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证明
——揭示人类社会构造原理的分析过程之九
根据前面的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变动表现为周期性运动循环,社会系统结构一次运动循环的时间反映社会系统在该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当每次运动循环的速度相同时,就会表现出社会结构变动的周期性运动规律。
每个社会结构运动循环反映的特定的社会发展内容具体表现在十个经济周期的经济发展内容上,如果这一周期性运动规律存在,社会发展速度应该是十个经济周期的运行时间之和,即经济周期的时间应该表现为社会发展速度的十分之一。只要能够证明这一速度的存在,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前面关于社会构造原理的分析是正确的。
在证明的分析过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对社会结构的发展特征谈一谈个人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结构的发展存在停滞、倒退或飞跃等情况,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速度常常不一致。对此,我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动有着具体的发展内容,社会结构每次运动循环的社会发展内容通过十个经济周期的具体发展内容来表现,一旦某个经济周期的发展内容没有完成,社会经济就会在这一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进行破坏与恢复的周期性反复,社会能量在经济破坏阶段散失,在经济恢复阶段聚集,社会结构的发展就表现为停滞。
如果在经济恢复阶段完成了该经济周期的发展内容,社会结构就继续向前发展,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发展阶段。如果在经济破坏阶段社会能量的散失使社会结构无法维持时,社会结构就开始崩溃,进而使社会能量大量散失,这时,社会结构的发展就表现为倒退。
同样,一旦某个经济周期的发展内容在很短时期内完成,进而带动下一经济周期发展内容的快速实现,社会结构的发展就表现为飞跃。这一情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表现为二种:一是生产技术革命带来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飞跃;二是落后社会引进先进社会生产技术带来的飞跃。
经济周期顺利完成其发展内容的时间是经济周期正常运行速度,十个经济周期依次顺利完成经济发展内容的时间就是社会正常发展速度。正常情况下,社会生产力周期的时间应该是经济周期运行时间的十倍。
社会结构的发展只在每个经济周期发展内容完成的基础上实现,这是社会结构运动的主要特征。社会结构发展中的停滞、倒退与飞跃情况的存在,是世界各地社会结构的发展不能同步进行的主要原因,也是世界最发达地区不断转移,此处衰亡,彼处兴起,以及发达地区能突然衰落,落后地区也能突然发生飞跃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使历史的必然性表现为杂乱无章的进步。
然而,如果把各时代世界最先进地区的历史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结构是以一种特定的速度向前发展。本文将证明:社会平均发展速度在农业社会时期是一千年左右,在工业社会时期是一百年左右,世界落后地区在先进地区的带动下,也适应这一速度的发展出现飞跃式进步。
这一证明的结论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农业时期存在一千年左右的社会生产力周期、500年左右的经济大周期、250年左右的经济中周期、10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工业时期则存在一百年左右的社会生产力周期、50年左右的经济大周期、25年左右的经济中周期、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针对社会结构运动的主要特征,本文采用的证明方法主要是将反映人类社会各时期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体制发展内容的史料按时间顺序排列,进而通过分析证明这二种社会发展速度的存在。下面是具体证明过程。
一 、农业革命阶段
世界农业革命的发生地主要在西亚、中国和美洲,西亚农业革命发生时间最早,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中国农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大概比西亚迟1000年左右,美洲农业革命发生时间可能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
公元前10000年至前8500年的西亚纳吐夫文化遗址已出现定居村落,纳吐夫文化的工具已开始出现石镰、长柄锯齿镰、磨盘、臼、杵等农具,而遗址中发现的谷物都是野生品种,如野生大麦、小麦等。纳吐夫文化的贝哈遗址中野山羊骨占全部兽骨的76%,在扎维凯米-沙尼达尔遗址最上层,也就是最晚阶段(约公元前8500年),有人认为已可看到少量家养绵羊之骨,有人从同时期的其他遗址兽骨中羊骨大多属于一岁左右的雄性幼畜判断,山羊可能已被人工驯养。叙利亚境内幼发拉底河畔的木勒贝特遗址,在公元前8500-8000年间已是较具规模的村落,却收获了原来只在内陆丘陵山区生长的野生小麦品种,这说明种植的概念与实践已开始。此时已开始尝试陶器的制作,在甘吉·达勒遗址最早阶段(公元前8500年)就已出现陶器,同期的木勒贝特遗址也发现五件陶制容器,但十分粗糙,不能盛水。这时的沙尼达尔遗址出现了用天然铜块制成的铜器,这一切说明西亚已进入自主生产活动时代,农牧业开始萌生。
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西亚甘吉·达勒遗址中,山羊的兽骨竟占90%,可见畜牧业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或更早,耶利哥遗址已发现有小麦(属于“二粒小麦品种”)和双棱有桴大麦的种子,并已具有人工栽培的形态,此外还发现了小扁豆、无花果等作物。同期的阿里·库什遗址也出现了这些品种的小麦、大麦和豆类的遗迹,但两个遗址的兽骨都是野生品种。稍晚的恰约尼遗址(公元前7500年)中,已可看到小麦、大麦、碗豆、扁豆的栽培,绵羊、山羊、猪已成为家畜。至此,农牧业在西亚形成,历时一千年左右。
伴随农牧业形成过程的是人类从洞穴群居转为村落定居,扎维凯米-沙尼达尔遗址(公元前10000-8500年)是由扎维凯米与沙尼达尔二部分组成,扎维凯米是平川上夏季住的村落,沙尼达尔则是冬天住的山洞。木勒贝特遗址在公元前8500-8000年间已是较具规模的村落,耶利哥农业村落PPNA文化层(公元前8200-7000年间)的前段,已开始有农业生产和村落的组织,后段(从公元前7300年开始)更大有发展。村落占地5公顷,人口在2000人左右,这说明至公元前7500年,从事农牧业的农业村落已形成。
农牧业的形成使人类进入农业、畜牧业专业化发展的农牧业大分工时代,自然条件对农业、畜牧业的重大影响,使农牧业分工首先通过侧重农业和侧重畜牧业的农业村落地理上的分化表现出现出来。如甘吉·达勒遗址有山羊的驯养,却不见谷物;耶利哥和阿里·库什遗址有大小麦与豆类的种植,兽骨则全属野生。地理因素的影响使西亚的伊朗高原和中亚草原成为游牧区,而适于农业发展的河谷地带则成为农耕区。
地理上的农牧业分工实际上在农牧业形成阶段就已开始,其与农牧业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农牧业分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农牧业形成时的农业村落是种植与畜牧共存的氏族聚住地,农牧业专业化发展产生的农业与畜牧业生产分工主要在氏族之间(即氏族村落之间)进行,氏族间的生产分工合作导致胞族的产生。胞族的形成使农业村落的规模扩大。这一点从西亚耶利哥遗址可以得到反映。
耶利哥遗址PPNA阶段(约在公元前8200-7000年间)的前期是开始有农业生产与村落组织的农业形成阶段,后期(约从公元前7300年开始)有更大发展,村庄四周筑以厚达3米高约4米的石墙,居民住在数以百计的圆形房屋内,人口在2000人左右,建有直径十米、高达8.5米的圆形石塔,墙外有一道宽8.5米、深2.1米的壕沟,城防设施完备坚固,有能力建造如此规模的城防工程,可知其农业生产与社会组织已达一定的高度。一个氏族的人口一般在300-500人之间,耶利哥遗址的情况说明这一村落应是五、六个氏族的聚住地。
