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21章 哲学的进步将扩展“实事求是”对应关系
既然人脑的初始响应积累也包括了大脑响应了吸收了但自己没有明确感知的某些记忆积累,那么,这些无感觉无意识的记忆存储,很可能也是构成此后莫名状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无感觉无意识记忆积累不仅是造就“天才”心理素质的有利信息刺激与存储,也存在有害的一面。
可以推想,医学上一些病变性的信息刺激转为大脑存储后产生的心理活动(比如做梦)就与此有关。过去人们常用辩证唯物论来指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让人们只根据“做梦”来判断患者的“病因”,这是唯心主义。看来有点武断。主要原因,是由于弗洛伊德创建的有关人的精神分析方法虽然是真理,但是,他当时直到今天的后人,均没有条件把他的“真理”建立在“信息与响应”的物质运动基础之上。
尽管弗洛伊德的猜想其可见的微观物质根据不足,但是,却在心理学、医学领域屡试不爽,捷报频传。西方人很崇拜理论猜想,尤其崇拜其后才有条件验证的那些伟大的超前性的科学猜想。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们普遍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伟大科学创意。称他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分析发现,是早期心理学的重大发现,是轰动西方世界的著名心理学理论之一。
在欧美,弗洛伊德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而在中国则很少有人知道弗洛伊德是谁。1930年,弗洛伊德自己曾满怀信心地告诉别人:“10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将告知他获得大奖消息。”可遗憾的是,直到他逝世,心理学也没有被列入诺贝尔奖评奖范围。西方人士称:这是世界上包括“广义相对论”在内的五大科学发现漏奖之一(另外是指:哈勃的“哈勃定律”、麦克阿瑟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讲上述“小插曲”的目的,是想以此证明辩证唯物论在进入物质运动前沿领域之后,其思想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将会得到显著扩展。辩证唯物论不应该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无端推到唯心主义一边。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在中国,对其评说都有唯心主义思想嫌疑。这导致了西方科学界从此对辩证唯物主义产生偏见。我们应该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视为辩证唯物论的近邻朋友。弗洛伊德生前也从来没有说过,他的精神分析法的作用力包含有把地球掀翻的意图,他的理论只针对医治心理病患而作用。这位科学家是爱因斯坦生前最景仰的伟人之一,人们常说“高山与高山相望”,——是否思想的共鸣与响应,也如此?
以积极的创新思想赋予当代哲学体系新概念,使我们能看到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伟大科学家,在其富有创造力的时期都是唯物论者。哲学思想体系更加胸怀博大,其包容性、兼容性表现更加完美。发展的辩证唯物论不屑与任何“别论”激烈对抗也能立足于天下。维纳先生:您可以放下“唯物论不能生存下去”的忧虑,因为我相信:您也是一个唯物论者。
初始响应积累,对于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和新生婴儿来说,只有体内介质传递和响应,只有记忆存储,只有脑神经递质传感反应(即心理激活的情绪和精神反应),没有意识。或者说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但不能意识到是什么,即使是错误的认识也没有。在文明尚未萌生的类人猿前期,我们的祖先正是这样像动物一样地生活着。它们有视听感觉,有响应条件,但是没有意识。比如感官响应了疼痛刺激,它们并不知道那种感觉就是疼痛,没有意识反映,只有条件反射和不良情绪张扬。
弗洛伊德曾经用文学作品描述过现代人如果处在没有明确意识阶段,看到了某种刻骨铭心或震撼心灵的激烈变动的瞬间一幕,若当时无法形成意识,后来长大成人了则由于变动激烈片段的记忆存储的破碎性,更无法通过回忆来用清晰概念判断,那么,这种记忆存储也可以随时被激活,并以心理活动及情绪反应,笼罩其一生。他把这种现象称作“无意识”或“潜意识”是准确的。
今天,笔者用本书新概念来形象解析和描述:这些经历强信息刺激而留存于人脑的记忆碎片,作为神经递质在脑内对应链接运动中找不到新的记忆联系,不能与清晰印象合并,更没有相应“概念”被激活涌现,始终找不到“家”。弗洛伊德鼓励医生们采用心理诱导方法,先把患者的破碎记忆片段诱导着讲述出来,即使讲的是破碎映象或片言只语(像梦境一样),医生也应该根据“破碎片段”给患者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主观解释其“合理原因”。结果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人(表现为经常的不良情绪),其中多数居然完全解除了心理痛苦。――看起来这真的与唯心论没有什么两样。
