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圆泣血求学梦


情圆泣血求学梦

——记北京八维教育基地软件工程学院的小青同学

作者:杨尚东

记述了一个双腿高位截肢的青少年,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他名叫小青,来自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的一个清贫家庭,现就读于北京八维教育基地软件工程学院。

1991年,对小青来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那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肇事,无情地吞噬了他的双腿。这场突变的事故,改写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他家的命运。

一、纯真幼年  快乐无涯

    1987年的春天,小青诞生于石桥镇二峨村的一间茅草屋里。回首1991年前的日子,小青嘴角掀起了笑容,那时候的他,真得很幸福、很快乐。

那时候,父亲是个屠户,每天到集市里忙活,母亲在家种地和喂养家畜。生活过得比较清贫,虽说父亲是卖猪肉的,但一年除了逢年过节,家里很难吃上一顿肉。也许爱给予他的快乐,远胜于餐桌上的大鱼大肉。每天都倍受父亲、母亲和奶奶的疼爱,他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很愉快。

他从小就喜欢与奶奶在一起。因为奶奶时不时给他好吃的东西。奶奶习惯把别人送的好吃的东西都藏起来,她自己总舍不得品尝,总是一次次地,一个个地掏给可爱的小青。

二、天降人祸  家破人散

1991年,也许因经济的不景气,屠场生意越来越冷清。由于清闲,他的父亲在屠场染上了赌瘾。一天,父亲赌输了一大笔钱。母亲和父亲吵得很厉害。尔后,母亲为了赌气,去了山西朔州打工。不久,父亲前往朔州寻找母亲。就在返程中,他们发现一煤矿附近卖刀削面的大排挡很火爆。于是,当即立断,在那里做起了刀削面生意。不久,父亲重返老家,把心爱的小青接到了朔州。

天真无涯的小青来到了朔州,对新环境充满着好奇,觉得很好玩。一天,他与邻里的同伴一起到煤矿附近玩耍。正当玩得起兴时,一辆载满煤的重型大卡车,飞驰而来,打破了欢天喜地的场面。就在来回躲闪中,伴着一声惊叫,小青倒在了血泊中。

医院里,看到了昏迷中的儿子,匆忙赶来的父母当即晕了过去。医院诊断确定只有截去双腿才能保住生命,痛苦的决择中,父母同意了院方的建议。就这样,小青的双腿从大腿根部往下,全部被锯掉了,只剩下了上半身,没了下半身。从此,年纪小小的他,就要在艰难挣扎中度过漫长的一生。

住院期间,母亲总是泪流满面。愁云,取代了她昨日的微笑;沮丧,取代了她曾经的振奋;冷漠,取代了她既往的热情。她一次又一次地哭泣,一日比一日变得冷淡。自此,小青再也找不回昨日母亲百般疼爱的感觉。母亲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对小青越来越冰冷,越来越粗暴。

小青的伤势治疗了大半年,还是没有完全愈合。而母亲的脸色却变得越来越冷峻。一天,“暴风骤雨”来了,母亲无声无息地把小青背出医院,一直背至某煤矿的厂长办公室。而且像置放物品一样,把小青往桌子一搁,转身即走。看着坐在冰凉桌面上的小青,又喊又哭,厂长万般无奈,只好开车送小青重返医院。

十多天过去了,母亲又出现在小青的面前,但脸色冷得让人不敢再看第二眼。如此,又过了三个余月,小青的双腿仍然没有愈合。但母亲已不再顾及小青的伤势,匆匆地把他送回老家,交给了60多岁的奶奶照管,而后又匆匆地踏上去往朔州的征程。谁知母亲这一别,却是永远弃他而去。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小青再也没看到父母的身影,似乎已经记不清父母的模样。

 

 

 

五、圆梦八维  情暖人间

尽管追梦流浪的日子,遭遇多大的挫伤,饱受多大的折磨,体味多少世间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和生活的苦楚,但决心既定,他不再顾及昔日的往事,勇敢地往前走。  

