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前中国的现状,似乎出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国家通过国资委,在大规模实现经济主导权的集中。一个国资委控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似乎正在形成,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所谓国资委控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说的是国资委通过种种方法,集中了经济主导权,掌控着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方向。今后即使有私人资本存在甚至壮大,但总体经济权力却始终掌握在国资委手中。
从趋势上看,国资委至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对国家经济主导权的集中。
首先,通过国资委,实现对国有企业管理权的集中。原来的国有企业,名为国有,实为部委局所有,所有权和监管权分散在各部、各委或者厅、局等行政机构手中。国资委成立后,所有分散在各行政机构手中的企业所有权和监管权,统统集中在国资委手中。国资委对所有企业(目前金融企业除外),都要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不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管),原先机构分立的国家所有权状态消失了。
其次,通过国资委,将国有资本集中于上游产业,实现产业链主导权的集中。近些年来,学界屡屡批评的“新国资运动”,其实质是,国资委将国有资本撤出下游产业(加工产业),垄断性地去控制上游产业,像能源、自然资源这些行业,以及各种流通和交易渠道,即控制所谓的资源+渠道。这样一来,即使下游产业是百分百的私有资本,也根本没有与国家叫板的力量。国家通过上游产业的控制,运用能源、资源,或者渠道,控制住产业链的主导权,扼住所有私人资本的喉咙。
第三,通过国资委掌握国有股权,实现资本市场主导权的集中。证券界许多人议论当前股市的暴跌,起因在于产业资本(大小非股东)与金融资本(流通股东)的博弈。其实,这说的只是表象(这其中似乎既无游戏的趣味,产业资本也不是主角),其实质是国有资本全面控制了流通资本,或者说国资委握住了非国有金融资本的命脉。没有国资委的配合(许可),今后哪一个股票能被炒高?要知道,60%流通股在国资委手上呢。也许今后再没有大牛市了。国资委想让股票上涨可能有点难度(至少目前不难,只要国资委宣布三年内不减持大非,股市肯定涨),但想让股票跌就太容易了。这样,只要国资委掌握国有股的控股权(51%或者更少),就可以掌握证券市场和金融资本的生命。
当然,本文中说的国资委,只是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工具(也许国资委或者国资委主任觉得我的说法有点冤),实际上指的是能够决定国资委行止的组织或者个人。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个人,通过国资委这样的通道,顺利地控制住中国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控制住产业链的上游,控制住金融资本的行动。这样,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体系,也许就此形成。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有市场规则,有私人资本,但总有上帝般的人物,注视着经济活动中的芸芸众生,并随时准备出手。
当然,这里不是说这种情形一定不好。事实上,与英美这样的先发国家走资源和权力分散的道路不同,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经济权力的集中机制,以便取得快速现代化。如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金融寡头实现对产业资本的权力集中。日本,通过家族企业(像三菱、住友等)控制银行,并通过主银行制度实现产业主导权的集中。这两个赶超型的国家,通过这样的集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只是,中国与德国、日本不一样的是,德国、日本那里拥有主导权的银行或企业基本还是私有的。或者准确地说,在这两个国家,经济权力精英和政治权力精英虽然相互影响甚至决定,但毕竟还是两个独立的集团。而在中国,实现主导权集中的国资委,是掌控在政治权力精英手中的。或者说,政治权力精英单向度地掌握着一切,经济权力精英基本上没有什么谈判能力。更进一步说就是,今后若不被政治精英允许,经济精英将几乎没有生存机会。
这里的关键是,政治精英能否真正负责、用好权力,用集中起来的权力和资源来推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我实在没有把握,这种政治精英主导下的经济现代化模式能否成功。巧克力没有吃之前,毕竟谁也不知道什么滋味(阿甘正传)。
(这两天,指导一位硕士生写关于国资委职能定位的论文,有了如上一些感想。在胡怡建老师的启发下,写了这篇小文。)
中国会走向国资委控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吗?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