但实际上,精神分析法理论的缺陷,正是没有发现心理分析的唯物论原理:是无意识的记忆积累造就了经常性的不良情绪反应。又是新的介质传递和链接在大脑互不相关的神经元之间起到了新的诱导作用。
医生根据“破碎记忆”主观编造的情节,就是一种新的“概念”信息输入转变为体内介质传递。新的信息可以把患者过去那些因视听响应而破碎存储的强刺激信息,通过大脑生化记忆的物质状态和神经元的突触响应机制,链接成为整体的、有明确意识判断的、新的、并且是积极向上的记忆存储。这当然是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破碎响应而造成的记忆存储。患者心理(大脑中)的破碎映象从此不再破碎,而且有积极释因,他还莫名其妙地担心什么?他还会不会继续蒙受不良破碎映象的反复刺激?不会。心理医生们“编造”的故事情节略带有主观的唯心论色彩,但“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则是唯物的科学的。这里,已经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说明,许多精神病患者都需要通过大脑新的介质传递与链接,来医治病患。现实中,文学家们编些好听的故事对人类确有很多好处。
还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不论任何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应该接受的国际法准则。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那个“上帝”、“真主”、“佛祖”,明明是假的,可是信徒们却因为有这种信仰,一个个感到精神很充实?其实,这和心理医生“编故事”医治人的破碎记忆存储一样,信仰者对现实感到困惑的事,均能从他所迷信的“上帝”、“真主”、“佛祖”那里找到归因,这就不至于陷入心理病患。只要他“信”,这种信仰对他就有着接受、响应的脑生化介质方面物质运动的支撑作用。“真主”是虚幻的,但“信息与响应”的脑神经介质运动则是实实在在的。
从后面章节中,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国宗教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人脑已经存在的某种记忆积累――脑生化介质存储信息为信仰宗教的人,奠定了容易倾向某种信仰的优势响应条件。所谓“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就是这个道理。也可以说,“上帝”、“真主”、烧香拜佛、《古兰经》、《圣经》是另类心理医生――(不妥)这里应该使用宗教信仰词汇――是心灵的拯救者!是灵魂的守护神!我相信,如果反过来完全站在宗教主义的立场上,信徒们则无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博大胸怀并且能够宽容、理解一切思想信仰的,不是神学、宗教、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不断发展完善的辩证唯物主义。
过去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用“一刀切”的方法来与唯心论划清界限,从而把自己也划到了形而上学一边。其实,人们在不同领域所从事的不同工作,是偏重于尊重外界信息传递还是偏重于尊重体内脑内介质运动,这是必须有所侧重的。心理学就需要多尊重一点人脑微观物质运动(脑神经递质分泌),与此同时也要稍稍轻视一点外界信息的客观性(可以“编”故事);文学创作就需要多尊重一点主观创造和主观想象的东西,与此同时也要稍稍轻视一点客观事实,作家们不这样去做,他们编出来的故事谁也不愿看。他们改造的是人脑微观领域中的介质传递环节,而不是宏观的物质世界。既然如此,他们不尊重人脑介质运动最佳响应状态和良性链接条件,也就是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相反,对那些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工作的人们,则应该强调他们一丝不苟地尊重外界信息刺激。道理相同,在物质前沿领域探索的人们,如果一味尊重前人有过的经验和现实的社会实践需要,而不敢大胆想象、猜想和突破,也将一事无成。
从事经济决策、政治决策的人,需要表现出适应客观条件和改造客观条件的才能;而从事体育竞技的人,则需要尽可能排斥客观因素的介入,只需要最大限度激发自我“霸气”和自身潜能。在这一领域挑战极限,很需要单纯从主观上强调:“我能!”但是,离开了体坛竞技领域,如果也去无视客观因素,单纯强调主观“霸气”和“我能!”则将处处碰壁,乃至一败涂地。
今天,人们已经观察到,因高校崇尚单一形式逻辑而导致缺少辨证思维能力的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在进入管理阶层后就十分羡慕把体坛竞技的“霸气”和“我能”直接用于管理过程。这些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社会管理者还没有清醒意识到,在管理过程中表现“霸气”恰恰是在下级和群众面前缺少自信的心理反应。以势压人万不可用在这里,平等交流才是自信。或许说,我没有一点霸气,怕的是难以生威。其实,有制度有纪律,你怕什么?