农牧业的专业化发展使农作物与家畜品种进一步改良,农作物与家畜的生长规律被进一步掌握,生产工具也得到进一步改进,伴随农牧业专业化发展的是胞族的形成和农业村落的发展壮大。
当自然条件促进农牧业发展的潜力耗尽时,农牧业的专业化发展就开始依赖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牧业大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的结束应是手工业专业化发展时期的开始。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时期应以有陶阶段的开始为标志,因为从这一阶段开始,手工业生产不再受水源的限制。从西亚耶莫遗址(公元前6800-5500年)中看到,其前期属无陶新石器文化,后期(自公元前6500年始)进入有陶阶段,生产一种有简单斜纹装饰的彩陶。若以公元前6500年作为西亚有陶阶段的开始年限,则西亚农牧业大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的结束时间当在公元前6500年左右。
农牧业形成后的专业化发展时期从公元前75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前6500年左右结束,历时在一千年左右。这一阶段也是胞族形成与发展的农业村落发展壮大阶段。
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具体表现为手工业的分工。西亚手工业专业化发展时期的情况可从恰塔尔·休于遗址得到充分反映。恰塔尔·休于的年代约在公元前6500-5400年间,公元前6000年后的发展尤为突出,其农业已初步利用水利灌溉,牛已成为重要家畜,利用安那托利亚特产的黑曜石制造大量工具和用具,类型达50余种(包括用黑曜石制作的镜子),精美冠于西亚。冶金术的发展令人瞩目:公元前6000年间已有铅制饰物,前5800年出现铜珠,前5500年的铜矿渣说明此时已采矿炼铜,其他如壁画颜料中使用的石青、孔雀蓝等表明此时已较多利用矿物原料。
两河流域的哈苏纳文化(公元前6000-5250年间)的雅里姆·特佩遗址反映,这时的农业村落颇具规模,住宅自成一体,有庭院和多间住房,每村人口在500以上,农业生产应用水利灌溉,已知金属冶炼,晚期出现彩陶。公元前5200年左右,西亚巴基斯坦的贝达出现了手工业作坊的遗址,这标志着西亚手工业分工此时已完成。
手工业分工时期是以制陶、纺织、建筑、冶金、工具制作等手工业的形成为发展内容,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使氏族间的生产分工合作发展到胞族之间,胞族间的生产分工合作导致部落的产生。恰塔尔·休于村落的人口在公元前6000-5500年间约保持在五、六千人之数,这说明该地是几个胞族的聚住地。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村落群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耶利哥遗址PPNB阶段(公元前6800-6000年)具有的文化特征就普遍见于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各地,哈苏纳文化遗址的情况也反映了同类村落群的出现,这说明此时部落已形成。
手工业分工的完成使商品种类基本确定下来,因而手工业分工时期的结束就是商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的开始。手工业作坊的出现是手工业分工使商业开始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但不能单纯视为手工业分工完成的标志。我认为,受原材料供应的资源环境限制,存在着胞族之间、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但手工业专业化发展的分工应该是从胞族内部氏族之间的生产分工合作开始的,这是因为胞族内部各专业化氏族之间只进行生存资料交换,氏族根据生存资料专业化生产需求进行手工业品生产,当陶器等手工业品成为生存资料时,就会成立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氏族,同样,当胞族之间或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使某种手工业品生产成为胞族换取生存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时,也会成立专门从事该手工业品生产的氏族,从而形成的专业化手工业作坊。胞族间的产品交换是促进胞族之间发生手工业分工的重要原因。专业化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使商业出现分工,所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应当是商业分工专业化发展时期开始的标志。
西亚手工业从公元前6500年左右进入有陶阶段,到公元前5200年左右出现标志手工业分工完成的手工业作坊,整个过程历时一千年左右,这一阶段是部落形成和发展时期,农业村落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达到小城镇的规模。
手工业分工的完成使人类具有了征服河谷地带的能力,人类向肥沃的易于农耕的河谷地带发展是导致商业分工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河谷地带受资源条件限制,缺少必需的手工业原料,开发河谷地带需要的手工业支持要通过商业活动来获取。商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的完成,应当以肥沃的河谷地带初步被征服为标志。
西亚自公元前6000年左右便开始向两河流域发展,公元前5500年以后,西亚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的哈苏纳文化(公元前6000-5250年)、萨迈拉文化(公元前5500-4800年)和哈拉夫文化(公元前5000-4300年)便取代了恰塔尔·休于文化成为西亚最发达地区。肥沃的易于农耕的河谷地带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有能力供养部分人员脱产从事手工业生产,物质产品的丰富使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萨迈拉文化(公元前5500-4800年)的泰尔·伊斯·索万遗址中,村庄规模和灌溉设施更见扩展,有人估计此时已用牛耕,彩陶尤为精美,还有一些被称为“氏族集体住宅”或“公用谷仓”的多房间建设物,反映氏族公有制的存在,但在后期也出现了陶制印章,反映了私有制萌芽的出现。私有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哈拉夫文化(公元前5000-4300年)则生产了西亚最精美的彩陶,器壁甚薄,经高温焙烧而有近似瓷器的光泽,从其彩陶之精、分布之广看,其手工业分工和商业分工应已形成。到哈拉夫文化遗址的晚期,已出现了两河流域南部奥泊德文化(公元前4300-3500年)的遗物。奥泊德文化的前段是埃利都文化,大约起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至公元前4500年已较具规模,后为洪水所灭。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拜达里文化(公元前5000-4000年)的情况说明,人类对尼罗河流域开发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其成功的时间应该不迟于公元前4500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人类已具有开发河谷地带沼泽低地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西亚与埃及地区商业分工专业化发展时期应当开始于公元前5500年左右,公元前4500年左右完成。这一时期人类开发肥沃河谷地带的探索时期,河谷地带只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村落,尚无小城镇。
