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行正式启动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


  吉林农行正式启动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

  《2007年新闻笔记第五十三篇》

  经济观察网讯  本报记者  刘长杰  长春报道

  12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下称吉林农行)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并确定吉林、四平两市分行作为吉林省农行金融服务“三农”的试点单位,两分行将得到省分行在金融资源上的倾斜政策。

  作为全国农行金融服务试点的8家分行之一,从今年10月开始,吉林农行就同福建、湖南、四川、广西、甘肃、安徽、重庆等7家省区分行一道,开始了“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时隔多年以后,选择“重新下乡”的发展路径,这标志着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已经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按规划,参加试点的这些分行将围绕服务“三农”,从组织体系设置、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下沉经营管理重心、缩短信贷审批流程和创新风险控制、绩效考评、资源配置机构及业务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在商业化运作机制下,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更好地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发展。

  吉林农行的实施方案,显然考虑到了这些具体要求。《吉林日报》报道说,试点期间,吉林省农行将单独编制“三农”金融业务经营计划,单独下达信贷规模和经济资本,实行总额管理,弹性调节,保证用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每年增加20%以上。

  为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该省农行还授予吉林、四平分行县域“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500万元;授予试点县支行个人小企业简式快速抵押贷款业务200万元,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消费贷款50万元,农户贷款30万元的审批权限;授予有风险管控能力的二级支行、分理处3万元以下的贷款审批权。

  作为天下第一粮仓,吉林省有着广大的农村、强大的农业和超过1400万的农民,然而多年来,吉林农村的快速发展,既缺少金融支持的影子,又受到金融服务稀缺现实的严重制约。“我们希望吉林农行继续加大对吉林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动员、组织和运用好城乡优势,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全力支持我省城乡经济建设。”吉林省省长助理房俐说, “希望农行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和骨干作用。”

  自从今年10月中旬农行全面推开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以来,四川、甘肃、重庆、广西等省区,先后推开了试点工作。

  按照《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的规定,农业银行县域机构筹集的资金,总体上都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并以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金融服务需求为主要服务领域。三年内,使农村网点达到16000个以上,投放到县域的自助设备不少于6000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对全国千强镇的支持面达到50%以上;直接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覆盖面达到30%以上,并力争每户农户至少持有一张农业银行发行的可提供信贷、存款、汇兑、结算、理财等服务功能的银行卡。

  农行下乡之路,刚刚开始。

  

       增速高达17.3%  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2000亿

  《2007年新闻笔记第五十四篇》

  经济观察网讯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记者从12月15日刚刚闭幕的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2007年,长春市预计全年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3亿元,增长17.3%,增速高于年初计划4.3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即将过去的2007年,是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自“九五”以来同期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90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46.4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37.1亿元,增长14.4%。

  2005年,长春市开始着力解决国企改制问题;此后的两年间,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下,该市国企改制完成。企业体制的理顺,直接激活了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包括汽车制造、玉米深加工、光电子、生物医药、能源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下,长春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逐渐加速,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30亿元,增速高达90%。

  连续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不但使长春市成功地改变了在“东北三省四大城市”中经济发展较慢的历史,并使该市首次与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引擎——沈阳、大连、哈尔滨三市一道,成功跻身国内“2000亿元GDP”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