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10章 人类启动了寻找“上帝”的工程(略)
(本章仍然是必要的理论铺垫章节。为了确认人类响应条件的进化,在这一章里,作者把地球与人类的时间史分为三个漫长时期:地球创造生命时期,劳动再造人类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时期。其中包括人类劳动史的新认识。三个时期的划分,为哲学伴随人类进化而必须创新发展找到了初步根据。也为下章如何正确理解“人类改造自然”铺垫了条件。)
11章 探索微观越深入掌握宏观越自由
今天,人类已经看到,所有引起经济飞跃和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因,均与发现和改造微观世界那些“小东西”有关。
分子的发现和利用,使化学工业产品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普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分子结构和化学合成方法制作的新型商品,像飓风一般席卷着时尚潮流,一浪接一浪没有终止。整个20世纪,分子的合成品完全统治了我们的一切日用消费领域。如今,我们除了不吃它,到哪里你还能离得开化学分子?我们穿的是“分子”,坐的是“分子”,用的是“分子”,住房装修的是“分子”,脸上抹的擦的脂粉也还是“分子”。上个世纪80年代,连玻璃瓶里那些永开不谢的花朵也是“分子”――不论是高级消费还是一般消费,那个“分子”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了。
不久,人类在生物微观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染色体被发现了,胰岛素合成了,遗传因子的排序和编码被解密了,这个“基因子”又是个什么“小东西”?有官本位传统的中国人习惯于套级别,要套,它就可以套上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的“级别”,小得究竟是个副科级还是个办事员关系不大,但是它的作用大极了。人类可以把所有植物、动物和人的遗传基因全部进行解密,并绘制成基因图谱,再按照这个图谱用人工方法制造优秀食品、制造动物产品,也可以制造人工器官替代已经病变的患者器官。小因子将来渗透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程度,会比化学分子带来的时尚潮流更加普及和迅猛。那些化学分子我们还吃不了它,“小因子”则完全可以被用来瞄准人们经常吃的或者很爱吃的来进行排序和编码,然后加工和制作。英国人工羊“多利”,今天还是个宝贝疙瘩,将来一旦实现基因图谱化大生产,我们的餐桌上可能摆上来的全是人造“多利”。
原子的发现和利用,又一次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嬗变。它比分子小,但是它的能量是那么巨大。把核能装在潜艇上十几年不靠码头照样乘风破浪;把核能埋在地下,那无烟无水无轰鸣的电厂让城市一片光明。光粒子的发现和运用,使人类的科技手段上了一个大台阶,许多高科技仪器就是依靠它的支撑才能进一步延伸人类对知觉以外信息的响应条件。它不光是用于阳春白雪领域,所有下里巴人也同样离不开它。光导纤维作为光介质传递的大信息量运载通道,已经敷设到了千家万户的住宅楼下,如今同一条电讯线路可以同时传递上百人的声音,而且互不干扰。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所有商品货物的条形码识别,刷卡一族的日常消费,身份证上的防伪标志,歌舞厅中的闪烁灯光等等,已经离不开激光器传递的光粒子信息了。眼下,我们还在感叹原子核的巨大能量,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嘲笑原子核能量太小,因为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和制造与物质对应的“反物质”,它不仅“小”,而且其自然状态可能在远离我们生存的太阳系的遥远的一方。“反物质”与物质相遇产生的能量,可用
纳米物质,小得看不见。可是越是小得看不见的东西才会具备物质的另一种更神奇的属性。我们今天穿的新衣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回来在显微镜下观察,上面的尘土和脏物令人不堪入目。而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衣物,你不用洗,它与我们能看见的污垢无缘分,沾也沾不上,这个“小东西”居然能从衣着方面阻隔某些有害介质的传递。它更能从建筑材料上带来更多的有利于人类起居改善的介质传递条件。更重要的是,纳米技术代表了人类工业化水平在物质世界另一操作层面上的表现。能把纳米材料制成器件和成品,即标志着一国在微观领域实现工业化的程度。如今,已经有美国人成功的把纳米颗粒组成为“Microsoft”文字,明天也就一定会有另一个国家把纳米机器人输入到人体内去消灭病毒。
更令今人叹为奇迹的是电子介质的利用和普及。电子,是物质基本粒子的一种。人类依靠它把卫星送上了天,把航天飞机发射到了另一个星球。遥感技术通过电子介质的传递,从太空为我们送来了大量珍贵资料。调频收音机普及了,电视普及了,移动电话普及了,可视电话出现了,传真技术普及了,天气预报准确度更具体了,灾变预告能力提高了,远程高等教育实现了,无纸介质办公多起来了,计算机互联网把世界给“网”住了,人们坐在家里,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聊天像给自己沏杯茶一样容易。新闻信息的传播可以达到当天的事当天传遍天下的神速。偌大个地球,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一样?互联网上万里传信息,就像村长吆喝村民那么容易。“地球村”这个名词究竟是谁发明的?全世界的哲学家们对这个名词的响应程度有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
现在,我们再回头想一想什么叫“改造自然”?
