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真的盈利了吗?


      2008918日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86月底,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213家,其中:境内发卡机构176家,境外发卡机构37家。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62097.74万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为12240.09万张,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信用卡的发卡银行已经接近30家,除了十几家全国性的银行外,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发行了信用卡。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20086月底,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92.26万户、联网POS机具144.9万台、ATM14.8万台。报告中也指出,近年来银行卡消费领域实现了从零售业向批发业的延伸,持卡人消费意识日益增强。经济较发达地区卡均消费金额较高、笔均消费金额较低。08年第二季度,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和笔均消费金额分别为588元和1572元。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卡均消费金额要高于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河北、浙江、上海、北京、山东位居前五位,卡均消费金额都在700元以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笔均消费金额要低于全国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深圳、天津、广东、上海的笔均消费金额都在1300元以下(部分银行信用卡发卡数量如下表)。  
序号
发卡银行
发卡量(张)
其它信息
备注
1
招商银行
2382
流通卡数1543万,流通账户917万个
08年中报
2
工商银行
3303
 
同上
3
建设银行
1561.49
 
同上
4
中国银行
1398
 
同上
5
交通银行
770
 
同上
6
浦发银行
231
 
同上
7
深发银行
240.9
 
同上
8
中信银行
566
 
同上
9
兴业银行
400
 
同上
10
民生银行
334
有效卡数302万,有效账户246万个
07年年报
11
上海银行
110
 
非上市,08年中报
12
广发银行
750
 
非上市,数字来自媒体,
截止089
13
光大银行
190
 
非上市,数字来自媒体,
截止07年底
14
平安银行
100
 
非上市,数字来自媒体,
截止089
15
其它银行
110
 
估计数字
上述数字中,多数上市银行的数字来源于2008年中报,民生银行发卡量为2007年年报数字,其它一些发卡银行目前未能看到公开的数字,根据已提供数字推算,合计约为110万张。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0308年的五年时间里,国内的信用卡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发卡量、卡均交易额、笔均交易额等重要指标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像招商、中信、民生等这些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短短的几年中从无到有实现了数量的飞跃,甚至为了达到市场占有率采取不惜一切代价的“跑马圈地”手段来实现卡量的迅猛增长。表一中是招行2008中报公布的相关数字:
                                                     
项目
内容
发卡量
流通卡量/卡户数
流通卡月均交易额
非利息收入
 
 
 
 
 
 
2382万张,08年新增314万张
1543万张/917万个
1048
10.95亿元
其中:POS手续费4.36亿元 +56.27
年费收入0.40亿元 +5.26%
预借现金手续费收入0.89亿元 +58.93%
逾期手续费收入1.54亿元 +102.63%
分期手续费收入2.04亿元 +119.35%
其它手续费收入1.72亿元 +115%
整个中报未单独提及信用卡利息收入。从这一组数字中不难可以算出,在非利息收入中,每张流通卡为银行带来的收入是71元,POS手续费收入则只有区区28元。这些数字还是在所有指标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取得的。招商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其收益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银行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信用卡业务是靠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的金融产品,在其发展之初,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按投入排列依次是系统成本、人力成本、广告宣传、营销投入、催收成本等,还有信贷资金及风险资金成本,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动辄就是上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如果根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按发卡量平摊到每张卡,其成本有多少,恐怕只有发卡银行自己才最清楚。有些银行迫不及待地宣布信用卡业务实现了盈利,但就是这些数字中反映出来的状况,信用卡能否真的实现了盈利呢?
在发卡量的数字中,除了招商和民生银行公布了发行卡和有效卡数及有效账户数量外,其它银行似乎对此讳莫如深,其中主要原因:第一,注销卡数字不对外公布;第二,发卡量中包括了大量的睡眠卡、低效卡。招商银行的发卡数量和流通卡量之间的839万张的差距,应该就属于睡眠卡、低效卡和注销卡,流通卡量占到总发卡量的64.8%。相比较其它发卡银行的流通卡量而言,所占的比例应该更少,大致在3040%之间。另外,工中建三家银行的发卡数字中应该包括准贷记卡,据2002年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截止200210月,中国银行发行的准贷记卡为517万张,占到当时同业市场总量的26%,也就是说2002年的准贷记卡市场总量应该为2000万张左右。而当时只有工中建农交等五家银行发行准贷记卡,尽管之后准贷记卡的发展呈下降和停顿趋势,但保守估算也应该在2500万张左右。目前准贷记卡的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将其卡量混入目前贷记卡总量之中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信用卡市场在发展之初需要“跑马圈地”式的发展,但对于越晚发卡的银行来说所花费的发卡成本将会越高,代价也越大。从单卡不足百元的收入状况下谈及实现赢利,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谭的事了。在建行信用卡研究报告(07版)中指出:招商和广发银行在2005年宣布,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信用卡业务的盈亏平衡,但未能提供相应的财务材料,以及未能说明按照国际通用会计方法是否也达到了盈亏平衡。之后,又有了大行的“规模论”和中小银行的“效益论”两种意见分歧。由此可见,发卡银行之间对于“信用卡赢利”的评判标准也是各执一词。
决定信用卡是否赢利,不仅仅在于采用哪种模式,而更在于如何做。信用卡赢利点无非有三个:年费、POS及其它手续费和利息收入,但跑马圈地”式发卡的代价使得原本在信用卡发展初期可行的收入模式变得微乎其微。
首先,为了更多地吸引持卡者,银行选择了以不同手段免除年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申请信用卡,目前只有一些白金卡能收取到几千元不等的年费,但目标客户数量有限。我们从下边一组招商银行信用卡年费收入(表二)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年度
年费收入
全部非利息收入
年费收入/全部非利息收入
2006
6015
7.4亿元
8%
2007
1.03亿
15.15亿元
6.8
2008(上)
4000
10.95亿元
3.7%
                                                  数字摘自于招商银行年报
从公开资料中看到,年费收入以及在非利息收入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已是大势所趋,在信用卡整体收入中占比肯定就更低。这显然与国外信用卡发展初期年费收入为主体收入模式不同。
第二,为了让所发行的信用卡“激活”使用,银行从特约商户得到的回佣比例,几年来也是呈现了一降再降的局面。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联之间、银联和银行与商家在进行着某种价格博弈,从2005年起,酒店和餐饮业的回佣从3%下降至2.2%,零售业则从0.8%下降至0.5%。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商户回佣率与欧美相比整整低了3050%。下表反映了招商银行信用卡三年的POS收入变化及卡均POS收入状况:
                                                           
