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平马鞍底


       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我前后去过两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脑海中没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听别人讲到马鞍底的瀑布群、地西北的天生桥、高耸入云的五台山等自然风光时,她都会如同一块磁铁石般吸引着我。早日走入马鞍底享受大自然风光,领略风土人情,成了我一个愿望。

     不久前,县文联组织开笔会,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马鞍底笔会,进入了令我神往已久的马鞍底。点击马鞍底,她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146公里,东、南、西部与越南老街省坝洒县迤底乡和莱州省封土县瑶山乡接壤,北与勐桥乡为邻。国土面积不过284.7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56公里,人口17630人,农业人口97%以上,有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汉族5种世居民族。由于海拔悬殊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湿分明,森林覆盖率达到67.7%。但就是这样一个地处边远,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仅和她亲密接触70多个小时,就成了我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一个魂牵梦萦的仙境。

                美景——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这次去马鞍底是经过红河大桥沿龙脖河而上,一路上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下午一点钟左右,我们到了太平河,观赏太平瀑布。说是河其实水并不大,瀑布在离公路50米外的上方,就连在公路上也可观赏。太平河水顺着三十米左右高的斜坡岩石流淌下来,便形成了瀑布。由于是此行见到的第一个美景,好多人又摄像又拍照,很是激动了一阵。以前到过观赏过此瀑布的人说,如果是雨季河水涨大,那才叫壮观呢。

    看过太平瀑布,中巴车又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嘶吼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第二个景点天生桥。我和人大的盘金华落下最后去到时,公路已是尽头,正为不知其他人去向感到奇怪时,旁边宣传部的杨远杰副部长说:“你们不想看一下天生桥?”“在什么地方,还远不?”我问。他向我前面七八米远的地方指了一下,“就这里!”。我将信将疑地走了过去。

    天生桥,如同地震时撕开的一条裂缝,长约百十米,上窄下宽,上面最窄处不足一米,成年人一个大步就可跨越,我想如有好事者恐怕会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即:世界上最窄的界河。置身于天生桥,如果稍有不慎随时有非法越境(到越南)之嫌;站在天生桥上,下面咆哮的河水震耳欲聋,一股“阴风”扑面而来,站在十五六米的高处俯瞰,不免让人头皮发麻,额头冒汗,心跳加速,不得不让人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关于天生桥,还有一个没有经过考证的传言,据说金平解放前夕,国民党的一个连队想溃逃到越南,夜间行军,不想竟一一掉下悬崖,唯独在最后的一个瞎眼伤兵,用拐杖探路发现险情,才得以捡回一条命。我想若非身临其境,耳闻目睹,对天生桥的奇、惊、险,简直是难以置信。随后,我们又沿着一条毛路往下走几十米,眼前是十多米宽,中间堆满了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雨水冲刷表面异常光滑的各种巨石,河水顺着蜿蜒的河道高歌而去,令人不禁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诗句。站在光秃秃的岩石上抬头往上看,从天生桥流下的河水因高差原因,如一条巨龙汹涌而下,水声响彻云霄,一阵阵的水雾腾空而起,纷纷扬扬,即使想拍一张照片也担心损毁相机。

    晚上5点多,我们到达当天行程的终点——标水岩村,标水岩村因旁边的标水岩瀑布而得名。刚翻过中寨村的山梁,标水岩瀑布就映入眼帘,墨绿色的森林中,一条银色的瀑布分成两叉而下,把一片森林一分为二,远远望去,如同在一条军用毛毯上挂上了一条被撕破了大半的哈达。

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去一睹标水岩瀑布的芳容。瀑布沿着45度角的岩石倾泻而下,长约一百多米。对面正眺,如珠帘垂壁,斜里侧观,似白练当空,上头俯视,像飞龙入水,下边仰瞻,犹仙女散花,不管你在哪个角度看,都让人不禁要将其拥入怀中,占为己有。为了好观赏瀑布,村民们修通了一条沙石路。呼吸着富氧的新鲜空气,满山的翠绿尽收眼底,看着冲出蘑菇房的袅袅炊烟,路上早行的路人,路边绿叶上的露珠,听着林中鸟儿的歌唱,都会让人思绪万千,真想让时光永远停留。这份和谐,是大自然馈赠这里的人最丰厚的礼物,也是久居喧嚣闹市的城里人无法想象和体会得到的。在标水岩村小学,我们还参观了两棵枝繁叶茂,至少有上百年历史,枝干已合二为一的古树,当地人把他们叫做黄心树和柏树,并美其名曰:黄将军抱白小姐。

   

       回来的路上,我们还步行穿越丛林去观赏拉灯瀑布,虽然是上山但脚步是轻快的,踩着溪涧的节奏,有的哼歌,有的打口哨,我们几个男人还象野兽般狂吼,山间响起了重重叠叠的回音。林子间长满了奇花异草,只要你喜欢,可随兴采下路边的野花,玩得腻了,抛入水中——流水是她最好的归宿。此时此刻,你也是大自然的一员,如鸟儿,如昆虫,如迎风招展的草木,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你,只要你愿意,她们就任你摆布。经过40多分钟的跋涉,终于到拉灯瀑布。河水从十多米高的石壁上倾泻下来,云雾轻笼,伸手触之,则五指朦胧,令人魂不守舍,欲随仙飘去。山风吹起,沙沙有声,静观流水,笑看飞花,原来那如天女散花的瀑布,便是这风吹来的;但瞬间,你又会觉得,那迎面扑来的芬芳,是由瀑布飘下的。总之,置身于此境,令你如智者一般,陷入不知其所以然的反复思索中。

