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出国的博士or访问学者——看上去很美


昨天晚上,在网上碰到了一年多之前被公派出国学习交流一年之久的博士好友。一年多没有联系了,忽然撞见,话题自然不少。从毕业相关的现实话题,如论文发表情况、毕业论文进展情况及未来工作憧憬,到高端教育项目的客观评价,都逐一议论一番。其中,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被公派出国,到经济学最为发达的美国进行学术深造。在我看来,这个只有教育部直属高校才能享受到的礼遇,分量应该不轻。朋友就读于一北方名校,07年被幸运的送往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这个机会确实让我羡慕到昨天晚上为止,应该说,羡慕的强度终于在昨晚被朋友所提供的真实素材给无情的打压了,这绝对不亚于中国股市从6100多点的高台下窜至1800来点的低位。羡慕的原由在于,原来我也有机会就读于朋友所在的名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来了这所非教育部直属的而归国务院侨办管辖的暨南大学。其时,公派出国深造没有暨南大学的份。于是,一段时间我在不断的反思与拷问自己,难得我的选择错了?或者说,在自己所设立的假设条件下,去推导要是我去美国进修一年会有何结果之类的结论。

     还是回归主题吧。朋友说,很多去美国进修的国内牛皮高校的博士,更多的是去了解美国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情况,当然,也会选择一些课程旁听。但是,由于非注册学生,课程对这些特殊的中国博士群体来说出现了预算软约束问题,仅止于听课而已。此外,你不得不钦佩美国市场经济之发达程度。朋友说,尽管在美国那边一般都会有一名导师进行名义指导,但是由于美国导师没有给你提供资助,所以不会让你干活的。也就是说,市场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渴望被雇佣的中国博士的实战机会。这样,你可以想象,没有实质性的学术课题参与,一年的时间能让人实现学术进化吗?对于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中国博士来说,他们绝对会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把握好资源的稀缺性,极大化公派出国价值——大部分时间进行美国风土时间考察。对于那些所谓的访问学者来说,这部分群体主要是指高校已经就业的教师群体,他们才是出国进修的高级阶段,由于时间一般三五几个月,所以完全是在玩美国的山,游美国的水。经过朋友这样一说,看来教育部设定的这个制度存在很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啊!

     最后,朋友说,以后碰见自我介绍说曾经到国外做访问学者之类的人,你完全可以理解为有人赞助他出去旅游了一番。

     经过朋友这样一点拨,我才明白,公派出国,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