商业分工随着河谷地带开发的成功而完成,从此,商业随着河谷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最后形成商品经济。孕育苏美尔文明的奥泊德文化(公元前4300-3500年),逐渐形成以神庙为中心的城镇,神庙经济中既有土地、畜群和手工业作坊,也有商业贸易经营,而且比重不轻。奥泊德文化的商业联系北达哈拉夫文化,西接叙利亚、巴勒斯坦,东面和西亚中亚广大内陆亦有商业联系,贩运伊朗东部的皂石、阿富汗巴达克山区的青金石甚至远达印度取得的红绿宝石,与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的黑曜石贸易仍在继续,具有奥泊德文化和苏美尔文明特征的器物也散见上述地区。在这一地区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丘发现为约公元前3500年的刻字石板,说明文字已发明并使用。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因商业记帐、贸易通信的需要产生的,这说明此时商业已相当发展。
我们通常将文字的出现时间视为文明诞生的标志,但商品经济的形成应当以中心市镇的出现、原始公有制瓦解和私有制的形成为标志。从西亚的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500-3100年)遗址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乌鲁克全境有17个村落,3个小镇,1个中心市镇,并发现文字和圆柱形印章,印章是私有制形成的标志。埃及的阿姆拉文化(公元前4000-3500年)也出现了中心城镇――涅伽达,从墓葬规模上可以看出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这说明私有制已出现,发现了年代约在公元前3600-3500年间的刻有图画文字的陶片。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形成时期应当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结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段时期是原始公社瓦解,文明社会产生的时期。北大朱龙华教授在所著的《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的教材中,就直接写到“西亚的考古发掘也充分揭示了在公元前4500年至前3500年这段原始公社结束、古代文明诞生时期商品贸易所起的作用。”
特别说明:以上内容的史料部分均来自北大朱龙华教授在所著的《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的教材,很多内容是直接引用,但没有用“”引用号标明,故在此说明。
西亚的农业革命经历了五千年,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存在以千年为单位向前发展特征:1、公元前8500-7500年间是农牧业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氏族村落形成和发展阶段;2、公元前7500-6500年间是农牧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胞族发展阶段;3、公元前6500-5500年间是手工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部落形成和发展阶段;4、公元前5500-4500年间是商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开发河谷地带的探索阶段;5、公元前4500-3500年间是商品经济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心市镇形成、原始公社走向瓦解和文明产生的阶段。
在这整个过程中,西亚农业革命中心是不断转移的,此处衰亡,彼处兴起。但从整体上看,其发展速度是以千年为单位。从独立进行农业革命的其他地区如中国和美洲发展历程也可看到这一速度的存在。
在公元前6000-5000年左右的中国,已可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中看到粟、猪、狗、牛、羊、鸡等农作物与家畜,以及手工制作的陶器、带足磨盘、带齿石镰、双弧刃石铲等,从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看,这一阶段已进入手工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时期,年代与西亚相近。参照西亚农业革命的情况,其农业革命发生时间就应该在公元前8000-7500年左右。
公元前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上游地区出现统一的仰韶文化,各地村落居室大小、陈设、墓地葬仪、葬品都大体一致。工具类型有斧、锄、锛、铲、凿、穿孔石刀、磨盘、磨棒、杵、纺轮、镞、鱼钩、鱼镖等,陶器制作仍以手制为主,但从陶质、造型、装饰、焙烧等方面看,已相当成熟,陶器上出现了可能是原始文字的刻划符号。从墓葬情况看,说明这一时期还没有贫富分化,私有制尚未形成,但从出现文字符号的情况看,商业已有相当的发展。
仰韶文化范围如此之广,说明已形成了部落联盟。从原先属于仰韶文化的甘肃大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等地于公元前3300-2000年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以及黄河中游地区在公元前2800年之后出现城墙的情况看,说明有来自西方部落的入侵。黄河流域至公元前2033年左右建立了夏王朝。对照西亚与埃及都是在文明产生约500年左右的时间才产生王朝的情况,黄河流域农业革命的完成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500年间。
从长江流域在公元前5000-4000年间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江苏等地)中可以看到稻谷的栽种已普遍,猪、狗是主要家畜,已懂得饲养水牛,生产工具中,骨器占70%,骨耜是农业主要工具,其他还有匕状骨器、镖、镞、管状针、锯形器、木铲、木桨等,房屋是栽桩架板的杆栏式建筑,木架连接采用榫卯技术,木板的拼合采用企口技术,漆器已出现,陶塑品有陶猪、陶狗、陶羊、陶鱼、陶蚕等。
从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公元前4700-3200年间,位于太湖周围各地)中,可以看到水稻已普遍种植,粳稻出现,常用工具有磨光穿孔的石铲、方形穿孔的石斧等,饲养业、纺织业与制陶业等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已普遍采用慢轮修整陶器。懂得开凿沟渠、挖水井。
稍后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2300年间,主要在太湖流域),则在农业、纺织业、治玉、制陶业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石制农具有三角形犁状器、扁薄穿孔石铲、耘田器、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穿孔石刀、扁平石锛、有段石锛等,磨制都很精细。农作物品种也很多,除水稻外,还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开辟了饲养家蚕和生产丝织品的新领域。玉器质量很高,数量较大,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玉器珍品。陶器已普遍用轮制,陶器上刻有陶文,葬品多寡不一,质量有别。这一切说明良渚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文明产生的发展阶段。
由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考古史料的不足,所以,对这一区域农业革命的发展情况不太清楚,只是根据上述考古史料推断,其农业革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500-2500年间。
美洲的农业革命的史料情况大致是:公元前7000-5000年的特华甘山谷地区已有农业萌芽,当时农作物仅占食物总量的6%,到公元前5000-3000年间,这一比例提高到14%,公元前3400-2300年才开始有定居迹象。玉米培育成为农作物的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然后从中美洲传到北美和南美,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文明时代。这整个过程说明美洲的农业革命从农作物的出现到文明的诞生,经历了近六千年左右的时间。
