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07章 信息与响应:让哲学走进微观世界!
应该说信息与响应这对范畴比“原因与结果”内涵更深刻,它一旦被人们具体识别和发现其利用价值之后,其介质运动环节的可操作性能将突出显示出来,它不像原因和结果一样还处在阶段性总结和判断上,还未定能够在知道现有的原因与结果之后,都能变成改变世界的科学技术手段。
辩证唯物论很早就认识到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列宁就曾经阐述过: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由“中介”物质把无数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相互凭借,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因此“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互相联系的。”(《列宁全集》38卷105页)
列宁的真知灼见没有被西方世界普遍接受和认可,分析:一则是对应链接条件规律在19世纪不能被明确揭示出来,二则是没有人工信息方法的参与,许多介质运动环节因不能实现对应转换,也会导致人们可以看到的某些具体事物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环节,比如两个身处异地的人用手机通过微波传递声音,这在100多年前绝无可能。因而,介质传递作为信息的存在方式就不能被人们普遍认识。如今,把“信息与响应”这对范畴引入哲学领域,则可以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有了微观领域的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现在,综合前一章把“信息”与“响应”的关系总结一下:对低级介质运动作用于物体来说,受体反弹可以掩盖它的响应环节,但是没有响应决不会同时出现反弹式反馈;对外界信息作用于人体来说,没有响应决不会有接收、记忆、信息加工和信息反馈。响应为介质到达而响应,而介质传递为有响应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没有响应就没有信息,也没有作用方向被改变的反馈;同样,没有任何信息,响应也无从谈起。信息对响应,要求响应必须有能够识别或感应它的对应条件;响应对信息,要求信息必须提供适合“响应物”的识别条件和对应条件。它们相互对对方都提出了客观的“求婚”要求。它们在没有统一条件时,是一对冤家,是两个陌路人,比肩擦过无缘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当它们之间一旦构成了“知音”条件,便情投意合地拥抱起来!
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正是利用了“信息与响应”方法,积极寻找两种物质间可能存在的种种“成婚”条件,并把这种婚配条件提炼出来对应链接,才导演出了当今时代如此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浪潮!
所以认为,对应“信息”的“响应”和对应“响应”的“信息”,均不表示作用力“方向”的变化,只表示相向方向。即面对可接受、可参与、可渗透的传递、刺激;或面对传递、刺激的接受、参与和渗透。它们是相互依赖的对应条件关系,也是介质运动环节实现新的链接、推动下一个介质传递环节形成,并在最终实现反馈结果之前必须具备的一个一个完整的小小运动环节。
“信息与响应”正在自觉或不自觉成为自然科学家们寻找、识别和利用新的介质传递条件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
在哲学教材中(加注:直到2006年),“偶然性和必然性”仍然是有分量的一章。可是,本书要提前告知:信息与响应这对新范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这对哲学范畴的癌细胞。我们来看看现行哲学教材的一段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四季更替……就是必然性”,“同必然性相反,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一棵瓜秧能结出几个多么大的瓜,一棵豆秧能长出几片豆荚,都不确定,都带有偶然性。”
读完这段话,笔者认为“偶然性”正是人们未知、或不能识别、或无法利用的信息与响应的“对应链接条件”所导致的必然性。在今天和未来,信息与响应范畴将逐步深入到“偶然性”领域,一块一块查清并消除物质运动中间环节的各种偶然性因素,然后把所有的偶然性都变成一目了然的必然性。
人类,在先已经知道物质运动的必然性却又弄不清具体的中介环节时,才会用“偶然性”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偏移”;在先已经粗线条了解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却看不见那么复杂的介质链接网络、却又不知道各种受体对介质传递的响应条件和对应链接条件时,才会用“偶然性”来解释必然联系中的某些“意外”;在先已知道“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却又不知道介质传递的具体链接的“故事情节”时,才会用“偶然性”来解释因果关系的某些“摇摆”。
