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令人惊心动魄的2007年已经过去了,在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所迸发出的巨大动力作用下,中国股市“奔牛不息”,令世人瞩目。可以说,在2007年的资本大戏中,留下太多我们难以忘却的精彩情节。其中,据统计,2007年,我国A股市场IPO为120家,合计募集资金4469.96亿元,是2006年融资额的2.7倍,超过2002年至2006年五年的融资总和。由此,不仅创下了沪深股市的历史记录,而且领跑全球资本市场,堪称一场财富的狂欢。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2007年全球IPO的增长令人瞠目,仅到2007年11月止,全球就发生了1700多宗IPO,募集资金2550亿美元,远超了网络资本泡沫横行的2000年。虽然源于美国的次级债风波遍及发达国家,但并没有动摇资本市场的魅力。由于经济增长强劲,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成为IPO的领跑者,总共通过400宗交易募集资金1084亿美元,其中中国的IPO交易数量(227宗)超过了俄罗斯、巴西和印度三国的总和(173宗)。
综合来看,2007年A股市场IPO呈现几方面特点。其一,大盘股成为IPO游戏的绝对主角。全年募资超过百亿元的公司有12家,合计融资3828.9亿元,,全年总额的85%。同时,单家公司融资规模也屡创新高,在中国神华以募资665.8亿元而傲视群雄之后不久,10月26日中国石油又以668亿元成为IPO状元。其二,IPO冻结资金不断增加,中国中铁创下3.38亿元的单只A股发行冻结资金纪录。网上中签率也相应降低,2007年平均为0.30%,较2006年降低了4成多。其三,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有所提高。据统计120只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29.6,2006年只有24.44。其四,中小板IPO增长迅速,年内96家公司合计募集资金373.2亿元,超过前三年中小板IPO募资总和,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200 家。其五,2007年有41家券商参与IPO承销,但前十家券商承销的项目占了近9成的市场份额,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展望2008年,IPO规模可能略有下降,但仍会保持较高水平。有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一是国企的“H股回归”仍是主力,但“巨无霸”已回归后,其影响会下降。二是民营企业在热衷于香港和海外上市同时,也会增加A股的IPO份额。三是随中美战略对话的深入,外商投资企业将成为A股IPO的新军。
当然,在IPO成绩令人振奋的同时,A股IPO机制也面临众多质疑,包括市盈率选择、机构优先的新股申购办法、蓝筹股流通比例过低等问题,都被认为是IPO机制中的缺陷。同时,在支撑IPO盛宴的背后,还有大量源于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的违规资金,只有真正加强监管、促进制度创新,才能应对这些繁荣背后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