自主生产活动的发展使农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在这必然性的发展过程中却有关很大的偶然性。如埃及的阿斯旺地区在公元前15000-10000年间的库班尼雅、伊斯纳等遗址中,就已有石磨、石臼等农具,采食野生大麦,其萌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亚地区的纳吐夫文化相当,但没有发生农业革命,这可能是因为萌芽农业与狩猎、渔业并存的经济对当地居民有利,以至固步自封不求发展。而欧洲在公元前9000-3000年间还处于中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的中心地带都是易于农耕的河谷地区,农业革命成果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向非河谷地带扩散,最终在铁器时代扩散到全球。
二、手工业革命阶段
农业革命阶段是人类依赖自然环境进行自主生产活动的时期,手工业革命阶段则是人类通过自主生产活动征服自然环境以谋求生存的时期,人类随着征服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而日益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生产工具是人类征服自然环境的主要武器,所以,成为这一阶段人类发展的主要内容。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西亚与埃及已形成一系列中心市镇,此时已有用铜铸造的刀、斧、锛、钻等工具和匕首、枪矛等武器,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在西亚,土地所有方式主要为神庙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神庙土地归集体所有,大概使用奴隶、依附民耕种,农村公社成员也助耕,农村公社土地则分给每一个公社成员使用。管理机构还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长老议事会机构,奴隶劳动还未产生。
公元前3500-3000年左右,是奴隶劳动这一新社会生产方式形成时期。铜制工具的出现、私有制的形成、农村公社土地的瓜分使个体家庭经济进入大规模开发土地资源的发展时期,在开发土地资源过程中,拥有铜制工具和奴隶的个体家庭能够开发更多的土地,从而能占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劳力的紧缺和奴隶劳动的优越性导致奴隶劳动这一新社会生产方式的迅速推广。对奴隶与土地的掠夺行为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产生。国家机器在掠夺与强迫奴隶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强化,王权也因此得到巩固。
从埃及这一时期的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两个城市的遗址看,已存在王权与宫廷,与王权有关的图象中反映战争、征服与掠夺奴隶等的内容相当多,这一时期遗址的各种图画反映,与土地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水利灌溉受到高度重视并有了很大发展。西亚这一时期的乌鲁克文化遗址反映,公元前3500-3200年间,农村增加6倍、小城镇增加3倍,而中心市镇仍为1个,而公元前3200-2900年间,农村增加甚少,但小城镇从10个增加到20个,中心市镇从1个增加到20个,产生了作为首都的城市,这说明此地增加了大量人口。
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奴隶劳动的优越性已使个体家庭生产完全转化为奴隶主庄园生产,对奴隶的需求产生大规模掠夺奴隶的战争,奴隶买卖行为普及。奴隶劳动的普及,使土地资源的开发能够大规模进行,争夺土地资源的斗争在这一阶段相当激烈,大规模土地兼并战争在这一阶段出现,古文明在这一过程中统一。这些情况可从埃及与西亚的遗址中看到:埃及涅伽达城市可能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被希拉康波里城市征服,从这一时期希拉康波里遗址中可以看到反映蝎王大规模远征以掠夺奴隶、以及那尔迈王征战掠俘的图画。统一的埃及第一早期王朝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产生,大奴隶主制也在这一时期形成。西亚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出现早期王朝,也形成了大奴隶主制,西亚出现早期王朝的时间之所以比埃及晚,可能是因为西亚两河流域可农耕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矛盾激化时间比较迟的原因。
公元前3000-2500年间,是大奴隶主制度这一新社会分配制度形成和完善的时期,专制王权在后期形成,古文明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铜制工具在后期较普遍。埃及这一阶段前期(公元前3100-2686年间)是大奴隶主制完善时期,专制王权在经历了第一王朝与第二王朝的动荡之后产生;后期(公元前2686-2498年间)则是古王国第三、四王朝发展时期,大奴隶主阶层雄厚的消费能力使埃及古文明进入金字塔时代,古文明走向成熟。建筑金字塔的工程技术说明这一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小奴隶主阶层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但大奴隶主对资源的控制限制了中小奴隶主的发展。中小奴隶主的发展只能通过购买与租用土地等资源的方式进行。这一切可从从埃及贵族梅腾(第三、四王朝之间历任高级官职)坟墓墓铭中得到反映。梅腾祖传土地有50斯塔特,国王授予的土地只有16斯塔特,而从尼苏提乌(拥有祖传公社土地的农民)处购买的土地达200斯塔特,缺少或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靠租用大奴隶主的土地为生,或沦为债务奴隶。西亚两河流域在这一时期处于早王朝时代(公元前2900-2371年间),其前期已形成了稳固的国王统治,基什城的王宫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已达很大规模,考古学者认为比法国凡尔赛宫还大,从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可以看到,神庙土地已在后期转为国王所有、神庙为国王服务的情况,这说明专制王权在这一时期已形成。土地买卖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后期普及,拉格什国王恩赫伽尔(约公元前2600年)留下一块石板铭文记载了他购买8项12块土地的情况,总计952.5公顷,买地次数之多及地块的零碎说明土地买卖的经常化。缺地与失去土地的公民只有靠租用大奴隶主的土地为生,债务奴隶较普遍,大多数奴隶来自战争掳获和拐卖、抢掠边远山区居民。至后期,奴隶人数一般已达城邦总人数的1/4。西亚两河流域这一时期没有象埃及一样形成统一的国家,原因可能是城邦林立,各城邦缺少支持统一战争的经济实力,因而统一艰难。
公元前3500-2500年间是铜石并用的古文明形成时期,其标志是出现古埃及金字塔。社会生产方式主要是大规模奴隶劳动,社会经济形式主要是大奴隶主经济,社会制度是大奴隶主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导致这一时期结束的是技术进步使中小规模奴隶劳动具有优势,从而产生大规模奴隶劳动垄断土地资源的情况与中小奴隶主缺少土地资源的矛盾。技术进步在埃及表现为金字塔建造技术的成熟,在西亚表现为代表中小奴隶主利益的乌鲁卡基那改革(公元前2378-2371年),在印度表现为青铜器的出现(约公元前2400-2200年间)。
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是青铜器产生和推广时期,青铜器大概在公元前2400-2200年间于印度河文明前期产生,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传到西亚,公元前1900年左右传到埃及。印度这一时期进入青铜器时代,而埃及与西亚仍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但铜器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取代了石器。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已使小规模奴隶劳动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土地被大奴隶主占有,许多公社农民沦为债务奴隶,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因而受到大奴隶主制的限制,社会矛盾因此加剧。在西亚两河流域这时出现了代表中小奴隶主利益的乌鲁卡基那改革(公元前2378-2371年),至后期,小规模奴隶劳动的优越性愈益明显,从西亚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2006年)的情况看,此时大奴隶主庄园的奴隶劳动队生产效率更见低下,奴隶死亡率极高。乌尔第三王朝因而寿命极短。在埃及,大奴隶主对资源的控制引起中小奴隶主与平民、奴隶的反抗,埃及这时出现了第一中间期与人民大起义(公元前2181-2040年),大奴隶主制在多次发生的人民起义中被摧毁。
