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互通,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好事,因为它可以解决上亿外出打工民工的医疗费用报销问题。有些省份为此已经积极展开工作,但是情况并不如预想那样乐观。
期待“联通”
——川籍民工新农合跨省互通半年期调查
王丽平
“这(新农合跨省互通)真值得推广,但是现在效果还不是很好。”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医院院长沈明的话语里透露着无奈。
就在今年3月底,北京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合作,首次跨省市实现了新农合医保互通,外埠参合农民在京首次享受到首都的卫生服务。北京和四川两地共同确定了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和朝阳区第二医院为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京的定点医疗机构。两家定点医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四川籍农民工集中的工地进行义诊和健康咨询。在京务工的200万川籍参合农民在北京“有了”医保,只要到两家定点医院就医,就可以享受到与北京市民同等的优惠待遇。
如今,距离3月27日的授牌仪式已经9个多月了,剔除5月份四川发生大地震之后的忙乱,京-川新农合跨省互通工作实际工作至少进行半年有余。经记者调查,情况有些背离初衷,让人不敢再有当初的乐观。不过,发展的步伐并不会因为暂时的困窘而停滞。就在10月17日,太原市政府为四川眉山市的务工人员确立了新农合定点医院。眉山市卫生局负责人与山西煤炭中心医院签订了《在并务工参合人员定点医疗服务协议书》。今后,眉山在晋务工的参合农民在山西煤炭中心医院住院时,可享受太原参合农民同等的优惠服务政策。住院报销标准为:起付线200元,补偿比例40%,封顶线为两万元。住院治疗结束、办理出院手续时即可报销。无需再回当地报销,新农合补偿的部分由眉山市卫生局与医院统一结算。
也许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环环无法相扣的后果
记者拿到一份从3月底到11月15日羊坊店医院统计的清单:“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至今,我院共接诊新农合病人57人次,其中门诊55人次,住院2人次。门诊次均费用为36.1元。住院收治两例病人分别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睾丸鞘膜积液,住院次均费用为1 734.2元,住院次均优惠242.1元。”
应该说,上述数据不能让人感到满意,看到它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为什么到医院看病的民工患者会这么少?
来看看最初的设想吧:在京务工的参合川籍务工人员只要在家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时就可凭本人身份证及参合证明,到这两家医院就诊。费用结算时,只需按照家乡新农合保险账户的补偿比例,向医院缴纳个人需要承担的部分,其他费用由医院和民工参合所在地新农合管理部门结算。由于这两家医院都是惠民医院,川籍农民工除在两家医院享受“医疗保险”外,还可以像北京居民一样,享受免普通门诊挂号费、住院诊疗费、床位费,手术费减免10%~30%,312种社区直供药品零差价等惠民政策。据统计,四川省目前有近6 000万农民参加了户籍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200万人在京务工。应该说,对于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如果生病了,到羊坊店医院或者朝阳区第二医院是合适的选择。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看病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回老家报销费用又太麻烦。
可是,为什么半年多来,到羊坊店医院看病的参合农民工只有57人次,相对于200万来说,这个数字少得不够真实——难道说我们的农民工身体都健康得没有生过病?还是,大部分病人都到另一个定点医院——朝阳区第二医院看病去了呢?经记者了解,事情并非如此,到朝阳第二医院看病的川籍参合农民工并不比到羊坊店医院的多!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合作项目,为什么事情执行情况这么不如人意?羊坊店医院院长沈明非常清楚。他说:“最主要的,是这项政策的每个执行环节都是脱节的,都没有很好地沟通和衔接起来。”沈明解释说,京-川两地新农合互通,定点医院和农民工就是这条互通链条的两个终端。可连接这两个终端的中间的很多环节,包括四川和北京有关卫生部门、四川省实新农合管理部门、在京的农民工组织(如川籍民工居多的建筑队、企业)等等这些环节都没有连接上,所以也就达不到这项政策原来设计的那样的效果了。沈明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工作的宣传、衔接、效果反馈、沟通都远远不够。
庞大而琐碎的基础工作
四川省卫生厅农卫处处长马步钢的介绍,从侧面佐证了沈明的看法。他也告诉记者,原来计划中的“省际医疗保险账户无障碍流转”其实还没有真正达到无障碍流转。这项合作起源于2007年4月。四川省眉山市的新农合办公室和北京朝阳区第二医院展开试点探索,由医院先行为在这里就诊的眉山籍参合农民工垫付应该由新农合“医保”账户补偿的费用,再通过银行与眉山的新农合基金划转这笔开支。经过一年的调研,四川省卫生厅和北京市卫生局正式合作,选择海淀区羊坊店医院和朝阳区第二医院为川籍在京农民工的“医保”定点医院。但是,目前就他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到定点医院看病的参合民工,费用报销基本还是得回原籍,能享受到的,还停留在医院的各项优惠阶段。
