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记者日前获悉,由16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或将“换阵”,即医改协调小组组长由国务院一名副总理亲任。同时,可能新增由发改委、卫生、财政、人保部四个与医改相关的部门部级官员担任副组长。业界人士称,“即便是卫生部内,对方案也存在不同看法,一方认为局部调整即可,另一方认为需要重新大修。”
自前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宣告医改不成功后,沉静两年零三个月之久的医改草案,终于在上月全貌示人,并由国家发改委开“网”纳谏,以期重启医改民智。据悉,目前医改协调小组已收到愈万条关于医改的民谏。公众正期待负责集纳医改民智的有关草案修缮机构和公仆,能将阅至眼球中的顺应苍生实际的真知灼见尽快公示天下之时,传来医改小组囿于部门权益、责任之争,领衔的组长可能“升级”为一名副总理的消息,这看起来是一则不错的消息。
但我认为,医改协调小组目前并非仅缺一名副总理来任组长,更缺的是一种抵达内核的改革意识。何以众部门之间众议哓哓到“换阵”的地步呢?稍加思考会发现,关于新医改的强调的“核心基调”中的医卫机构与资源的公益性,实际上早在12年前的旧医改中,也轻易能寻到这种制度性规定的“纸上踪迹”。那何以“公益”至今,仍是“私益”丛生呢?在我看来,原因还是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未触及到当前社会的利益根本,还缺失一种挥刀剥离既得利益的“壮士断腕”精神。
所以窃以为,新医改要跨上成功之阶,当前“医改协调小组”至少应带头砸碎两重意识壁垒:其一,砸碎“闭门造车”或者“详装开门纳谏”的意识羁绊。就拿国家发改委的“开网纳谏”来说,近20天时间过去了,我们收到多少好意见?部门之间的权益之争的矛盾焦点是啥?似乎这些对医改最终迈上成功之阶关系密切的有用信息,依然还是捂在盖子里。诚如网民戏言:“再不公开民智,我看纳谏也是做做样子罢了!”实际上,身处医卫现实基层的百姓对此早就有切身的体会与良言。
再者,必须彻底砸碎守医卫资源长期不公的意识。我们应从公民平等的意识高度入手,打破干群不平等的医卫健康保障格局,取缔干部与工人、农民不平等的医卫福利待遇制度,实现干群平等医疗保障待遇。这几乎勿需理由,生命原本就不该有身份级别之分,只有血肉筋骨相勾连。据中科院披露的一份调查:在我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干部病房等,仅此一年开支就达数百亿。
可以说,新医改拟就和再纳民智的重制过程越透明,才越有机会捅破既得利益阶层固守的那一道防线。换句话说,医改只要继续维护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只要继续把老百姓的看病难呼声排除在医改方案之外,继续不将十多亿普通职工和农民的就医难问题解决,那么,它的成功希望就可能为零。不仅如此,我们亟待从体制的深处去思考,公民医卫不公的所有成因和代价,以期尽快找到“断士断腕”的革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