公元前2000-1500年间,是中小规模奴隶劳动这一生产方式普及和发展时期,青铜工具在这一时期普及,青铜器的使用彻底淘汰了大规模奴隶劳动这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埃及11、12王朝(约公元前2133-1786年间)期间,中小奴隶主阶层兴起,被称为“豪强涅捷斯”,12王朝末期,埃及大概因土地自由买卖出现了土地被少数大奴隶主垄断的情况,阶级分化严重,以至又发生了使统一政权崩溃的人民大起义,埃及因此进入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67年),希克索斯人在这期间进入埃及并建立王朝,马与马车也由他们传入埃及。在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维护中小奴隶阶层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约公元前1992-1750年)和描写精耕细作方法的《农人历书》(约公元前1700年),王室土地则层层下分,让各类人员按户领取自行经营耕作,以各种形式交租服役。为数众多的古鲁什依附民转化为领取王室或神庙土地耕作的农户,虽不脱依附地位,但已是小生产者的家族经济。这说明依附民与农奴生产已取代奴隶劳动队生产。在中国则出现了夏贡,即夏王朝(约公元前2033-1562年)将土地承包给自由民耕种,按土地年平均收获量抽取十分之一的贡物,这一生产组织方式说明依附民与农奴生产方式已形成。
公元前2500-1500年间是青铜文明形成和发展成熟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主要是中小规模奴隶劳动,依附民与农奴生产方式在期末出现,社会经济形式主要是中小奴隶主经济。社会制度是中小奴隶主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结束主要因为青铜器的成熟和冶铁术的出现导致开发非河谷地带土地资源的能力形成,其标志是出现以土地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新生产方式。在西亚,冶铁术在公元前1500-1400年间被西亚赫梯人发明,在埃及18王朝(约公元前1570-1320年间)期间能冶炼六合金的青铜。在西亚与埃及,王室、神庙以及大奴隶主的土地在这一时期主要租给缺地农民、失去土地来依附的农民以及实际是农奴的奴隶耕种,而不是用奴隶劳动队进行生产。在中国的商朝(约公元前1562-1066年)出现了商助这一生产组织方式,
公元前1500-1000年间,是冶铁术产生和发展时期,也是依附民与农奴生产这一新生产方式形成的封建领主经济产生时期。冶铁术在这一阶段前期被西亚赫梯人发明和垄断,至公元前1200年之后才被广泛流传。埃及在18王朝(约公元前1570-1320年间)期间,青铜冶炼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能冶炼六合金的青铜,纺织业已使用立式织布机,织工可同时照管二枚悬式纺绽,玻璃制造业已能生产彩色玻璃器皿,造船业已能制造远航到东非海岸的帆船。农业已采用轮作制,普遍采用新式梯形犁和骡马等畜力,用多层桔槔连续提水,土地买卖现象普及,被称为“涅木呼”的中小奴隶主阶层是王权的重要支柱。生产力的进步使依附民与农奴生产开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王室、神庙以及大奴隶主的土地在这一时期主要租给缺地农民、失去土地来依附的农民以及实际是农奴的奴隶耕种,而不是用奴隶劳动队进行生产。拉美西斯三世(公元前1198-1166年)时期,造墓工人罢工,质问官府为何令工人忍饥挨饿达18天之久,造墓主要用工人而不是奴隶,说明此时奴隶劳动这一生产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被依附民与农奴生产取代。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破产沦为依附民,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奴隶主实际上已成为封建领主,至18王朝后期,大部分土地集中在王室与神庙手中,代表贵族奴隶主利益的阿蒙神庙开始制约王权的发展,以至出现打击阿蒙神庙势力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这一改革失败后,阿蒙神庙势力愈益发展,至20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时期,阿蒙神庙土地已占全国土地的十分之一,王权因而衰落。在西亚,两河流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无重大变化,是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生产方式仍以依附民与农奴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王权不振说明事实上已成为封建领主的贵族奴隶主势力相当强大,西亚的赫梯王国(公元前16世纪后期-13世纪末)这一时期已使用铁器,王室土地的使用同巴比伦的情况差不多,除用奴隶耕种外,以分担各类义务或交租的形式由各类人员领种,法典规定这些带义务的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须承担有关义务,赫梯的农村公社组织较为强大,氏族贵族对公社成员的控制使其成为天然的封建领主。这一期末,掌握铁器的落后民族依托强大的农村公社组织登上历史舞台。印度与希腊等地文明被落后民族摧毁。这一时期的中国采用商助这一生产组织方式,商王朝(约公元前1562-1066年)将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农奴必须耕完公田后才能耕私田,公田收获全归统治者,这实际是劳役地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是依附民与农奴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1000-500年间,是授土授民的封建领主经济发展时期。在中国,西周王朝(约公元前1066-771年)形成了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生产方式是周助和周徹,周助是类似商助的劳役地租,领主土地按井田划分,中间是公田,周围是按户分给依附民的私田,依附民耕完公田后才能耕私田和开荒。周徹则是实物地租,井田制取消,公田也分给依附民耕种,领主按亩向依附民收租,至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481年)末,出现了反映地主制度形成的税亩制。希腊这一时期处于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城邦形成与发展时期,社会生产以小农生产为主,但氏族贵族控制着土地,许多平民租地耕种并沦为债务奴隶,为解决社会矛盾,希腊各城邦大规模进行殖民运动,并在后期进行了消除氏族贵族专权的民主改革。在西亚两河流域,形成了让奴隶按户领地耕种、交纳各种赋税并担任各类劳役的农奴制度,出现了地租、店铺租、人身租等实物地租。
公元前1500-500年间是铁器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主要是依附民与农奴生产,社会经济形式主要是封建领主经济,社会制度是封建领主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其结束主要是因为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的结束,以至生产方式从以鼓励开垦土地向鼓励提高土地亩产量为目的转变,其标志是地主制度的出现和劳役地租被实物地租取代。