而信息与响应,则恰恰深入地面对着物质的介质运动环节的普遍领域,并且要进一步深入到介质链接网络中的每一种对应链接条件的关系之中。那些“偶然性”的联系,那些“偶然性”的结果,那些“偶然性”的偏移,将被“信息与响应”这对新范畴认定为人类对介质运动环节的认知盲区。
总结:信息与响应作为运动介质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的过程,它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是可以深入到物质运动中间环节领域,细节领域、微观领域的哲学范畴。它与意识反映物质的关系,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关系(见图一示意);与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的关系,也是居于中间环节的关系(见图二示意);它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是中间环节的关系(见图三示意);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恰恰也是为结果确证原因、为原因链接结果的中间环节(见图四示意)。同时,信息与响应在物与物、人与人、人体内部各种机能、机器内部各种感应器、动物植物内部各种细胞的关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有时候被低级信息直接导致的反馈结果掩盖了,有时候则获得了极其充分和生动的表现。它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逐步被演绎成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的更普遍、更曲折、更激动人心的“有情节的故事”。
今天的人类完全可以这样来设想物质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对包括介质运动环节在内的微观领域的探索越是深入,向宏观领域进军的速度就越快。我们发现了化学分子,可以面对王屋山甩掉“愚公”的镐锄,去用那个“小分子”合成的炸药把“愚公”不能移走的大山连锅端掉。我们发现了比分子更小的原子,可以制造核能源使人类走得更远,也可以轰掉那个迎面而来的近地小行星。我们又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电子,于是又把航天器送上太空。那位能掏出一千万美元的富翁,为此也买到了到太空旅游的宇宙门票。如果人类再发现一个更小的“小子”,接着又发现了更小更小的“小小子”,我们到银河系以外去建设“特区”恐怕不成问题。
智慧的人类在爱因斯坦之后终于认识到了:宇宙宏观领域里的所有运动规律均在微观领域中包含着。向微观领域进军越是深入,越能取得驾驭宏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权。唯物辩证法梦寐以求的方法论就在这里。
不过,自然科学家对微观物质运动的认识过程,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008年加注:预计下一步继续解开强子对撞机实验结果所暴露的疑问,将是更漫长、更艰难的一步。)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到新的科学发现,将会对物质普遍运动规律包括介质运动与信息存在方式、介质运动其所构成的“信息与响应”的密切关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比如:当代“宇宙膨胀学说”基于宇宙在膨胀中的先减速、后加速的客观现象,提出了“导致宇宙向外膨胀的推动力既不是‘实粒子’也不是‘暗物质’而是真空能量”的假说。西方科学界把这种“真空能量”称之为“暗能量”。其所指的既不是已经发现的微粒子,也不是暗物质,而是一种有某种能量形式的“能量”――由此而假定为“真空能量”。(据《科学之谜》2003第3期)
笔者感到很疑惑:何以会出现这种“玄”概念?我们判断,西方科学权威所指“真空能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质量为“零”的微粒子。因此不敢再把物质称为“物质”——没有质量的物质还是“物质”么?干脆叫“能”。有“能”但没有物质的空间叫什么?就叫“真空”。(2008年加注:其思维方法的错误,显然是对权威“数字标识”的崇拜,自觉不自觉回避了物质质量数字化体系的缺陷,也给中国知识界的科学思维带来了极大混乱。许多人就是在此一时刻,悻悻扔下仍有旺盛生命力的方法论,开始修炼“法轮功”。物质没了,以“能量”为根本;地球炸了,用“大法”做护身。)
