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想富裕的路恐怕还很漫长


中国农民想富裕的路恐怕还很漫长

-----不会因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就能很快致富

/汪华斌

今天碰到了一位从广东回来的朋友,说有些台资企业倒闭后农民工一点都不着急;没有出现前些年那样到处找事做的现象,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了;而会上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农民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倒闭企业的农民工并不打算再在城里找工作;而是准备回乡去自己当老板发财了。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的确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思路和措施;从方向上讲,它的确让人为之一振;但是它同当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只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而并不是具体的农村改革办法。可以毫不留情地讲,同样的会议精神在不同的地方至少存在十年以上的具体实施差距。当一些习惯于等、靠、要的领导班子那里,任何里程碑的意义都没有作用。所以十七届三中全会是闭幕了,但农民回到乡里还是一头雾水;因为还是不知道如何能改变农村的面貌。

想当初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是分田到户,所以按人口分配即可;而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是集合问题,这就涉及到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此外即使当初的深圳模式,实际还是得亏于广东的海外华人;他们用自己在国外的辛酸所得进行改革开放的投资,结果才使人看到政策的威力。试想如果没有当初这些海外华人的投资成功,我们对外引资能有下文吗。今天我们的农民虽然在城里赚了几个钱,可这钱连做自己的住房都难;难道能成为自己投资的老板吗。更为重要的是,当初的海外华人全部有海外的市场;所以投资回报很快,而且相当明显。今天的中国农村如此之大而且分散,如何建立不同的经济持续发展区域就是相当困难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为什么海外华人很少对中国农村进行分散性投资。这不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能解决的,而是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和布局问题。

这些年我国的农民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农闲到城里去赚钱;农忙还是不丢农田的活。虽然不指望农田能赚钱,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没有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田宁愿荒芜也不愿意给别人,就是我国农民特有的忧患意识起作用。为什么现在农村开发很难,就是因为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需求;使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的主要观念。我们知道,政府从2000年就开始鼓励农民搞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仅农民自己不愿意,就连农村干部都不愿意。因为上门开发的建设用地有钱提成,而农业生产合作社还要扶持;所以农村干部带头反对。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农村的平整土地都难;因为一家一户的土地,根本不希望平整;所以农村的规模化不是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暴发而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它将肯定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加之我们这些年追求经济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的原因,我们劳动成本上升就使很多企业产生矛盾和问题。再加上能源和原材料的涨价与市场饱和,我们这还没有被金融危机到的经济就风雨欲来。如果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又能依靠什么来稳定;因为我们把经济效益好时的效益全部提走了,剩下的是没有竞争的经济当然摇摇欲坠。然而农民很现实,打工赚钱容易就全家人出来赚钱;赚钱困难了,就回乡下去种田;反正饭是有吃的,等待风向变了再做打算。

是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信号就是要把农村的改革抓好。十七届三中全会全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我们调查发现,凡是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的地方;全部是集约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功劳。而我们被很多专家学者推崇的“农户加公司”的模式受到了挑战,成为难以成功的一个瓶颈;因为小农经济实际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观念。

如果我们再走规模化和集约化之路,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谁来解决;这些年我们很多农业的生产,还是依靠我们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时的老本;此外在改革三十年中没有人投资过农村基础建设。现在发展规模化,首先需要加强这些建设;谁来投资,而且是分散性投资;这是一个困惑农民的现实问题。我老家有些老板在外面发财了,想把公路修到自己的自然村去;于是出钱买材料,想用农民自己修。谁知农民要工钱,现在一天收入一百多;谁愿意义务劳动帮助干活呀,结果依然是土路到村;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农村。

我们承认,十七届三中全会找准了农业的问题,而且也点中了农村的现状;并且还道出了农民的心声。但解决农村问题并不是“五个重大原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六个基本目标任务”就能实现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它需要具体而且是可行的措施来逐步实现这些目标任务。

是啊!农村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而且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如何干,谁来干;这又是一个新问题。如果说我们农民工现在就回到自己的农村,恐怕还是只能在一穷二白上继续徘徊;因为农村的改革比城市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