公元前500年-公元0年间,是自给自足的大地主经济形成和发展时期,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81-221年)出现了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变领主为地主,承认各人新开垦的土地私有,强迫父子兄弟各立门户,以抑制家族制度的父权,超过一般人产量的农户得免徭役。这一改革形成了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秦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彻底摧毁了封建贵族势力,巩固了这一生产方式,西汉王朝实行低税率制度保护个体小农生产,但个体小农无法自给自足,因而出现商品交换较繁荣的现象,脆弱的个体小农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纷纷破产,具有一定自给自足能力的地主阶层则趁机收购破产小农的土地而成为大地主,破产农民沦为大地主的依附民,大地主具有较强自给自足能力,能够形成割据势力。西汉末年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和大量农民破产的情况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以至产生王莽改革。在希腊,各城邦在公元前五世纪形成了以第三、四等级为主的公民阶层,这一阶层是可以自主进行生产的小农和手工业者,这说明已形成了小农生产方式,但土地自由买卖产生的土地兼并行为使这一生产方式在公元前4世纪被破坏,第三等级公民人数大量减少,大批小农破产,沦为大地主的依附民,希腊城邦因而衰落,被新兴希腊化国家马其顿控制。西亚两河流域先后被波斯、希腊与安息等国控制。罗马这一时期形成了隶农制度,隶农是自力耕种土地的农民、殖民地的移民和耕种别人土地的佃农,隶农生产上不能自给自足,能实现自给自足的只有大地主阶层,因而隶农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纷纷破产,土地被贵族大地主兼并,大批隶农破产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以至这一时期罗马多次发生平民要求获得公民身份和进行土地改革的斗争。这一阶段后期,发生了平民反对代表大地主阶层利益的元老贵族统治的斗争,大地主阶层受到严重打击,罗马贵族共和政体被摧毁,大批平民获得土地,隶农制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元0-500年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时期。在中国,公元9年出现了王莽变法,把民间田改为王田,由政府按每口一百亩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准买卖,民间奴婢改称私属,也不准买卖。这一变法实质是禁止土地兼并,保护个体小农生产,但这一变法失败,结果产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打击了大地主势力,许多无地农民重新获得土地成为个体小农,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至东汉末年,中小地主阶层也拥有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但土地被遍布全国各地的地主豪强割据势力垄断,土地矛盾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其后的三国时期形成了屯田制,屯田是政府招募农户垦荒种地,荒地归政府所有,农户按兵法部勒,按规定交租。西晋王朝于公元268年开始在屯田制基础上实行占田制和课田制,屯田农户所耕官田转为私有,并拥有所开垦荒地的占有权,但要按规定交租税。这说明自耕农生产方式已形成。至公元486年,南北朝时代的魏朝形成了均田制,自耕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均田制的形成和这期间出现的农书《齐民要术》所反映的生产技术,均说明此时个体农户已具有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在罗马,隶农制于公元3世纪被破坏,大批隶农沦为地主的依附民,丧失自由身份。由于罗马与东方的贸易(特别是丝绸贸易)长期处于外贸入超状况,罗马金银大量外流,以至货币交换价值上升,物价下降,面向市场的奴隶主庄园经济因无利可图而纷纷转为租与佃农小块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大地主。罗马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而发行劣质货币和加大税收,结果经济进一步紊乱,商业交易退回到物物交换状况,官吏薪水也用实物支付,大批隶农为逃税而把土地献于大地主求其庇护。西罗马被落后民族灭亡后,仍维持这种自给自足的地主经济。经济较发达的东罗马则通过实行军屯制挽救了危机。
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间是农业生产技术大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出现具有自给自足生产能力的自耕农生产方式。这一时期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地主经济形成和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是封建地主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结束以自耕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为标志。
公元500-1000年间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时期。在中国,公元500-750年间是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大发展时期,农业与手工业技术因人们劳动积极性的解放而快速发展,经济高涨,史称隋唐盛世。这期间生产力的进步使农户能够自给有余,面向市场的产品交换行为日益发展,以至各州县都出现市,一些乡村出现草市、墟市,土地买卖现象出现。至公元750年左右,均田制因无法实行而被取消,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形成了货币地租,这说明国家放弃了对土地的控制与管理,开始承认土地自由流动的合法性,两税法的实行则说明国家赋税已由人丁为本变为以资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为本。后期(公元750-1000年间)是中国的市场经济萌生时期,自耕农经济被面向市场的庄园经济取代,土地至期末已完全成为商品,以至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这期间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因市场交易繁荣而大量出现,至后期已出现夜市,政府设市令管理市场交易,平抑物价,防止伪劣,形成坊市制度。这一阶段日本、朝鲜在中国影响下建立了班田制和丁田制,但相继失败,形成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经济,这说明其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不适用这种较先进的生产制度。西欧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领主经济时期,但在期末出现了一些商业城市。这期间,南印度在农村公社基础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户经济,北印度则形成较完善的土地分配制度,充国用的王田和赐给封建主的土地均由能自主生产的农民耕种,从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农户经济,至期末出现了一些较发达工商业的城市,农村也有了集市。埃及与西亚这一阶段有许多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相当发达,产生了大批自产自销的手工业作坊和拥有巨大商业资本的商人,农业生产者主要是隶农、佃农和自由农民,面向市场的地主庄园经济较发达。
