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被认定为精神病,值得全社会高度深思


  对于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迷来说,游戏只是游戏。但是,玩网络游戏上瘾,甚至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相区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在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今天网络成了最大的推手。数年前当网络游戏开始风靡的时候,就有人惊呼“电子海洛因”正在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每一个网瘾少年的背后是几个家庭的苦难。当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网吧老板在数着白花花的银子的时候,岂知那是多少家庭的血汗?谁又去在乎上面浸着多少网瘾少年的父母无奈的眼泪?

  为了更好地帮助网络成瘾患者告别网瘾、健康回归社会,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医学界长期以来无科学规范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历史,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专家介绍说,网络成瘾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其后果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出现心境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等。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互联网孵化专家黄相如指出,所谓的网吧只不过是网络游戏厅而已。网游也是网吧老板收入的主要来源,网游养活了一大批人,但社会因此付出的成本也太大了。为此,众多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影响,无数家庭濒临破裂。网游也正在让社会在付出着惨重的代价,青少年犯罪率在急剧上升,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05年初北京军区总医院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集中住院治疗,并于2006年3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这个基地在来自全国的3000多例网络成瘾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抽取1300余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临床跟踪研究,制订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标准详细界定了网络成瘾的“症状”、“病程”及“严重程度”,被国内外专家认为领先国际水平,是目前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权威的诊断标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媒体记者侯金亮在文章中写到:仅把网瘾定性为精神病是没有多少实质意义的。不过这一举动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经济发展不能牺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这样也是得不偿失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危害也会更加深远。如今已经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是以继续牺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求得网络经济的发展,还是舍弃一部分人的利益来保住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根?这是一个抉择,一个丝毫不能迟疑的选择。网游公司用尽一切心智开发出各种有吸引力的游戏来谋取利益,对他们来讲迷上他们开发的游戏的人越多他们赚的钱也就越多。他们其实就是“电子毒品”的制造者,也是网游蔓延的根源。

  当然,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干预不是灭绝,网游为很多成年人缓解压力起了一定的作用,灭绝了他们也不愿意。容易患上网瘾的绝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沉迷其中易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占去大量的学习时间,荒废学业。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护好青少年。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非法网吧坚决取缔。对网游进行身份识别也很重要,没有取得资格的青少年是难以登陆网站进行网游的。政府有必要投入开发一种绿色软件,对网游和黄色信息进行强制限制。真正的根除网瘾,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我们应该有这么一种决心,宁愿暂时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不能拿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开玩笑。这些都值得全社会的高度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