电子介质把地球变成了“村”,它没有砍倒过一棵树,没有炸掉过一座山,没有破坏过一片植被,但是,它却让人类实现了空间、时间距离的显著缩短和变小。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以“时间和空间”四维方式存在的,大自然的一切归宿都是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物质的存在,也没有地球和人类。原来,改造自然就是改造宇宙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改造地球的“地皮”!顺着这个逻辑推理下去:人类能够实现改造时间和空间的绿色途径是什么?是要改造离开我们知觉的那些“上帝”。只有不断寻找和利用这些被宇宙当作介质传递的“小东西”,地球才能够变小,宇宙才能够变小,时间才能够任意延长和缩短,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极大富足。我们才能够在不砍倒一棵树,不破坏一片植被的前提下,把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部造就出来。
时间和空间作为万物存在方式,当多数大学学子学到它时,常有点晕晕乎乎走出了课堂。物质就是物质嘛,怎么又来个“空间”和“时间”,反而让人感觉物质的概念“空而不实”了!其实,可以反过来用平常话交叉理解。比如他发现了什么:“呀,门外有一大堆水泥。”那么,被他所说的“一大堆”就是水泥存在的空间。第二天他又发现了什么:“哟,水泥不见了!”于是,被他发现从有到无的一天时间,就是物质在此地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北京人有个土话:“多占地儿!”指的就是物质所占空间太多。火车站托运行旅,晚了三天去取就要罚款,这正是用物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方式来跟你斤斤计较!
万物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有物质不论大小均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着的。为了兴修水利,直接让自然界山移走、水让开――这也是在改造时间和空间,但是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要祈愿大自然百年不懈地平安和保护。山峡枢纽工程是必须要建的工程,它改造时间和空间的作用是什么?把大量的水蓄存起来,改变了长江自然流动的空间。汛期到来前有序放水,干旱到来前注重蓄水,这又改变了长江水入海的时间。通过这种枢纽式调节,又消灭了洪水肆虐的某些时间(8月汛期)和空间(荆江两岸)。而像这种移山填海式的对时间和空间的改造,在未来完全可以通过更先进的介质条件――调节大气循环来完成。
哲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一切自然科学创立的基础。没有哲学的时间概念,就没有物质运动过程的数字化;没有哲学的空间思维,就没有几何学、函数学的创新智慧;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四维性,就没有光速、音速等任何速度计算方法和数字化运算公式。哲学的时间和空间为一切自然科学奠定了存在的价值、创立的价值和发展的价值。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娴熟辩证时空观的人,他也能够为自然科学创造奇迹!