刘翔在成为奥运冠军之后,国家为了抵制社会因素干扰,专门组建一个管理团队来阻止社会活动介入刘翔生活空间,目的就是为刘翔创造一个能够单纯表现“我能”的“真空”竞技环境。(2008年加注:后来,国家体育总局为了一个与商业性有关、不便明说但却有更高企的全局目标,主动解除了刘翔的“真空”竞技环境。结果迫于亿万民众对偶像不能放弃的殷殷期待,刘翔不得不在北京奥运现场退赛。直接原因与过程,在适当的时间将会自然解密。但指出:它用另一种结果证实了本书的观点。)但是,如果把在“真空竞争环境”中单纯强调“我能”和“霸气”的这种做法,用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者行驶的管理过程,则会酿出最坏结果。
对管理阶层来说,保护和激励创造型人才、创新人才超越自我,是其首要责任。情商、沟通等管理才能也因此在这一领域才能显示出高贵和高尚价值。管理者的“情商”是为团队业绩和社会业绩服务的。这在今天,仅仅把“情商”视为所有成功人士决定性因素的时代,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当今的逻辑思维是否存在极端性和片面性?当某个团队缺少或丧失了整体性合力时,当社会只需要重点突出个人利益和表现个人成功时,社会才更需要每个人要善于沟通、善于微笑,人人用“个人情商”去联结他人和社会力量来为“成就自我”服务,并不得不把个体情商放在了至高无上地位。但是,在一个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中,情商则是为“智商”服务的。一个杰出人物成功的背后,应联系着许多他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高尚情谊和深切关怀。
由此判断,观察社会上多数成功的“自我”,是个人情商起先决作用还是勤奋做事起先决作用,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最真实的定位。在情商只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年代,连那些应该成为“黑脸包公”的法官和纪检干部也会怀疑自己所坚守的职业道德是否符合“做人”要求?爱因斯坦很奇怪,居然公开称:杰出科学家不需要任何与人沟通的才能!这位人类的顶尖人才为何在美国有如此宣称?值得深思。他实际是在要求美国社会管理者思考:你的“情商”是主要用于为个人成功爬升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唯物辩证法既不能只强调尊重客体信息刺激而不尊重主体人脑介质链接状态,也不能只强调尊重外界信息刺激而不强调人脑介质运动的特殊规律。反之也然。人们过去经常感叹:“实事求是真难!”为什么?因为“实事求是”体现在微观和宏观、前沿和常规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领域应该有不同的“求是”原则,因为物质世界应所体现的是多中心多层次的物质运动规律,只有在不同领域尊重不同的“事实”才是对实事求是的全面理解。
笼统强调实事求是,可能造成对这一哲学理念的权力性支配,也会造成不停地用失误的代价去换来一次真正的实事求是。不区分不同物质运动领域中的事实真相和客观真相,“实事求是”作为工作指针就不能避错,只能纠错。笼统的“实事求是”概念代表了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的大脑响应条件,即通过眼前的错误可以用“倒推法”去判断某种“是”的概念。只有体现物质世界多中心多层次运动规律的科学体系及其求实态度,才能构成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的优秀的大脑响应条件,并尽可能做到预先防止错误。
“实事求是”的真正内涵在于运用,而运用方法则更要求实事求是。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