年度
POS收入
(亿元)
全部非利息收入(亿元)
年费收入/全部非利息收入
流通卡数
(万张)
卡均POS收入
(元)
2006
3.76  
7.4
50%
712
52.8
2007
6.55
15.15
43%
1441
45.45
2008(中)
4.36
10.95
39%
1543
28.25
                                            数字摘自于招商银行年报
第三,循环利息收入的杯水车薪。尽管信用卡循环利息达到18%/年,但从麦肯锡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大约仅有14% 的持卡者使用循环信用,屈指可数的循环信用使用者和在免息期前定时还钱的贷款者,自然直接决定了信用卡靠循环利息盈利的模式虽然存在,却因为规模过小无力支撑盈利。各家发卡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的利息收入部分都不予以公开。
信用卡市场就是在这样一场豪赌中继续着一场谁也不知道能否盈利、何时盈利的赌局,越后发卡的银行赌注也就越大,但出于种种原因这又是一场不得不参与的赌局。信用卡市场规模可以被迅速放大,但是要想让市场成熟,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表面看信用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商户POS回佣和以及循环利息,然而实际情况中,由于信用卡是先消费后还款,银行要为持卡人提供资金成本,另外银行还要为持卡人提供刷卡积分以及名目繁多的奖励措施,再加上各种广告及营销、促销的费用,还有庞大的人力及运营成本,那么如果每张卡仅仅为银行带来不足100元的收入,银行还能赚取多少利润呢?
信用卡业务到底是否能够为银行带来如传说中的利润呢?从美国信用卡发展的趋势来看,信用卡是可以盈利的。我们看看美国几个经典的信用卡盈利模式,以供参考和借鉴。
MBNA(美信银行)被称为信用卡领域的后起之秀。这家在上世纪80 年代才成立的新兴银行,在不到20 年的时间里超越了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银行,成为仅次于花旗集团的全美第二大信用卡贷款银行。MBNA通过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发行联名卡与认同卡,通过强大的关系营销策略,将营销目标客户锁定为具有较高信用素质和消费潜力的专业化人士,同时提供强大的客户服务系统。从成本上,通过与各类组织合作降低市场开发的单位成本;从收益中,通过强大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独特的经营策略,一方面提高了使用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流失率和坏账损失。通过这些细节化的管理,造就了MBNA在信用卡行业的优势地位。2005MBNA被美国银行斥资350亿美元收购。
MBNA 不同,美国运通是从信用卡的消费功能上赚钱它选择了不从消费者口袋里拿钱,而从商户的收取应得的交易回佣。在美国运通的手里有很多签约商户,它能通过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渠道,运通再从它们手里拿到消费返点。资料显示,美国运通的刷卡额平均返点率在2.6% 左右,即每100 美元消费,运通就能拿到2.6 美元返点。2005 年,运通卡已经成为全球刷卡额最大的信用卡银行。
从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一家信用卡经营机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独特的经营思想和市场定位是决定因素。即便在美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信用卡市场也逐渐从群雄逐鹿的格局中演变为集中到几家发卡银行垄断的稳定的格局,除上述两家外,还有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Discover CardCapitalOne等已经占到美国信用卡市场80%的份额。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信用卡市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
据一份研究显示,在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初期,年费和商户回佣收入占据主体;而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资产业务形成的利息收入逐步上升。比如,在信用卡产品发展成熟的美国,在发展初期,其利息收入占到信用卡整个盈利的25%, 商户回佣占到30%,年费及其他收入占到另外的45%;而在市场发展成熟的今天,资产业务已经成为美国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其利息收入占到70%,商户回佣和其他收入各占15%
但是落实到中国现在的状况时发现,做信用卡虽然也离不开这三个最基本的盈利点,但业内人士普遍感觉到,目前中国信用卡发展状况好像无法套用国外的模式。从信用卡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来看,笔者认为尽管中国信用卡市场看似纷繁热闹,但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还需要几年的市场竞争来完成整合,同时一方面需要培养理性的信用卡市场,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信用卡的经营思想。就目前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人员都来自于原来其它银行业务,做市场的只管开发商户,至于能否吸引持卡人不予考虑;做销售的只管盲目发卡,完成发卡业绩是首要目的;做风险的只管审核资料,相互之间缺乏配合与支持,从中可以看出完全缺乏一种整体信用卡市场经营思想。良好的市场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但目前中国的信用卡市场还只是停留于一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状况中。
有人把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比喻为一块令人无法放弃的肥肉,也有说是一串吃不到的葡萄。据麦肯锡的预测,中国的零售信贷市场将呈指数增长,仅信用卡带来的个人信贷规模,2013年的利润就将达到130140 亿元,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二大零售信贷产品,中国信用卡业务必将成为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银行寄希望通过信用卡业务实现盈利,显然需要等到规模效应发挥作用的那一天,只是最后的赢家不会是现在全部的发卡银行,谁笑到最后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