人类较早产生的学问就是哲学。哲学智慧原本是可以称为所有科学门类“老大哥”的。可是如今这个“老大哥”的响应条件似乎比过去迟钝了。它没有它的那些新科技弟弟妹妹们显得聪明伶俐了。比如环保科学作为当今的新潮,是必须在“时间和空间”哲学概念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一门科学。但由于哲学自身缺少新范畴,人们开足了思维的马力也无法把“环保科学”与哲学挂上钩。哲学对于当今新科技,在许多人的眼里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而“信息与响应”正好可以把环保科学的手也牵过来,与哲学智慧相拥抱。
我们今天栽栽树、种种草,能不能称其为“改造自然”?不能,而是在弥补破坏自然的历史过错。是在弥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诸葛亮用“三国物理学”七次火烧原野和森林的过错。诸葛亮是“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的才子,他不具备“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的响应条件。他的智慧和他的响应条件只能体现劳动塑造人类自身的成果,不能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哲学智慧,是为一切自然科学提供创新思维动力的智慧。然而,它今天的境遇是多么凄惨!谁学哲学谁就是呆子,谁离哲学越远,谁就越有条件闯入理科专业。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潮流的横行,要从哲学自身来找原因。
毋庸讳言,中国当代哲学基本概念体系是一个百年不变的框架,尤其是适应新科技发展潮流的新概念、新范畴始终没有新发现、新论证和新的充实,它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突飞猛进的“滞后性”,它过分强调哲学思想政治内涵的“片面性”,它着重于纠正世界观人生观概念偏差的“表面性”,它严重忽视哲学作为启迪人类智慧功能的“偏见性”,造成了现有哲学思想响应未来、响应新时代、响应新技术革命、响应创造和创新思想的迟钝、脱节和凝重,同时也造成了当代青年厌倦哲学、远离哲学,甚至要抛弃哲学智慧的被动局面。
可是,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并引导人类不断开启了提升自我、适应自然的创造才能和创新智慧的哲学,能被我们抛弃得了吗?在牛津、剑桥的故乡――英国,不能取得哲学硕士学位的英国人,就不能攻读任何学科的博士学位。在那里,是把拥有哲理思想头脑的人当作拥有高贵素质的人才,你可以不学外语,但必须学好哲学!而拿到哲学硕士学位的人,他需要问津多少个古往今来的哲学智慧大师?西方人学哲学,不在于掌握先哲的现成观点和结论,而在于领悟人类智慧大师的思维方法和深邃哲理。哲学方法论与发明创造、与创新实践究竟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我们将在后面章节探讨。
这里的疑问是:为什么剑桥学子会是全世界荣获诺贝尔奖较多的人?为什么牛津大学会被誉为“全世界最富有创造力的大学之一”?也可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如果启迪人类智慧的哲学思想对牛津、剑桥毫无意义,英国应该早就倡导青年学生远离先哲的智慧,而去独步未来天地。
改造人的世界观是不是哲学的唯一宗旨?哲学能不能单独负起这种责任?笔者认为,人类改造世界观的过程,既是一个方法论的娴熟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进步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人类进化的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代表人脑进化进程而涌现的科学概念,这种概念达到什么程度,人类便进步(改造)到什么程度。科学方法论的使命则是增进人脑响应条件,加速推进这一过程。可见,哲学不能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宗旨究竟是什么?中国当代哲学怎样变革才能担负起它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自然造就生命时期,大自然演化出了人类,同时也自然“演化”出了“上帝造就万物”的哲学思想;劳动再造人类时期和人类改造自然时期,人类对外界和自身的科学认识逐步扩展和深化,同时也推动着哲学思想沿着机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主线,使人类世界观不断得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哲学的智慧可以体现出它的杰出的超前思维功能。首先,是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其次,又是哲学的进步启迪了新一轮科学创新的突飞猛进。
自然造就生命时期、劳动再造人类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时期,这三个阶段显示的是这样一种规律:地球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有生命到有人类,从人类无意识被动响应自然介质传递到有意识响应优秀信息刺激,从对物质世界的直观响应条件提升到响应知觉以外“客观实在”的直觉和逻辑思维条件――这每一步对于人类大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进化。
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的80多年,是向离开知觉的“外在世界”进军的80多年。相比前两个时期――这短短的一霎那,这刚刚起步的一瞬间,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浩如烟海的新的信息刺激条件?然而,也不过是个开头,人类改造自然的高潮期远远没有到来。
面对如此澎湃的进化浪潮,今天的哲学,是否依然保持着响应一切进化信息刺激的优秀条件?面对人类刚刚启动的寻找“上帝”的浩瀚工程,拥有辩证逻辑的哲学的智慧能不能再次促进人类响应条件的改善?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