20066月,流浪到了京城,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往常一样,盲盲目目地奔走。为了圆梦,买了份地图,准备找电台诉说实情,寻找父母。但电台的门卫却死死阻止他进入大门。在大门口,他足足等候了2天。这2天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却无一人过问。无可奈何,他又被迫离开北京,流浪上海。  

留宿上海站,偶尔间翻看北京地图。而地图里北京八维的广告语:“教育改变人生”,又触动了他的心弦。他通过网络,查看了八维的网页,而且和QQ咨询老师聊了起来。网络交流中,他了解了八维的课程、学费等情况。面对学费,一腔热情的心血又变冷了。抱着试试看,他把实情告知老师,看是否可以减免学费。咨询老师毕竟只负责网络咨询,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路不通,又得另辟蹊径。他绞尽脑汁,苦苦寻求好心人的赞助。真是老天不负苦人心啊!找了许久,终于有一位好心人答应了赞助他2000元资金。他满怀欣喜地告诉咨询老师,自己已经筹备了部分学费。而且请教老师可否先付部分学费。针对这问题,咨询老师请示了刘杰主任。刘主任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让他先来北京看学校。

20068月底,他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再次来到繁华的北京。学校派专车到站迎接他。到了学校,看到几乎没双腿的小青,大家吃了一惊。而且说原答应赞助他2000元资金的好人,因个人经济问题,已无法兑现。此时,小青身上仅剩17元钱。热情的刘杰主任急速向八维集团董事长尤正涛先生汇报实情。董事长听了刘主任的诉说,点头说道:“如此有志的青少年,欢迎他来八维学习。我们决定减免他的一切学习和住宿费用。”而且立即指示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安排小青的食宿。如此,小青跨入了八维的校门。出于对他的身体条件和未来就业的考虑,老师建议他选学软件工程专业。这样, 20068月末,小青正式成为了北京八维教育基地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生。

回首流浪的点滴,他坦诚地说:“八维无条件地容纳了我,圆了我的求学梦,我已感到十分满足。面对学校师生的关怀和社会人士的关注,我更是感激不尽。他们让我体味到了家的温馨、爱的伟大、情的真挚”。正如《从头再来》所说:“心若在,梦就在,天地间还有真爱”。他来到了八维,虽说时间不算长,但受到了同学、老师、校领导和社会的关爱。

(一)同学们关心他

身在八维,他与同学们一起愉悦地学习与生活在同一片天地里,忘记了昔日的悲痛往事,忘记了昨日的苦涩流浪,好像回到了纯真幼年。

刚开始,他对学习疑虑重重。同学们发现这迹象,主动找他谈心。诚心告诉他:每个同学进入八维前,也都对“软件工程”一无所知,大家又是如何在老师精心培育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运用及对专业产生了兴趣的详尽过程。经过多次交流,他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

他学习十分刻苦,经常学到深夜。全校近5000名学生都被他那种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说到学习中与同学共同讨论、平等交流、一起想办法解决难题时,他回想起了四处流浪的一年半载来,从来没人与其说话的场面,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主动帮助他:有的主动背他上下楼梯,有的赠送他激励类的书籍,有的替他排队买饭,有的护着他逛街…。

(二)老师们关爱他

软工学院的老师说:“当小青同学踏入软工学院的那刻,我们除了惊喜之余,就是感到责任重大。大家都说,一定要尽心竭力地把他培养成才,让他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课第1天,为了便利教师关注他的学习,方便他上机练习,班主任刘爽老师特意安排他坐在第一桌。任课老师都格外关心他的学习。课前,任课老师都主动过问他,上一节课是否存在疑问的地方?哪怕小问题,老师也耐心地帮他解决;课后,也过问他,是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晚上,老师自觉放弃休息,为其排难解忧…。在自身努力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如今不仅掌握了第一阶段学习的知识,而且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实践。