公元1000-1500年间是市场经济形成的时期。在中国,唐代的草市、墟市在宋代(公元960-1250年间)已非常普遍,乡间集市大量涌现,形成广阔的市场之网,一些集市发展为新兴工商业城市和集镇。宋代新兴城市不断涌现,旧的城市也日益发达,坊市制度被取消,市令也不再设立,商铺和作坊可自由选择地点,进行营业。北宋政府每年铸的货币比唐代多二十几倍,仍不能满足流通需要,以至发行纸币。面向市场的地主庄园经济更见发展,北宋时佃种地主土地的人户占官方统计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至十五世纪后期,面向市场的经营性地主庄园基本普遍。十四世纪后期,明王朝恢复了奴隶的人身自由,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佃农地位在法律上得到改善,入匠籍的手工业者也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十五世纪后期明王朝实行以银代役或租、赋,使农民和手工业者进一步获得人身自由,家庭手工业在其刺激下开始大发展,简单合作手工业工场在十五世纪后期出现。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等商业资本集团也在十五世纪后期产生,这些集团组织行帮,在各地设立会馆,经济活动领域十分广泛。开发海外市场的活动也在15世纪出现,产生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在西欧,十世纪开始兴起城市工商业,从11世纪起纷纷出现新兴城市,11世纪末到12、13世纪,西欧各地发生城市争取自治权的“城市公社运动”,13至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一些强盛的城市国家,15世纪在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了手工业工场,银行业也发展起来。西欧开发海外市场的行为也在十五世纪发生,至十五世纪末发现美洲,控制了地中海与印度洋商路,十六世纪初控制了全球商路。西欧行会组织与农奴制度相继在14、15世纪瓦解,大部分手工业者与农民在十五世纪获得人身自由,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在14、15世纪形成。15世纪末,世界市场因全球航路的开通而形成。
(注:明朝在郑和七下西洋后就开始海禁,并非因为倭寇的骚扰,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手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导致工业原料紧缺,以至农村为提供工业原料大量挤占粮食生产用地,从而带来严重社会危机所致。明朝十五世纪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活动很类似西欧十六世纪为给工业提供原料而出现的圈地运动,这表现在:1、兼并土地的地主绝大多数是商人,且地价高,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十几倍;2、在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却不断扩大;3、失去土地的流民大量产生。大批流民产生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直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土地兼并渐至极限才告一段落。在这一百年里,流民起义此起彼伏,沿海地区的流民纷纷出海谋生,台湾、南洋各地经济被开发。内地流民则涌向边远地区开垦荒地,使云贵高原、西北地区、东北三省等落后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明政府为防止原料紧缺问题带来全面社会危机,采取了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如实行海禁、对工商业加税等,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家庭手工业者因原料被大商人控制而纷纷沦为商业资本集团的雇工,简单合作的手工工场因拥有原料竞争优势而快速发展。)
公元500-1500年是手工业技术大发展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出现简单合作的手工业工场。在个体农户农业生产能自给有余之后,手工业生产主要面向市场进行,所以,伴随手工业技术大发展的是市场的成长与发展,工商业城市在市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壮大,当手工业技术发展成熟时,市场经济也随之形成,其标志是产品市场、销售市场与原料市场的变化具有迅速影响社会结构的力量(如15世纪的中国因产品市场的扩张导致原料短缺,从而产生大规模的流民开荒运动、土地兼并活动和控制原料的手工工场淘汰个体手工业作坊的活动;15世纪的西欧因“黑死病”横行而人口大量减少,加上传统海外商路被中东战乱阻断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市场不足,从而产生寻找海外市场的航路开发运动。)。自此以后,农业生产退居到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与粮食的次要地位,工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内容,所以,公元1500年左右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内容从农业时代转为工业时代的转折点。
由上所述,人类社会农业时代从公元前8500年左右进行自主生产活动开始,至公元1500年左右工业成为经济主要发展内容为止,历时约一万年。这期间社会生产力经历了十个发展阶段,具体是:1、农牧业形成时期,时间约公元前8500-7500年左右,社会形态从氏族村落转为农业村落,胞族形成。2、农牧业分工时期,时间约公元前7500-6500年间,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村落发展时期,胞族在这期间发展壮大。3、手工业分工时期,时间约公元前6500-5500年间,农业村落至期末发展到小城镇的规模,胞族在这期间向部落转化。4、商业分工时期,时间约公元前5500-4500年间,人类进入河谷地带发展,部落在这期间发展壮大。5、商品经济形成时期,时间约公元前4500-3500年间,部落联盟因商业的发展而形成,至期末,原始公社瓦解,中心市镇形成,文明诞生。6、铜石并用的大规模奴隶劳动生产方式发展时期,时间约公元前3500-2500年间,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国家发展时期,古文明形成。7、青铜器时代的中小规模奴隶劳动生产方式发展时期,时间约公元前2500-1500年间,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帝国发展时期,青铜文明形成。8、铁器形成和推广时代的封建领主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时期,时间约公元前1500-500年间,人类社会进入封建领主国家发展时期,人类文明走出河谷地带,铁器文明形成。9、农业生产技术大发展的自给自足地主经济发展时期,时间约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间,人类社会进入封建帝国发展时期,人类文明开始遍布全球。10、手工业技术大发展的市场经济形成时期,时间约公元500-1500年间,人类社会进入工商业城市形成、发展时期,全球商路及世界市场至期末形成。
人类农业时代的整个历程说明,人类社会农业时代存在一千年一时期的发展速度。
三、工业革命阶段
工业革命阶段是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的时期,工业成为经济主要发展内容,农业退居次要地位。
约公元1500-1550年间,在中国,大规模争夺原料市场的土地兼并运动进入后期,家庭手工业基本上被拥有原料市场的商业资本家控制,形成分散的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因原料供应问题的解决而进入大发展阶段。在西欧,海外殖民掠夺主义在这期间进入大发展时期,掠夺的大批财富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以至出现价格革命,手工业在巨大的市场刺激下迅速发展,以至原料供应出现严重短缺,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使地主贵族大量圈占土地生产原料,使十五世纪末就开始的圈地运动进入高潮,大批流民产生。原料的短缺使家庭手工业者纷纷被商业资本家控制,形成分散的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手工业工场因拥有原料竞争优势而开始迅速发展。
