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张增国

千百年以来,“吃”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或“开门五件事”(吃、喝、拉、撒、睡)中都占据着首要地位。

而那则近乎笑话的两人在厕所碰面相互都要问声:“吃了吗?”的段子更是把民谚中“俗话就是实话”坐实了。监狱里的死刑犯们,不知多少年延续至今的临刑前那句:死了也要做个饱死鬼!那人生绝响的吆喝更是把“吃”的问题推到了人生的极致。

19197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了“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然而时至今天,我们的国人今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还是“吃”,甚至谈“吃”色变。

不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每天所报道都是“不能吃”和“不敢吃”的新闻,而且与日俱增。

肉类食品中检验出了性激素,葡萄酒、鸡蛋和牛奶中发现甲醇,……

三鹿奶粉有毒,蒙牛伊利牛奶有毒,大白免奶糖有毒,蔬菜有农药,日本也有毒大米,……

就连橘子里也有寄生虫了,鸡蛋也不能吃了,……

各种食品中检测出的各种不应存在的有害物质日益增多,许多农产品中甚至发现了农药残留成分,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对食品安全产生忧虑。

而这些仅是发现的,而那没有报道,就一定安全么,笔者以为也未必。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还能吃什么?而作为消费者,除了心里对食品有了一份戒心,更对曾经出过问题的生产企业多了一份“怨”,甚至不会再选择该企业的产品。消费者在流失,让食品企业在此时意识到了真正的危机……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关系我们的食品企业,社会稳定的大局依此为支撑。民以食为天,如果食物出了问题,天就塌下来了,谁都跑不了的,不要说一杯牛奶再也强壮不了一个民族,恐怕这个民族就要彻底从地球上被除名。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是任何一个政府最基本的功能和职责。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表示,就食品安全而言,有效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而且现代各主要国家都从保障公众生命健康权的高度,对食品安全建立起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流程,形成了一整套运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然而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频发,不能不说明政府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有人尖锐指出,“食品门”事件屡屡曝光,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问题”多半都是由记者揭发,舆论跟进,然后才是行政介入?政府职能缘何屡屡缺位?

劣质有毒食品之所以屡禁不绝,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的原因,除了个别“黑心”厂商法律及道德意识淡薄外,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市场缺乏有效监督也难辞其咎。

对食品市场监管乏力,不仅仅表现在有关部门不作为,更表现在一些执法者的脑子里,还存在着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对于一些制造劣质有毒食品的企业,其实执法部门并非一点儿都不知情,只是因为这些企业给地方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并且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所以才对他们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甚至还为他们提供种种便利。

半月谈载文写道,“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不啻是一块“试金石”,它把个别领导干部无视民生的心态和一些主管部门的不作为,暴露得一览无余:早在8月初,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就已经接到三鹿集团的报告。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关乎民生大事的报告竟被瞒了下来。在9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说:“我们对109家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有问题的是22家,占20%左右。检查的结果已经表明,含有三聚氰胺的企业是少数,占企业的生产批次是少数,含量也不一样。”22个占了奶粉生产大半壁江山的厂家,竟被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少数”,其民生轻重可见一斑。不难想象,“三鹿奶粉”事件对于不少领导干部来说,其实质是“保乌纱”思想在作祟。

这种只顾自己眼前利益,而完全忽视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做法,无疑是对厂商无良行为的纵容,这远比那些制造销售劣质有毒食品的厂商更可恶,危害也更严重。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诚然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使老百姓成为了自己的“食品检验专家”,但仅仅依靠百姓的判断去辨别食品的安全与否显然是不合适的,政府的有效监管最是关键,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改变现在食品安全检查监督的被动“防御”状况,主动出击,创新机制,让有害食品无容身之地。

建立新的有效的监管机制,从法律层面上真正解决部门利益、官商勾结、责任追究等问题,打破部门与企业的潜规则现象,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检疫、信息公开、召回、应急处理等制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根据万人建议修改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于1023日第三次接受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的审议。备受关注的这部法律草案能否解决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突出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

周勍.民以何食为天.中国工人出版社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大连日报200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