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即将推行的“新土改”充满无限期望。相信居住在海边的农民朋友,这下子就更有盼头了。
早在9月15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的280名农民就领到了由山亭区人民政府发放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由地方政府向农民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本产权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具有使用权、流转权、转让权和收益权。持证人在产权期限内按规定用途可依法使用、经营、流转土地,也可作价、折股作为资本从事股份经营、合作经营或抵押担保,这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土地使用价值和效益,保护农民和集体的合法权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以土地长久承包为主题的农地改革,将有望打破城乡分割的房地产市场,无疑会唤醒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让这块巨大的资产与城市土地实现“价格并轨”。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项改革的巨大原动力,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宣城样本的做法。据《瞭望》新闻周刊介绍,安徽省宣城市从1997年就开始“悄悄地、大胆地”试点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改革,使农村房屋产权在进一步明晰后进入银行作为抵押物,并允许进行交易。农村房屋产权实现规范流转之后,当地农民数量庞大的房屋资产,迅速化为资金流动起来,农民融资能力大大提高。
有关专家认为,实施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流转制度,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有利于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这将引爆农村生产力的新一轮大解放。对符合流转条件的房屋,金融部门积极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使农民能够感受到申请房屋登记的现实功效。截至2007年底,宣城市共核发农村房屋产权证9256本(户)、发证面积123万平方米。
农房明确了权属,在资金面引发了连锁反应,宣城农房的流转与交易逐渐活跃起来。2003年至2005年,宣城市村镇房屋转让400多起,转让额达1822万余元。今年1月至5月村镇房屋转让82起,转让额763万元;在房产抵押方面,2003年至2007年共办理农房抵押贷款7700多起,抵押贷款额5亿多元。今1月至5月,宣城又新增农房抵押670多起,抵押额4200多万元。 房屋抵押贷款融资,支持了一大批特色产业、特色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2007年,宣城市平均每宗乡镇集体土地房屋抵押的抵押额约为11万元。农村房屋抵押贷款额同比增长73%,表明农房抵押融资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
无论是土地承包期限无限延长也好,还是农村宅基地可以上市流通,都意味着农民对于自己名下的土地拥有了最大限度的使用权、处置权。如果你是一位农民,而且你的土地又处在海边,或者是在海岛上,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直接从事以前只有政府和开发商才能搞的海景开发。
农民直接参与海景资源开发,好处是大大的。从经济上看,农民用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可以节省购买土地的初始投资,大大降低开发成本。海景资源开发的自由度也大大提高,普通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到海边去租用宅基地,建造自己喜爱的房舍。此外,对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会起到一定作用。避免成片开发中盲目引进的欧式建筑等西洋建筑式样。其实,在中国传统民居基础上改进的建筑结构,更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
( 原载:海海吧吧网http://www.coasthom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