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12章 请先哲原谅,时代要为哲学重新定位
人类为什么会有哲学?
我们从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经历的三大阶段中,看到了人类被自然进化和演化的历程不仅艰难曲折,同时充满了许许多多人脑无法“意识”到的意外和风险。自然造就生命很难,自然造就人类更难,人类在自然中拥有正确的意识则难上加难――往往一个突破性的真理被认识被确立,常常要付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辛勤积累才能够实现。
而对于刚刚开始响应劳动的人类来说,他们一旦产生了意识,会经常思考什么?首先不是想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而是经常在关注自己的命运,为此,经常要寻找自己在物质世界中的位置,由此才发展到后来产生了如何看世界,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寻找自己位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劳动再造人类这个漫长时期的进程中,较早产生并流传起来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宇宙间有一个外在的神力无边的“东西”在主宰着一切。这种能主宰一切、而又生存在人类知觉以外的“东西”,被称作“神”或者“上帝”。它正是人类最初的意识所寻找到的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即:人是“上帝”造的,“上帝”对于人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应该是初期人类为自己在自然界中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位子”。
也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对“自然造就生命时期”的整个过程以及“劳动再造人类时期”前期阶段的客观的规律性的正确总结。它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尚未取得任何自由的“苦命哲学”。它反映的是人们当时还没有任何能力摆布自然界,自然界则反过来可以任意造就人类命运的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面对这种事实,就不能不信奉当时必须信奉的“正确的”思维方法论:即一切顺应自然(上帝),一切逆来顺受。所以说,客观唯心论核心思想就是“上帝”中心论,或者“老天”中心论(宿命论)。在当今人看来,如此想法当然十分愚蠢,但在那种未开化时代,那应该是十分自然而伟大的哲学智慧。
客观唯心主义起源于人类响应劳动的初期,应该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形成以前即有雏形。它是对所有不可解释其隐秘原因的、但可直观表面现象的思维概括。它所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是人类这种高级物质面对客观世界的“低能性”为其奠定的不可抗拒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当时人类没有任何物质条件(包括人的响应条件)可以摆脱大自然的任意摆布;没有任何物质条件(包括人的响应条件)可以揭开自然界带来的许许多多意外和风险所蕴藏的奥秘;更没有任何物质条件(包括人的响应条件)可以说明人是自然信息与响应的演变和进化结果。于是人们相信,人是“上帝”造就的,自然界有一种看不见的“神力”在操纵人类的命运,这种“神力”是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西方人把这种“神力”称为“上帝意志”,中国人则把这种“神力”称之为“天意”。
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应该是同时产生的。而且也是在相同的人类响应条件和客观物质条件下逐步萌发出来的。其宗旨一样是寻找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其中也包含人是否神造的哲学主题)。
不同的是,朴素唯物论者被称为“无神论”者。他们没有直接为人类造“神”,但同时也没有对物质世界形成最终概念,即对“本原”没有归一。他们有的把自然界的所有物质归结为“气”和“水”,有的归结为变化无穷的“金木水火土”,有的归结为“原子”和“虚空”。涉及到要解释这些能造就其他物质的东西又是“谁”造就的?是什么使它们变化起来的?均无服众解释。
(2008年加注:如果说客观唯心主义是人类自我定位的发端,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总根源,那么,朴素唯物主义则是人类倾心探索物质自身变化规律的发端,是自然科学的总根源。人类为了完成给自我定位的哲学使命,才促使科学探索领域被延伸到了太空的宏观和粒子的微观。说明哲学从它起源开始,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启迪和推动探索自然奥秘并提供思维方法的重任。)
到后来,有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最高成就的德谟克利特,于公元前四世纪针对“物质世界是什么使它们变化起来的”疑问,刚刚认为是它们“自己变化的”(据《西欧哲学史》),结果却因违反了宗教旨意被逐出雅典――按照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响应条件,这种朴素唯物论无法再向前迈进,如果当时也归一了,同样是一种“神”的力量,同样会归到客观唯心主义。
两种哲学,今天看来均不是科学思想,在共同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均没有出现实质性差别。相反,朴素唯物主义还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按“上帝精神”造就物质多样性的神话。所以,两种哲学的唯一差别是:在理论概括上一个概括程度较高,另一个概括程度较低。客观唯心主义可以为多数人接受,朴素唯物主义因显得太幼稚而没有说服力。这是劳动再造人类前期和中期,客观唯心主义所以能够超过朴素唯物主义,成为主流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因之一。
人类初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什么政治意义。它在很客观地摆正了当时人与自然的位置之后,就开始启发物质条件极差的人类主动顺应自然,主动逃避灾难,接受物质世界的赐予,不去有意违抗“神”的意志。这对启迪人类的响应条件,帮助人类顺应自然而劳动而逃避起到了智慧向导作用;对人类坚持在极差的环境中延续种群、繁衍生息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支撑作用。
当今生活条件优裕的人类,有人稍稍遇到生活艰难和人生挫折就感到痛不欲生,想一死了结。而我们的祖先在食不裹腹、餐风宿露的物质条件下,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力量帮助他们顽强地活下去,使人类生生不息的?就是靠“神”的信仰。因为从自然造就生命时期的末期开始,人类已经会意识到“上帝”或“老天爷”无论如何也要给一部分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要顺应自然――也就是听从上帝和命运的摆布,总会有生路。
