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楼大裤衩这名已铁板钉铆钉



 

 央视楼大裤衩这名已铁板钉铆钉

                                        古清生

 

央视新大楼在建设过程中,即已被公众命名为“大裤衩”,从文化心理积淀上考察,大裤衩这个名字实际上已经是铁板上钉铆钉,而且已经卷了脚,稳固而坚实,再也没有办法改掉了。央视方面可能觉得这个名字不甚高雅,意图再度征得一个雅名,让央视新大楼有一个象牙塔那么充满雅趣的名字,这显然不像从事形象传播学为生计的央视的想象,因为大裤衩太形象了,看到央视新大楼的人都会脱口呼出。而且,也合符新闻学意义的内涵,新闻舆论监督就应该是将你剥得只剩下一条大裤衩么。

北京有三大文化类的地标式建筑,它们的名字一旦形成,都不可以改变,这三大地标式建筑就是鸟巢、巨蛋和大裤衩。奥运体育馆鸟巢的传播力之巨大,谁有办法将它改名为凤巢?不能,也是多此一举,既然都是飞禽类,也就没有雅俗之分。国家大剧院巨蛋这事儿,在设计出台之际,也已经由民间钦定了,有什么可以取代它的呢?央视新大楼大裤衩,它的约定俗成,就更具典型性。在没有听说过大裤衩之前,记得一次路过国贸,抬头看到央视新大楼,差点脱口而出“大裤衩”,北京人民就是喜欢穿这种大裤衩悠游在整个夏季。

如今,央视管理层可能听到了声音,或者醒悟过来,社会并不一定将央视新大楼叫成央视大楼,而是走通俗主义的路线,直观地称其为大裤衩,这显然会让他们感觉到一种郁闷,因为大裤衩此名成立,他们从此就是呆在大裤衩内部的人。想一想,这些呆在大裤衩内的人的心里面知道外面对央视新大楼的称谓,极可能会有一种不爽的心境。呆在大裤衩里面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这好不好?其实,这很好,一点也没有嘲讽的意思,与事实是比较接近的。

主要的问题在于央视新大楼太像大裤衩了,它一点也不像编钟或别的什么物体,形像语言大于一切,即便央视愿意出一个亿人民币,也不见得能征得一个比大裤衩好的名字,征到了也不见得就能传播开去,虽然央视是中国第一传播工具,在中国的传播能力无人能敌。原因在于,传播了公众不会买账,到时候公众一样称它为大裤衩,使央视的征名无功而返。

随着央视的大裤衩新大楼启用,不出意外的话,央视有可能将大楼图标在电视中播出,经由这个播出,相信喊大裤衩的人包括但不限于北京了,全国人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者说是认同。并且,将来还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新词,一改“你很CCTV”为“你很大裤衩”,这便给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乐趣。世俗世俗,世界是俗的,一个本来就应该定位为大众性的新闻传媒,俗一点挺好的,别搞出那么一副严肃得八达岭长城的样子,况且你也不故宫。因此,央视新大楼的命名,大裤衩的确是一个好的命名,因为这不是一个黄袍加马褂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