(三)校领导关怀他

自小青成为八维学生后,八维教育集团董事长尤正涛先生多次对老师说:“小青已成为八维学员,我们就有责任把他培养成才。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掌握知识,练就过硬的技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00611月软工学院的领导牵头,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爱心助学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没有强制要求,没有提议要捐款多少。当时捐款,就来了近100位师生。董事长得知此事,百忙中也赶了过来。活动持续的时间不长,却为他募集了2000多元资金。

(四)社会人士关注他

2006928日,首届“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会议发言后,他先后受到了中宣传部副部长欧阳坚先生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先生的极力关注。会议当天,欧部长因急事出差,便委派其秘书,赶到学校看望小青,并送来欧部长的1000元捐款。接到捐款,小青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当晚,胡会长也到学校看望小青,且向八维表示感谢。

经历风雨考验的人,总是比一般人更懂得珍惜机会,更加勇敢和坚强,更加努力和奋进。在大家的爱心滋润和自己的努力拼搏下,我们相信小青同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好!(注:文中故事纯属于真实事件,但小青为化名)

三、相依为命 自强不息

从那起,小青就与年迈的奶奶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面对不公平的现实,奶奶心中有着无数的痛楚,但始终没有一句怨言,总是背负重担,辛勤地挣钱养家。她每天都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而且再累也不能歇一会,还得忙这忙那。这一切,小青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无奈何,年仅7岁的他,忍着肉体疼痛和心灵苦楚,强迫着自己,双手撑着地,一步一步挪动身体,慢慢学着照顾自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

小青望着曾经一起玩耍的同伴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心里羡慕不已。对读书的渴求,已使小爱清顾不及一切。他曾多次问奶奶:“奶奶,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上学呀?”

尽管奶奶每天早出晚归,奔走于深山野岭,劳作于茫茫田野,但家境仍然一贫如洗。小青8岁的那一年,奶奶靠着卖这卖那,东凑西拼,凑够了孩子上学的费用。

奶奶每天都要忙活、挣钱养家和凑学费,根本无空接送孩子上下学。小青只能靠着自己,独自上下学。如今,他还记得上学第1天的情景。那天,他起得很早,吃了早点,坚决不用奶奶护送,双手撑着地,一步一步挪动身体,缓慢地向学校走去。一直走了三四里地,到达了学校。虽说没有迟到,但双手有着难言的疼痛。两只手掌已沾满了泥土。冲洗后,两只手掌印满了石子和沙子的花纹。刚进教室,同学们就不停地取笑他。这些笑声,刺穿了他的心肝。放学回家,他穿插行人中,一面艰难地挪动身体;一面,回想着同学们的笑声,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无论晴空万里,还是狂风暴雨;无论暴晒夏日,还是严寒冬天;无论道路泞泥,还是冰天雪地,小青靠着如此的方式,一天4趟,一共走过了5个春夏秋冬。这期间,他也记不清手掌磨破了多少次,流出了多少鲜血,脱过了多少层皮。厚厚的一层茧,几乎把掌纹覆盖了。狂风暴雨时,被暴雨淋得像一只落汤鸡;道路泞泥时,滑倒了,又起来,弄得双手和衣服脏兮兮的;冰天雪地时,手冻得像冰一样,既冰冷又僵硬;烈日暴晒时,晒得汗水淋漓…。四年级的那一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早上,小爱清一如既往地上学去。但他没有想到,路旁淤泥里还会埋有“铁钉穿天”的木板。下坡,路一滑,狠狠地摔了一跤,翻了一个跟斗。他的双手插入了淤泥里,一只手压中了木板的铁钉。铁钉从手掌穿过了手背。他没有哭,用衣服堵住伤口,忍着疼痛,继续行走。

六年级的那一年,行人变多了,车也变多了。小青的行走,不仅麻烦,而且危险。他自做了两个小板凳,开始撑着小板凳,行走山路上学。话说是山路,其实根本不是路,只是雨水冲成的小沟。路很窄,仅容一人的身子。而且很陡峭,两旁长满树木或竹子。说起山路的环境,足足使人毛孔悚然。一路遍布着各种坟墓。下雨天,除了云雾迷蒙,让人惧怕之外,坡陡路滑,行走就危险。一天早晨,雨很大。行走山间,一种怪怪的声音,使他吓了一跳。路很滑,他一不小心,从坡顶滚到了坡脚。