于是,一方面相信“神”的保佑,一方面顺从“神”的旨意――对大自然带来的一切灾变或恩赐逆来顺受,也就成了当时的人类要生存下去的强大精神支柱。今天的科学思想可以推测到远古时期的灵长动物或古人类,在其各自的生活地域曾经经历过无数次毁灭性的地壳和天体运动大灾变。而残留下来的生命火种则又再次繁衍生息和兴旺起来。这种灾变与续火的更迭,必使后来的古人类首先悟出的哲理就是:神和上帝在掌控一切。如今,我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祖先经历灾变之后的遗址和祭奠天佑的神坛。
但是发展到后来,一旦把客观唯心主义用来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并把“上帝”看作有精神有意志的世界物主的“化身”,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政教合一统治,这种哲学,就走向了它本来是想寻找人与自然关系的反面,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禁锢人类响应条件、禁锢人类思想的严重后果。只对少数统治者有利,对人们暂时的精神寄托有利,而对科学发展和人类的长远进步没有一点好处。
所以,客观唯心主义与后来的先进哲学思想——唯物主义产生尖锐对立的矛盾,完全是封建统治人为的结果。“上帝中心论”是占据人类哲学主导地位很漫长的哲学思想,显然是由于自然造就人类时期的后期,大自然的“神力”给予人的心理烙印太深的缘故,也是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的文明进展过于缓慢的原因,更是后来的统治者人为的结果。
从客观唯心主义开始,我们看到后来的哲学均是围绕着一个轴心在发展,即:不断地重新寻找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位置。如果不看哲学流派的分支,只看主线,那么,其中所显示出来的每一次哲学本原问题被重新圈定的唯一的推动力,也就是人这种物质的属性――响应条件在发生巨大变化。
(2008年加注:所谓“哲学发展主线”是以完整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推进哲学体系进步的思想史,是首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扩展到“人与社会”与整个物质世界关系的思想体系。)
(2008年加注:哲学分支体系则不同,常常不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哲学基础。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对“人与财富”“人与社会”予以极大关注,为人们提供适应“现世”生存的哲学智慧。萨特对当今知识界影响深远,为了尊重信仰自由,本书不评论,只提示一点:萨特把财富等社会存在价值提到了至高位置,他由此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历史标签”,即:萨特盛行于哪一国时期,也恰恰是该国自然生态正遭受严重破坏时期。这虽然不是哲学的直接原因,但与一种盛行的哲学不包容的思维方法,确实关系极大。存在主义以其深刻的现世哲学思想激励人崇拜社会存在、追求存在价值,很难免导致全社会忽视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然后才是社会。没有天伦,何来人伦?天伦可以不管不问,人伦自然丧尽殆尽。作为洞穿世事的学问,凡是失守了自然法则的哲学、理念和文化,最终也会失守人伦底线。)
人对自然界和体内信息的响应条件的变化,既表明人的大脑属性在提高,也可以说是常识和经验丰富了人的大脑神经元,改善了人脑生化基因遗传条件。到了现代,人们习惯表象称之为:实践在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进步。
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人相对于自然的变化则是迅速的。所以,人类不可能不去通过哲学思想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位置及其关系的不断调整。在这同时,也恰恰使我们看到了客观唯心主义被演变成为统治思想之后,它的消极的一面,就是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响应条件能够自然并自觉地去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也看到了哲学成为人们思想禁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科学角度分析,而不是单一从政治含义上分析,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宗教统治时期,它的主要落后之点,就是把响应条件已经发展了的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长期摆错了位置。
古大西州、古埃及、古印度、巴比伦、古中华、古希腊文明的创建,标志着劳动再造人类时期进入后期漫长阶段,直到19世纪末,劳动再造人类时期才算结束。这5000-10000多年的时间,是人类的响应条件被提速的阶段。因为有了语言,有了文字,有了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提速的客观条件。
相对于自然造就人类时期和劳动再造人类前期的漫长阶段,这短短数千年里,可以从文明记载史中发现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不过,要重点提到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应该被称为人类响应条件进入首次提速阶段的“承前启后”的代表。他仍然是一个朴素唯物论者,但是他的智慧却启动了后来人类响应条件的加速进化。他的一生开创性地研究过宗教、艺术、逻辑学、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十多种学问,留下了50多种著作。劳动再造人类时期快要结束时的伟大思想家恩格斯对他高度赞赏。
德谟克利特在公元前4世纪就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人类知觉以外的“粒子”问题,他把这种粒子称为“原子”。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可惜,德谟克利特对知觉以外物质世界的响应,仅仅是一花独放,当时没有任何人具备接受他的研究成果的响应条件。这与20世纪初爱因斯坦不同,相对论一发表能够立刻引起世界范围的科学家相同响应条件的共鸣。所以称,德谟克利特的大脑响应条件不代表当时人类的整体进化水平。但又不可否认,在他之前和之后相加万余年间,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响应程度确实不同于过去了。
遗憾的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家对杰出人脑的进化未产生丝毫认同和响应。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