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枋:网络情绪流感与地产博客民意


    数字化教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说“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
    自从有了网络,媒体的概念就发生了革命性的颠覆,让媒体与草根结合得更紧;自从有了博客,草根甚至可以自主主导属于自己的媒体。博客通过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草根因此可以在主流媒体的观点之外获得独立的替代性选择。博客作为对政治、经济、文化见解的个人化网络表达平台,逐步成为体现与传播民意的一种划时代的传播载体。

    前几天因感上严重的病毒性流感,头脑混沌迟滞,我的地产观察博客多天没有更新,几个美女网编留言关心并说期待新作,这使我这个开博没多久的博客写作者多了一份感动。前天深夜赶写了一篇《房企不降价联盟会阻碍房价下跌吗?》被推上博客头版头条,单日点击量过25000次,评论数过250条,这倒是我没想到的。
    我历来对博客读者的评论非常看重,所以每条评论都逐一看了,发现所有评论竟然呈99%的一边倒,有些甚至将开发商置于了敌我对立面。这肯定代表了一种民意,这是毋容置疑的。但同时,我也在深思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情绪的宣泄会像病毒性流感一样呈暴发趋势?

    这两天汽车去做保养,特意没有打的而去改坐了两天的公共汽车,有近十年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了。坐上公共汽车,既有一种旧地重游感,又有一种沧桑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重感,无论是站着和坐着,我脑袋里都在深思一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后,为草根民众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比较富裕的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通道,这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但中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较多这个问题始终是悬在中国上空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中国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一个很难达到全民富裕的国度,因此所谓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要了解民意,就去坐坐公交车吧,那么你对网络情绪流感的蔓延就会有一种感性上完全不同的认识。

网络博客圈民意不能代表全体民意吗?
    有说博客圈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理由是18-40岁的博客数量明显占据绝大多数,况且还有绝大多数民众因为贫穷、文化程度、技术等各方面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因而博客圈尚无法反映各个阶层的真实诉求,是否能真正传达和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态民意显然值得怀疑。
    独立观察者许子枋认为,这显然是一种误导或者谬论!历史上的哪一个群体性运动的先导者不是18-40岁年龄层次的人为其主流?难道他们的代表性就不足?这个群体的人从草根中来,到草根中去,他们的意见就是相濡以沫后的草根群体的意见表达,这是毋容置疑的。况且,所谓代表就是先导者的觉醒和呐喊,所谓代表的核心意义体现为先锋而不一定是完全。
   
作为地产博客圈民意,18-40岁与买房主体年龄群体的天然吻合,显然更能代表民意。
   
但确实,在博客表达民意的过程中,公民诠释和民意参与的民主有可能被无所不在的商业利益所侵蚀或异化,这倒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沉默的螺旋”为什么会蔓延成病毒性网络情绪流感?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意见领袖,形成了一种正向螺旋式过程,被称为“沉默的螺旋”。
    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要义: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从而形成舆论压力对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产生消极影响。
    博客意味着更多的基本未受过滤的公开,而公开性意味着更多的民主。但是,由于博客圈中的草根意见过于分散无序、野蛮生长,目前网络舆论归纳集成机制又严重缺失,因此网络舆论暂时还很难对政府决策产生可显现的积极影响。而正因为这些情绪没有被合理疏导,从而导致博客圈意见走向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从而演变成真正的病毒性情绪流感。
    像博客圈民意将房地产业妖魔化、将购房者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供求矛盾异化为阶级矛盾,这也是很值得警惕的。

精英博客是如何异化成商业掮客的?
    虽然博客对话呈现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同时非实名注册,让博客可以消除对权力的畏惧,让民意以一种不受抑制的状态流露出来。但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平等,即使在网络社会同样也存在着信息霸权,博客技术的发展同样会把人群迅速地分化为博客精英和普罗大众、分化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
    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公民而言,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民主设计为原则。而在网络社会中,因商业所具有天生的诱惑力和腐蚀力,信息富有者自觉或不自觉就会沦陷为自身商业利益或集团利益的代言人。因此,某些精英博客往往通过不对称的信息操纵,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数字失实,从而误导公众。或是以伪专业的手法把大量公众无法消化的专业信息塞满公众的头脑,使公众面对纷繁复杂的专业信息无法做出自己正确的抉择。
    精英博客的异化和和商业掮客的伪公正同样是我们值得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