疑的事情也就可以逃脱民众与媒体的指责。

——对整个国家,对执政党自身,那都将是很可怕的情况。

 

30年的经济改革面临盘点,我们必将注意力转移到政治制度改革上,必将更多地涉及执政党对于非执政党人士(群众)或者在野党存在的宽容问题,这也使得执政党更多地关注国家内政与民族利益的问题。这是舍私利求公利,关注大局的行为。

 

最后说一句最重要的话:

我们绝不是要搞政治分裂,而是去设想在政治格局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后果,也许这会使得执政党多一些忧患意识,在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行政支出的时候能够多一些顾虑。

按照通行的“鲶鱼法则”,只有通过这样,执政党也会生存得时间更长一些。

希望本人的善意不至于被人误读。

 

贾春宝

20081213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