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47章 意识的本质是概念在人脑中的激活反应
人的意识,一定要通过对应外界事物的人脑生化介质记忆积累的被激活反应,才可判定为意识产生。这种能够对应外界事物、且在人脑中以生化介质而存储的映象记忆及其所链接的声音记忆或符号记忆,我们可以统称为以生化介质存储的对应物质。它恰恰就是人脑中的“概念”。
(2008年加注: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准确判断:意识是“观念的东西”。人类对伟大先哲的这五个字的理解也耗费了100多年时间。直到今天,我们才能比较清晰地理解到,这五个字应该包含多重含义:一是“观”,它是源于观察、源于客观产生的。二是“念”,它是有主观特性的念头、想法,是出自人脑的响应。三是“东西”,既然是“东西”就一定具备物质形态,这种“东西”是人脑中被激活反应的微粒子,是有实体形态的,是有介质刺激作用力的。一个简单概念的双重性和多重性是被形式逻辑所耻笑的。但是,真正接近事物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科学判断,恰恰就是这样:有纯度又有不纯度。所有富含哲理的判断,都拥有一语双关、寓意多层的语言魅力。内涵深刻的人之所以崇尚哲理,原因也在于富含哲理的语言和判断是具备丰富寓意的深邃语言。近20多年来,中国知识界的哲理语言越来越少,人们只崇尚单一形式逻辑,片面追求概念的纯度,而对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哲理思想则予以冷落甚至歧视。辩证思维认为,科学探索只有在设定具体条件,需要刻意强调“某一点”时,形式逻辑才有它的直达技术运用精度的精彩用途,离开这一前提来崇尚单一形式逻辑,将使人脑僵化,也会使全社会的理性思维陷入困境,从此失去原创能力。本书把“观念的东西”简称为人脑中的“概念”反应。或许不如马克思的原话更准确,但作为理论阐述可能方便一些。后面的章节通过“概念”的展开,将使你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对各类自然科学的理解豁然贯通。)
人类的感官时时刻刻都在感觉事物,但感官对外界的响应是不能都称之为“有意识”的。人的响应条件和人的意识条件是有区别的。比如,白日的眼睛总是睁开着,肌肤对空气的接触总是永恒的,但是,视网膜响应的物像信息绝无可能都被人们意识到;炎热天,大脑也不会毫无间隔地响应肌肤传来的信息并在头脑中不断涌现“热”的概念。每一个人都有应该意识到而意识不到的时候,也有有感觉记忆和无感觉记忆的区别。
在理论界定上,人的大脑产生意识或没有任何意识的唯一区别是:对感官的响应有没有在脑中浮现出模糊概念或精确概念的判断。有概念判断,才是人类的“意识”,哪怕这种判断只是一种类比或对应某种情境或映象出现的模糊意识――也可以称其为是有概念反映的“意识”。如果眼睛看这看那,大脑却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这便如其他高级动物一样,应称之为灵性的响应,无条件反射,而不能称为“意识”。
这里,需要对以往高等院校哲学教科书的一个重要概念予以改正:过去,哲学教科书把意识分为“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是不符合意识本质的理论概括。从形式逻辑上看很有道理,从辩证逻辑上看,是属于理论家把自己成熟的思维观念“套”在了人们的意识上。人类的意识从它产生起就统一于人脑记忆积累的概念涌现和概念判断中。在“意识”领域,只有模糊概念和精确概念的差别;在“概念”领域,才会出现感性概念内涵和理性概念内涵的差别。
意识的本质,首先是对物质有感知的反映,没有明确感知的响应和吸收只能演变成为心理活动,不能直接或轻易转变为人的意识。意识,还有另一个特征:它必须是“观念的东西”(卡尔·马克思语)。是人类面对此物联系对应物的记忆积累,所产生的对外响应状态。或经过漫长时期的约定俗成,在人脑中以生化介质保存后且再次激活的有对应物内涵的“记忆响应”。这种有外界对应物感觉内涵的记忆存储和唤醒,也就是“观念的东西”,简称为“概念”。不成观念的东西,那就没有主观属性,依然是无意识心理活动,或是其它纯粹的神经递质传感运动,即人脑机能产生的初始响应状态。
由此判断,所有意识,都有对应物记忆内涵,即概念内涵。如果把概念内涵只放在“理性认识”中,这样,就把感性认识的概念内涵给否认了。更严重的后果是掩盖了人类意识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根据上述理论判断,我们针对“意识”的内涵把哲学教科书上的定义再修改几点:其一,意识是人脑生化物质形成多中心记忆链接机制的产物。其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有明显感知的反映,不包括人体自然响应条件无感知进入大脑中的各种信息链接反映(即一般脑神经递质运动促成的情绪反应)。其三,所有意识均包含概念所指的对应物内涵,没有概念就没有主观属性,也没有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范畴。
如果继续问:没有概念的意识,究竟意识到了什么呢?