六年,弹手一挥间。但对小青和奶奶来说,却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里程。小青没有了双腿,独自上学,完成了小学教育,走过了一条布满血和泪的路;而奶奶,为了养家糊口、紧筹学费,披着满头白发,迈着沉重步伐,四处奔波,日夜操劳,有着难言的痛楚。

 

四、矢志不移  流浪追梦

20048月份,小青以县前40名的优异成绩,考取高中。大学梦,似乎一步步向着他走近。

入学后,家里尤为拮据。奶奶长期劳累过度,积病成疾,病倒于床。他们的生活陷入了窘困。当年寒假补习,学校须交150元钱的补习费。小青回家同奶奶诉说了此事。70多岁的奶奶无奈地从布兜里掏出一张折了好几折的100元人民币,给了小青。一想起次年春季1000多元的学费和疾病缠身的奶奶,小青内心十分矛盾。他真不希望奶奶为此而丢了性命。重返学校,他忍着剧痛,告别了同学老师。

面对辍学,他陷入了悲痛之中。好像一夜间,他的梦想变得那么缥缈,他的未来变得那么迷茫。看着一脸憔悴的奶奶,内心有着难言的苦楚,他恨自己无法照顾奶奶。无奈之中,他又开始了流浪追梦的生活。

说是打工,其实是流浪。没有行囊,只有两个当足的小木凳;没有方向,只有心中尚存的希望。带着奶奶的100元钱,怀着一种希望,前往了陌生的成都。停靠车站,望着熙熙嚷嚷的人流,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听到吆喊卖报纸,他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询问这工作如何做。但他们不仅没理睬,而且冒出“像你这等人物,还想卖报”的言语。经反复打听,他终于弄明白了究竟。领回报纸,习惯沉默的他,不敢吆喝,不敢过问,坐着等候别人来购买。直到中午,一好心人用50元钱买走了他的第一份报纸。虽说卖报,基本保住了吃饭,但长期留宿火车站的角落,没有衣服更换,全身脏得很,整天散发着难闻的臭味。

也许春天来了,成都的雨也变多了。雨天,不能卖报,而且因受潮伤口就变痒。这样,他又被迫离开了成都。

记不清是否旧年已过。拿着赚的一点钱,他又踏上了开往太原的列车。车上,回想起成都的艰难日子,他深深感叹:读书,多么幸福啊!想起了奶奶,他情不自禁地落泪,觉得对不住奶奶。百感交集中,他决定到了太原,一定要找份像样的工作,好好挣钱,好好读书,好好赡养奶奶。想着想着,列车又停靠太原。一下车,身着单薄的他,被冻得全身发抖。也许为了梦想,他已顾不上了饥肠漉漉,顾不上了寒风刺骨。挥动着双凳,融入涌动的人流。经过每一家餐馆、网吧,他努力试探地问可否做他们的工作人员。每一家都以“走开走开”的语言打断了他;不断请求路人帮忙介绍工作,但事无关己的行人,没有人停下匆匆的脚步。看着自己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问过一个又一个行人,都失败了。寻梦的失败, 身上的钱仅剩下寥寥无几,这更使得他变得彷徨。天寒地冷,没钱没衣,他又该去往哪里? 没过几天,他面临了饥寒交迫的威胁。无奈何,他被迫开始了四处乞讨的生活。

每当流落街头,彻夜难眠时,他闭目想起流浪的日子,一路辛酸,一路血泪,一路疾苦;想起奶奶的慈爱,不泣而泪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想起上学的辉煌日子,总觉得自己不能再像这样活下去。一次又一次,现实冲破了梦想的底线,使他的梦想变得支离破粹,使他的心变得四分五裂。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想斗争,经过无数次与惧怕的博弈,他下定了决心:为了奶奶,尽管前路还有多少“暴风骤雨”,还有多少“惊涛骇浪”,一定要战胜它们,一定要想尽办法实现“读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