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泡沫终现,中小城市房价坚硬


        早在2003年我就在强国论坛提出了“海南现象将在波及中国楼房市场,空置问题将会导致金融问题” 的见解性文章。尽管是出于一个草根观点,但依然没有引起我们的所谓海归金融领袖注意,依然为那些处于资金困难的地产商四处“求雨”,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了我国的建筑法,而且还使一些地产商出现了空前为难,尽管潘易之战如今依然如火如荼,但鹿死谁手的结局基本显现。如不解决好中小城市和三线城市,包括县级城市的地产信贷和房屋交易问题,我相信,中国的“次贷危机”最终还是要在地产商哪里首先表现出来。
    那就是在种种不安与变动已笼罩了风声鹤唳的楼市的情况下。截至8月末,全国空置面积已达1.3亿平方米的商品房,证实了易宪容的观点。尽管换在似乎已经跌入痛苦不堪的躁动期,但退房大潮依然能表明我国地产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忽视。
    美国次贷危机绕梁一年但余音未绝,自诩“猪坚强”的中国房企似乎并未等来真正的“解放军”。而真正等来的却是始于8月份的退房大潮来临。
    但就在退房潮来袭,律师纷纷帮购房者打起退房官司,各房企忙得焦头烂额的时间,各地二手房交易出现低迷,业主转而求其次,把房子投入租赁市场,而不干寂寞的房屋中介公司,则借此聊以慰藉。然而就在全国楼市都在下行的同时,偏偏还有例外的中小城市房价仍在硬扛。
    8月初,王石在万科香港年中报告会宣称:“万科不会打价格战”。然而令业内始料未及的是,紧接着万科就率先在市场上,打出预存1万元抵10万元,预存2万元抵20万元的优惠活动,以及加1元送全屋精装修的优惠购房计划。
    然而就在万科把这个成功销售模式复制到全国时,一场声势浩大的退房潮立马在各大中城市掀起,到8月底,包括万科等知名开发商在内,旗下楼盘都涌现了集体要求退房的情况。
    相比那些拉起“还我血汗房钱”等条幅、大闹房企各地售楼中心的情绪激动的购房者来说,理性者则忙着张罗证据资料,找律师打起官司来。
    据报道,9月18日,在成都一家律师事务所就职的罗勇说,因房价问题而退房的购房人找他打官司的“比以往多一些”。
    从万科的态度转变可见“退房”的软弱无力。万科刚刚遭遇退房潮时,称希望能与这部分业主妥协、沟通。可随着退房的人群越来越壮大,9月12日,万科则坚定地改口称,“不接受任何没有法律、合同依据的补偿和退房要求”。
    此间,有观察家指出,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其次才是一种投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购房者可以选择“长期观望”,也可以选择“长期持有”。作为买房人,在此时此刻应该冷静地看待市场变化,不要轻易跟风盲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是否购房。
    就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出现退房的关键时刻,一些中小城市的房价反而出现了有史以来的上扬和坚挺。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8月份,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的销售价格中,深圳以4.1%的跌幅领跌全国。
    而上海、北京这两个最高傲的城市已开始公开化低下头颅。一项分析报告显示,7月份,上海商品住宅新盘月成交均价环比下降24%。9月初,虽然sohu喊出了涨价之音,但在仍然没有阻挡出北京出现降价型特价房潮流,有坊间开始盛传万科第三轮降价即将在北京10月启动。如果万科真能实施10月领头降价,则再次证明潘石屹期盼的“解放军”依然没有进入“战备”时期。
    然而乱象当前,降的降,居然还有硬撑的。因为资金流动和关注点转移的原因,一些中小和三线城市的房价产生洼地效应,与当地生活水平差距悬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开局,房价环比涨幅最快的城市有北海、金华、乌鲁木齐、三亚、宜昌等。
    来自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月度调查显示,8月二手住房销售价格情况,同比涨幅较大的城市有兰州、三亚、宜昌,分别为14.0%、13.5%、12.9%;环比涨幅较大的城市有呼和浩特、兰州、三亚,分别为3.7%、2.4%、1.9%。
    这种奇怪的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我们有待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确实没有足够的房屋供应;二是地产的现房和预期房价格太高,不能适应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三是这些城市有可能有一群炒房者或就业政策好,但购房政策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