也许,你可以回答意识到了感觉到的东西,意识到了知觉的东西,意识到了表象的东西,就是没有意识到概念的东西!恰好,高级动物们都是这个样,连黑猩猩被人训练之后,综合知觉的链接积累都很丰富。可是,你再为人类想一想:那个“感觉的东西”被意识到了,恰恰证明这已经不再是一种低级神经活动,而是已经做出了某种记忆映象对应外界某种事物的感性判断。小孩子听到一声悦耳的音乐,他没有抽象或精确的概念表达,但是他说:“我想再听一遍!”这就是不同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有意识的反馈表现,是一种至少是被感知到“好像能唤醒什么记忆”的模糊概念的形成。
笔者认为,所有感性认识都同样包含概念内涵。那么,“概念”的本质又是什么?当本书在其后章节中彻底揭开这一理论奥秘后,读者才会真实感受到本书描述人脑简史的“高潮”。原来如此,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着那么密切的“同根同宗”的联系!
再回到模糊概念上:对于刚刚萌发这种意识的人来说,既有伴随意识的判断,也有根据判断产生的不成熟的行为动机和认知动机。模糊概念常常伴随着对某种事物形象性、整体性、模糊性和方向性的直觉响应,包含着外界信息对应大脑记忆存储的激活,包含着面对外界信息唤醒大脑某种映象记忆的参照,当然,也常常没有很明确的语音概念或符号概念表达出来。
即使大脑已经很发达的现代成年人,也经常会发现他们这样回答别人的问题:“呀,我还说不清楚是什么感觉。”其实作为意识中的模糊概念,他已经说出来了,“说不清楚”本身就是一种有不确定性概念内涵参照的模糊判断,证明已经有了某种意识,也证明他可以自觉把这种模糊意识放弃不管,而不会产生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活动。如果他在无意识中响应和吸收了某种介质刺激并进入脑神经存储,就一定会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模糊概念积累,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重要一环。笔者判断:起初的人类不像今天的现代人――是大脑中的精确概念和模糊概念同时存在,我们的祖先在完成意识起源的一开始,大脑中所积累的口语概念全部是模模糊糊的。这种模糊概念甚至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依然当作一种很习惯的口头语言继续使用。
实验课题(NO:44)你是否善于发现人们常用的历史悠久的模糊概念?