约公元1550-1600年间,在中国,流民大规模垦荒取得成效,原料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以至明王朝取消海禁,这使沿海地区手工业在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下迅速发展,从而使原料供应再一次紧张,为挪出更多土地生产原料,中国开始进行农业技术革命,由于东南亚各地被西欧殖民者控制,海外移民开发与海外原料供应受阻,至期末原料供应紧张状况加剧。这期间,手工业技术分工迅速发展,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分工合作的工场手工业在这一时期末形成。在西欧,原料紧缺使海外殖民掠夺主义开始转变为商业掠夺主义,海外贸易公司纷纷出现,控制原料的重商主义政策形成。这期间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分工合作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
约公元1600-1650年间,在中国,政府因财政紧张加大了对工商业者的税收和市场控制,从而引起工商业者的全面反抗,分工合作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原料短缺的限制而减慢,原料生产面积的扩大与连续天灾产生的饥荒导致大规模流民起义的爆发,明王朝在人民起义浪潮中崩溃。在西欧,商业掠夺主义进入大发展时期,原料的紧缺使殖民地经济开始被开发,圈地运动继续大规模进行,流民起义不断产生,大批流民被迁往殖民地。分工合作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原料的限制,控制原料市场的重商主义贸易管制政策开始普遍实行,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了对工商业者的税收和市场管制,形成了专卖制度,在英国,政府对工商业者的压迫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约公元1650-1700年间,在中国,清王朝巩固了统治,经济得到恢复,至期末,达到成百上千人规模的分工合作手工工场纷纷出现,形成劳力密集型产业结构。明朝末年开始的农业技术革命继续进行,开始产生实效,土地经营地主大量产生。在西欧,殖民地经济开发成功,原料供应开始采用商贸方式进行,商业掠夺活动趋于停滞。重商主义政策从商业掠夺转向商业贸易,争夺原料市场与销售市场的商业霸权战争爆发。原料供应紧张状况缓解,圈地运动结束,社会趋于稳定,分工合作工场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劳力密集型产业结构也开始产生。
约公元1700-1750年间,在中国,清政府实行推丁入亩制度,使流民获得彻底的人身自由,劳动力市场在全国各地形成,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价格在物价普遍比清初上涨一倍以上的情况下仍保持在清初的水平,大批流民流往台湾、东北、蒙古、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垦荒,使边远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产生了大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劳动力的过剩与廉价使达到成千上万人规模的分工合作手工工场在各地纷纷出现,劳力密集型产业结构处于大发展阶段。在英国,劳力密集型产业结构也进入大发展阶段,成百上千人的手工工场纷纷出现,以至产生劳力紧张情况,机械代替人工的发明创造开始产生,为解决粮食问题与劳力紧张问题,农村开始进行农业技术革命,第二次圈地运动产生,形成了土地经营农场。重商主义贸易管制政策从以控制原料市场为主转为以控制产品销售市场为主。
约公元1750-1800年间,在中国,劳动力过剩现象日益严重,以至缺少机械代替人工的动力,机械代替人工的发明创造得不到应用,海禁的实行使手工业的发展缺少海外市场的推动,劳力密集型产业仍处于手工工场发展阶段。因缺少生产技术改造的动力和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积累的大批资金大都用于享受性浪费而没有用于生产领域。在西欧,英国因劳力紧张,开始了大规模机械代替人工的工业技术革命,发明家大多是普通工人,这次产业技术革命使大批手工工场被改造为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开始形成。这期间,重商主义贸易管制政策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以至爆发殖民地独立运动。
约公元1800-1850年间,在西欧,英国工业技术革命推广到欧美各国,兴起了机器生产淘汰手工生产的运动,重商主义政策被贸易自由主义政策取代,中国市场被英国用武力打开,殖民地普遍兴起独立运动,彻底摧毁了重商主义政策。火车、轮船、邮电、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约公元1850年-1900年间,石油、电气、化工、通讯、汽车等新兴产业纷纷出现,形成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发明家大多是专家学者,这次产业革命形成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之类垄断市场的企业集团出现,欧美列强之间开始武力争夺世界销售市场,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产生。工业技术革命成果继续向全球推广,中国、日本等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约公元1900-1950年间,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大发展时期,飞机、汽车、电气、化工、石油、电讯、机器制造等产业迅速发展,科技发明不断涌现,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各国国内市场基本被少数企业集团垄断,各国普遍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武力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产生了二次世界大战。
约公元1950-2000年间,信息产业、电子产业、环保产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核能工业等新兴高技术产业纷纷出现,传统产业也纷纷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这是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批结构性失业人员,这些人员全部转入服务行业,使服务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新的服务市场在竞争中不断被开发出来,使服务业发生社会化大分工,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出现,形成全新的社会服务业结构,在这过程中,服务业基本实现了知识化,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了知识化时代。这期间企业规模继续扩大,跨国企业大量产生,国家资本主义政策被淘汰,市场竞争从武力竞争转化为技术、知识竞争,市场共享现象出现,利益共享的经济组织大量产生,私人资本实现社会化,世界市场也实现了统一。
在工业革命阶段,社会生产力存在五个发展时期:1、简单合作工场手工业发展时期,时间约公元1500-1600年间;2、分工合作手工业发展时期,时间约公元前1600-1700年间;3、劳力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时期,时间约公元1700-1800年间;4、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时期,时间约公元1800-1900年间;5、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时期,时间约公元1900-2000年间。这五个时期说明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存在一百年一时期的发展速度。
工业革命阶段历时五百年左右,其后的社会革命阶段(或宇宙人形成阶段)是人类大规模创造生存环境的时期,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在这一阶段定型,个人认为此后人类将进入宇宙人发展时期。预计社会革命阶段(或宇宙人形成阶段)的时间在公元2000-2500年间。
以上是本人对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