马步钢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政策上的,最主要的还是政策上的。
技术上的原因是,四川省是个外出务工大省,现在已经和北京、西藏、太原(眉山-太原)建立了新农合互通关系,11月底将尝试与广东省互通。可是,现有的网络技术支持,还不足以达到“一点即通”的地步。首先,四川 6 000万参合农民,要想把他们的个人资料全部建立起来,供定点合作医院网上查询、验证,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把每一位务工人员的照片、个人资料、身份证号、参合情况都放置在有关数据库里,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目前四川省卫生厅正在联络各县市新农合办公室做此项信息集纳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初步建成。为此,已经历时两年有余,花费1 200万元左右。
新农合的管理,工作量也很大。马步钢介绍,和外省市进行新农合跨省互通,目前最大的好处,就是加强了医药费用的监管和规范,骗保、虚报等情况得到有效约束。不过,要想实现账户流转,管理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新农合这个制度本身的设计,是以县市为单位的,这就造成了每个县市的筹资水平不一样,一个一个对接起来很麻烦。四川省目前的计划是,不光在管理能力上提高,并争取在制度上有所突破。详细地讲,接下来的工作计算分三步走:首先是把全省现有181个市县的新农合统筹单位,争取合并为21个市级单位,这样,对接工作量会减少;接着是努力提高四川省的新农合筹资水平,争取和周边一些经济比较好的省份一致,这样,跨省合作就相对容易;第三步就是信息化工程方面,争取每个县市的数据库建立和处理方式一致,最好和外省市可以达成联网。这样,和外省市对接的技术问题可以解决,“账户无障碍流转”得以实现。
“政策,还是政策”
当记者问到新农合跨省互通工作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时,马步钢处长和沈明院长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政策,还是政策”!马步钢指出,现在要想把四川省181个县市的新农合单位,筹资水平统一成21个市级单位,推行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这样一个政策。前面已经说过,新农合制度设计本身就是以县市为单位的,现在想统一或者说合并起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规定,执行起来就有难度,因为这涉及到了钱,有不少地方政府需要为此进行更多的财政支持。
沈明则站在医院角度上思考问题。他觉得首先各地方相关部门的领导要把这件事重视起来,注意政策的宣传和反馈工作,切切实实让农民工了解这个政策。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沈明发现很多农民工根本对此不了解。为了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羊坊店医院曾经邀请在北京的25个川籍建筑队领导来参加座谈会,想把此事推广宣传一下。可是,25家建筑队只有5家来参加,有80%的人没有来!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民工可能根本就不了解这件事,如果有一个渠道来专门管理这件事,就好了。
另外,通过来羊坊店看病的参合民工的反映,沈明注意到,凡是出来打工的农民工,年龄都比较轻,在外面生病,多为外伤、急症等病种。可是异地报销只针对住院患者,也就是说,更多地是针对慢性病患者,这样显然不能吸引年轻的农民工患者了。沈明非常希望北京的卫生部门可以和四川省的卫生部门协商,看是否可以调整政策,增加急症、外伤等病种的报销项目?在沈明看来,这其实也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为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品种中,退休人员异地报销工作还是很成功的,因此,只要制定适应的政策来推行,新农合跨省报销不是问题。
工程的建立和推广
在和记者的谈话中,沈明院长提到了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与北京市丰台区长锋医院合作的事情,记者特地进行过了解。2006年4月,河南信阳市固始县与北京丰台区长峰医院合作办了北京首家“新农合”定点医院。固始县来京的农民工均可在此看病,按在家乡医院看病比例报销。标准是凡固始籍在京打工农民交10元钱,就可以在长峰医院参加固始县的新农合,因病住院费用报销享受固始县级医院报销比例(即医疗总费用剔除自费部分后,300元为起付线,301~2 999元报40%,3 000~4 999元报50%,5 000以上报60%),出院时可就地兑现报销。当时,固始县卫生局副局长王鹏讲,找到一个医疗条件不错又愿意承担“新农合”责任的医院不容易。他特别提到监管问题,如何使医院在用药、检查方面价格合理,如何监管参合资金的安全,如何甄别就诊病人的身份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项合作,一开始也没有得到多少农民工的呼应。刚开始合作的10个月内,长峰医院仅仅接待了8名住院病人。经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全国各地的类似合作医院,都有遭遇同样的尴尬,原因和沈明讲述的相差无几。
沈明介绍,他们医院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合作重视起来,“走出去”进行推广。他们计划依赖和街道办事处的良好合作,把辖区内登记详细的至少4 000位川籍农民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成立一个医院综合运行办公室,到农民工集体居住地区自己宣传,通过主动出击,绕过中间环节,自己把医院和农民工这两个终端连起来。
沟通无极限,跨省际新农合,期待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