(加注:科学方法论有责任和义务创新、适应、伴随并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任何专业学科都没有资格和权力凌驾于科学思维方法论之上。科学界权威如果总是凭借诺奖地位采用“学术暴力”方法,经常不负责任地把一孔之见提升到俯视哲学、藐视方法论的至高地位,那么,不管他获得什么大奖,也不管他的发现是否经得起持久考验,首先认为,他把数以千万计的人突然置于精神尴尬的极端状态并长达10多年之久,这样的损失比天还大,足以抵消其诺奖贡献!凭借物理学诺奖成果对他国知识界实施“学术暴力”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小觑。某国科学界有不少媒体和刊物喜欢充当这种角色,常拿当代物理学的一种“窥见”来充当哲学之根。)
笔者的观点是:我们相信宇宙大爆炸中的“引力”与“负引力”的相互作用,相信人类至今看不见、也尚未把握住的“暗能量”确实存在,同时,也相信“暗能量”可以高度浓缩成一个微小的爆炸“点”,相信宇宙的起源和再起源,正是始于一个或多个这种拥有极高能量的“点爆炸”剧烈扩张的结果。但是,却不敢相信有能量而没有物质关系、没有介质运动的现象可以存在。
如今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使人类的直觉和认识宇宙的猜想抵达银河系以外的星空,以及体积小到千万亿分之一厘米、存在时间短到百亿亿分之一秒的微粒子的理论上的察觉。事实上,物质存在的方式或者介质运动的方式,目前能为人类发现和把握的也只占一部分。我们能看见的实体、能把握的物质存在和消失过程,都是一些体积可量、存在时间可在瞬间以上、也是那些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的物质运动或微粒子运动现象。
那么,宇宙间那些占绝大多数的“短命”短到百亿亿分之一秒的微粒子、或者比之更加容易消失的微粒子,体积小到千万亿分之一微米、或者比之更小的微粒子,它们在运动中产生了能量,能否因此否认它们的存在,而只承认“暗能量”的存在价值么?不能。
就像流星划过夜空一样,虽然它短暂地就消失了,但它也存在过。它给宇宙带来的冲击力(能量)照样要在不断转化中扩散式衰减,也可称为:分散式守恒。(2008年加注:即使你是一个诺奖获得者,也恭请你不要凭借权威地位只就1粒“夸克”或6粒“夸克”的一孔之见,来认定宇宙整体能量的衰减速率。如果这样,即有学术暴力强奸宇宙之嫌。)或许你今天测算出的“暗能量”比重,正是一万年以前某个星体相撞产生的引力或负引力,而你却割断了哲学的时空观,来惊异眼前的发现:啊!这是没有物质关系的“暗能量”!一个世纪伟人离开了我们,但其理论却仍然在人脑神经中产生记忆激活的作用力,而你不能因为伟人消失,把记忆激活的作用力认定为与伟人无关的“暗能量”。
人们不能因为某些介质运动短命短得看不见,就把其所产生的能量认定为“空穴来风”。那些太微小、太短命的介质运动同样要遵守“信息与响应”规律,同样要构成对应链接条件,同样要发生信息刺激作用。当它们在巨大应力作用下,谁敢保证这些体积微小、寿命极短的看不见的“暗粒子”不会裂变成亿万个同类?然后亿万个同类又裂变成亿亿万种短命的介质运动?小小的细菌寿命短,寿命越短,繁殖(裂变)越快。一个看不见的微粒子消失了,百个看不见的微粒子裂变出来。一尺之木,日折其半,万世不竭。
(2008年加注:在宇宙空间,“小”意味着什么?当无机物小到用现有高科技手段难以发现时,实际上它的强大“活性力”也不能再依靠人类现有的知识点去理解。可以证实的是,宇宙微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即蕴含巨大能量的释放功能,它面对高密度钢板可一穿而过,令道家“穿墙术”望尘莫及。而用辩证思维来猜想,它对应钢板如对应筛网,不仅是一穿而过,且速度远超光粒子。如果把它的质量定义为“1”,或许光子质量可标识到1个亿。我们只有用对应关系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宇宙宏观与微观的两极方向。)宇宙间的所有无机物均可不断分裂变小,小到无限程度!又可在引力作用下积聚变大,大到银河系程度!在高度浓缩的空间,有看不见的粒子才会有巨大能量。“暗能量”是物质的能量,是介质运动的结果,是“信息与响应”的结果。
有的科学家撇开暗粒子的物质特征,倾心于“暗能量”比重的分析和计算,不过是暂时没有更多手段关注更微观领域里的介质运动过程,而不得不倾心于事物表象罢了。(2008年加注:其实,包括“暗物质”这种科技概念,也值得怀疑其概念是否科学?究竟是因为短命短的看不见,还是因为小得实在难以发现?抑或真是其存在方式确有与基本粒子“实体”不同的本质表现呢?全都回避了正面解释。都是凭借权威地位随意给看不见、找不着的物质下定义,起绰号。这是否符合科学的严谨?)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家也为暗能量的“科技概念”过早发出哲学的感叹:暗能量的发现有了新的哲学意义!似乎发现了真空能量,一切宇宙之谜都可以离开物质“实体”迎刃而解了?
笔者认为:随着科学家对宇宙能量探索的深入,将会进一步揭开的奥秘,是更加精深微妙的介质运动奇观!
看来,作为物质运动的“故事情节”而概括的“信息与响应”这对哲学新范畴,也并非是哲学领域最引人入胜的概念。比“情节”更周密、更生动、更精彩的还有“细节”范畴,还有人体、大脑和基本粒子的“特写”范畴。我们期待着人类比信息化革命更进一步的科技革命的到来。中华民族绝不削足适履,要让哲学新范畴与时俱进,没有终结!
信息与响应这对哲学范畴,为我们全面理解人的认知条件和认知动机的内涵,又进一步铺垫了条件。但是,重围仍然没有突破。
信息与响应
(图一)
信息与响应
(图二)
信息与响应
(图三)
信息与响应
(图四)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