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钢上市:因何迟迟未果?
现代物流报记者 王京
近几个月来,钢材期货欲出炉的消息一经鹊起,便在业内如火如荼的传播开来,从起初的惊喜、迫不及待,到今日市场的倦怠、静观其变,这一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期钢的早日上市呢?
除“上市的配套准备工作尚未完全就绪”外,资深期货分析师李雪松从另一角度对本报记者解释道,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主要是一个行业与制度利益的博弈问题,当然,国人的求全思想也一定意义上“减速”了这一进程。
市场隐现悲观态势
一时期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钢材期货究竟能否出炉?这仍是未知数。然而,业内经历了这一段时间对钢材期货的追逐与关注,可以明显看得出,“期钢魅力”正因其千呼万唤难出炉而日渐失去光彩。
中证期货有限公司的张经理诙谐地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说:“已经没有起初那般激动了,推出或不推出都不会再有很大的惊喜。”
而有着多年期货工作经验的李铂也仅用“静观其变”四个字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现在的心情。
据了解,9月6日在上海召开的“2008期货市场形势分析与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曲立峰透露,除钢材期货外,生猪、焦炭、聚氯乙烯(PVC)等新品种的上市已初步准备完成,如有关部门批准可随时推出。
对此,李铂语重心长地对本报记者表示:“市场呼声应该不会很高,就像对市场有极大刺激的股指期货一样,已经足足吊起大家两年有余的胃口,对其的长久期待,人们都已经习惯,甚至开始出现悲观态势。”
的确,一种新品种的即将上市在给交易所、期货公司及投资者带来美好憧憬的同时也暗暗隐藏着一种落寞。
张经理给记者的答复中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像钢材和焦炭等这些大品种都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大宗商品,虽然他们的上市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譬如钢材品种,从表面上看,也许下周、下个月就能立刻上市,可是实际上也许还需要1年、2年或者更久,这是我们所无法确定的。”李铂激动的对本报记者道来。
制度冲击行业利益
针对钢材期货为何迟迟难以出炉,资深期货分析师李雪松对本报记者谈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目前来看,这涉及到了行业与制度利益的博弈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区域保护。”李雪松这样告诉本报记者,“譬如上海黄金期货最大的阻力就是有黄金交易所,钢材也一样,上海宝钢钢材交易中心,其实就是一种仿期货的电子交易市场。”
钢材电子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据了解,2004 年才在国内正式推出,是买卖双方签订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实物商品交收的一种交易方式,属于远期交易,其性质几乎等同于期货,故被人形象的称为“准期货”。
究其缘由,这正是市场需求的表现。上市钢材期货本是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但因其迟迟没能推出,这便要求市场自己必须有一个电子市场来填补这一空白。
据了解,上海宝钢钢材交易中心主要是由宝钢以及周边几个大户在支撑。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一旦推出全国钢材期货,便意味着这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宝钢钢材交易中心将名存实亡。”中钢期货有限公司的一位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
“当然,如今由于这类钢材电子市场管理混乱,又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期钢的上市。” 李雪松补充道。
期钢认识欠缺理性
另外,我们不得不看到,国人的求全思想也是阻碍中国金融以及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一种无形阻力。
“期货改革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利益。”李雪松对本报记者分析道,就好比一个优秀操盘手能熬出来,要牺牲上千小散户一样,期货不如股票,大家可以同时挣钱,而期货一个人从中获利,必有一个人会赔钱。
显而易见,国家迟迟未推出钢材这一重要大宗商品期货的顾虑中也或多或少的包含了这一因素。
“他们一直在论证,论证最完美的时刻,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李雪松表示。
在有着一致观点的中证期货有限公司的张经理看来,我们应尽早推出钢材期货,延迟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将会越大。
从期货市场带来的长远利益上考虑,期货功能本身是降低或转移生产企业、经销商们的价格风险,也是对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价格反映,推出越晚,中国市场经济的风险越无处化解。
最后,针对期货市场上市品种少,市场容量小的现状,李铂呼吁道,希望监管部门能给金融行业更多的创新,譬如尽快建立期货基金等。除监管层在政策上的支持外,也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期货、公平看待期货。期货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期货,也是为了中国的金融、中国的经济更加完善、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