实验设计举例:看看下面的实例——
“感觉有点那个。”――什么“那个”?是疼?是痒?是难为情?是有点怨恨?祖先们在意识不精确、语言不丰富的时候,正像这样用“一语”指代一切。
“哈了哇!”――文明史十分悠久的湖北竹溪的古人类可以用这个口语代表:看到了惊奇的事物,发现了糟糕的事物,遇到了意外的事物,喜事、悲事、惋惜、赞叹,全用它。
“好大一堆东西!”――没有度量衡文化就没有量词的精确概念,全部是讲“堆头”。
“一边去!”――心烦的意思。但是却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表达。这是模糊概念灵活而生动的运用。到今天使用频率还很高。
“呸!”――讨厌和轻蔑的意思。它的语音所含模糊概念的形成,恐怕历史十分悠久。通过这个语音概念可以想象到刚刚产生意识的人类,表达较鲜明的情感似乎不难。而难一点的是对劳动知识需求的表达。这从另一个侧面更证实了情感交流的需要和情感类模糊概念的产生,应该在有目的有意识使用工具的劳动之前。因此,概念模糊的情感交流语言应该是人类第一朵绽开的精神文明之花。正是这朵人间最宝贵的精神文明之花怒放之后,才使人类的命运相比动物们发生了第二次重大转折!不要小看这一声“呸”,它就是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文明初创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
现代婴儿在意识萌发的初期,所有的概念内涵也是模模糊糊的。现代成人初次感觉到某种全新的映象刺激,其所形成的概念判断也是不够明确的。但是,没有模糊概念的产生,就没有概念的判断趋向日益精确方向的发展需要,人类意识的进步也会因此少掉一个承前启后的动力机制。精确概念的形成,一定要以模糊概念来推动。所以,没有模糊概念也不会有后来的精确概念,更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运动。
模糊概念,同时也是科学发现之前促使认知动机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
感性认识处在人类意识已经发展成熟的条件下,既有表述不清的模糊概念,也有可以“借用”精确字面来表达的模糊概念(即并非客观、准确,但也可描述对应物内涵的常用概念)。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的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又多了一个“精确概念中心”(指各种知识的学习积累,指各种熟悉映象的经验积累),它可以与其它“记忆中心”相互链接响应。
然而,也就是在上述前提条件下,哲学家们才对“意识”的内涵问题有点搅混了。他们认为,视觉感知到前面有一棵树,那只是个树的映象,因此,感性认识只能有意识不能有概念,如果有了概念那一定是进入了书本知识的理性思想领域。这无异于是让人们的视觉看到了树,先不要承认那是树,只承认那是个什么映象。其实不然,所有经过明显感知的外界物像,他自己感觉像是记忆中的什么映象,那就是什么概念的涌现。
他说:“哇噻!”――这是寓含着一种惊奇的、意外的感叹,但其概念指向对受众来说也是十分模糊的判断和感叹。
他说:“我说不清那是个什么映象。”――这是一种自我感觉中的模糊概念的判断。
他说:“我只看见一个啥也不是的影子闪过。”――同样是已经意识到的模糊概念判断的模糊表达。
他说:“我看见了但是没看清楚。”――还是模糊概念反映出来的判断。
他说不出来,但心想:“这是什么?从没见过,很陌生。”――内心涌现的模糊概念判断,自我意识很明显,但无法表达出来。
他心想:“我仿佛看见了什么?”――依然是内心涌现的模糊概念判断。
他心想:“这种怪现象好像在哪里见到过”――映象概念的记忆,在内心深处参与了新的模糊概念的复合判断。
黑暗中看见一个怪影,他所唤醒的记忆感觉是像“鬼”。那就是他意识到了“鬼”的形象概念,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是无概念,而是在概念反映上有四种层次:其一是意识到了,但记忆积累中暂时没有对应的语音或符号概念响应,不能表达不出来,这种首次性映象积累会成为一种经验映象,可转变为再次发现同类事物的参照性映象概念。其二是意识到了,但其概念表达一时不准确、不清楚,也没有被人们统一约定俗成和定制。其三是意识到了,但经过表达的概念是片面的、零碎的、不科学的、不精确的或者是不清楚的。其四是意识到了,但概念反映完全是错误的。
人们初次经验、或很少经验的具体事物和映象,大都会在头脑中涌现出某种不能确切参照其事物的模糊概念。相反,人们多次经验或十分熟悉的具体事物或映象,大都会在头脑中涌现出一个可以确切参照其事物的、对应条件较好也较为准确的概念判断。
综上所述,人类意识中的概念内涵一定要在整个意识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来确定,不能简单把书本时代和经验时代分开来确定意识的类型,然后一定要认定理论知识里有概念,理论知识之外无概念。书本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模糊概念的积累哪来精确概念的产生?模糊概念在人类祖先那里,之初产生的过程也就是一物参照一物,一人参照一人的对应关系。正如祖先们的婴儿,用其所依赖的母亲来参照别人。那么,这个很熟悉的“母亲”参照物就是原始的“映象概念”。通过这个模糊概念,他分清了母亲和他人,熟人和生人,见到过的事物映象和没见过的事物映象,又进一步参照扩展并产生了别的模糊概念。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