   

       别以为马鞍底的美景仅此而已,其实每个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村落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艳阳下在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或在田间默默耕作的老牛也是极好的山水画,就连公路边一条条哗哗流淌的小溪或者一棵棵婷婷玉立的竹笋都会牵动你的每一根神经;或者你站在任何一个稍高之处,都能感受到不远处起伏多姿的山峦,似在翩翩起舞。在乡政府,我们还听土生土长的乡人大主席讲了马鞍底乡获得解放的革命史,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并瞻仰了长眠在青山绿水翠竹丛间的烈士墓。乡政府的同志还向我们推荐了两个更好的景点,一个是海拔3012米的五台山;一个是平河(中越界河)风光。对平河风光我们还亲眼目睹了好多照片,虽然照片照的不是很专业,但丝毫掩饰不了那秀美的景色。听同行的人说,他们去过马鞍底的平河又到过迪庆香格里拉的草坪、丽江玉龙雪山的云杉坪,但三者相比前者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五台山和平河都是不通公路的,如果要前行没有点体力(毅力)和做好充分准备,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享受到这些美景的。对我而言,虽此次时间有限不能前行,但这个遗憾我想我一定会弥补上的。

           淳朴的民风——如一股清风,令人归真返璞

       当天晚上,我们一行24人被安排在标水岩村住宿,村民小组长把我们全部打散,一人或两人为一组分到了十多户村民家住宿。

       我去的是一户普姓人家,去时他们一家正吃晚饭,对我的到来,一家人都非常高兴,纷纷放下碗筷出门帮我拎包引路,就连不会说一句汉话的哈尼大婶,也出来拉着我的手,说了一大堆哈尼话,大致意思是说:你坐了一天的车,辛苦了,肚子一定饿了,现在到自己的家了,赶紧去吃饭,然后好好休息一下。那种母亲般关爱的语言,老父亲般满怀慈爱的神情,兄弟姐妹般亲切的笑容,让我倍感温暖,仿佛间我回到了农村的家中,面对的是我日夜思念的亲人。

      饭毕,一个小弟端来了热气腾腾的一盆水,大叔嘱咐我好好泡一下脚,消除一下疲劳。在火塘边,我和大叔吸着水烟筒,聊了起来,他们的生产、生活、乡间的趣闻趣事,我的家庭、工作、生活及外面精彩的世界……大半夜我们才歇下。晚上,躺在虽经过主人精心部置,但仍显简陋的床上,我感觉温暖无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伴着一夜的瀑布水流声,听着村中不时发出的一两声犬吠,山村的夜,显得和谐、恬静。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我就起床了,原以为主人家还没起,但想不到哈尼大婶已煮好饭,正在洗菜。不一会儿,全家人都起了,洗漱完毕自然是吃早饭,虽说此时若是在家里我连吃早点也会嫌早,但为了不伤害他们朴实的感情,不让他们认为我会嫌脏或嫌饭菜不好,我还是和他们吃了一顿“团圆”饭。和我无话不谈的这家人,临别我真想拿点钱给他们,但又觉得太俗,突然间我想起了帮他们照相,赶紧拿出相机,为他们一家人拍了一些照片,他们更是兴奋异常。和他们依依惜别,我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和单位地址后,才背上包,去看瀑布。

       笔会的第二天晚上,我们在乡政府食堂就餐,桌上摆的是醇美的马鞍底苦辣白酒。同行的作协主席刘汉尧告诉我们,他前几次来都是被热情的马鞍底人“整”得人事不省,我还听说有人因多贪几杯,醉得卧床三天而不醒。对苦辣白酒我既平添了几分畏惧,又有点跃跃欲试。席间,当七八纸杯酒下肚后,我也是晕晕乎乎,有些飘飘然,终于验证了关于苦辣白酒的说法。见我不行,食堂的小王很善解人意,用苦辣白酒兑白开水给我喝,使我勉强撑了下来。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我非爬下不可。小王对我的特别关照,让我感受到了马鞍底人的善良、淳朴、憨厚、热情。

       此次笔会,马鞍底乡党委和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关心,自始至终,书记和乡长和几个工作人员都放下了繁忙的工作,全程陪同我们。听摄影协会的范嘉熙主席说,他每年带省州摄影协会的朋友到马鞍底摄影,每次都会得到乡党委政府在住、行、食等方面的支持。我听了,觉得感动。的确,马鞍底淳朴的民风,真的象一股清风,只要你身临其境,沐浴其中,不管你是身居要职的高官,或是尔虞我诈的奸商,亦或是自视清高的文人墨客,只要经过民风的洗礼,都能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回归,情感得到升华。

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马鞍底的明天更灿烂

      马鞍底是块待开发的热土,马鞍底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同时,马鞍底除全县粮食主产区之一外,境内农副产品如草果、木耳、香菌、竹笋也比较多,还有充当中越双方边民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地西北边民互市点……只是,除了水力资源外,其他资源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近年来,马鞍底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交通状况。记得我1995年第一次到马鞍底时,只有一条勐桥至马鞍底的公里,从金平到马鞍底不足150千米的路,坐了整整10多个小时的班车。现在,马鞍底至蔓耗的弹石路已铺好,从红河大桥经龙脖河、地西北的第二条公路已开通,每天有3趟班车进出金平,行车时间只要四五个小时。乡党委书记还告诉我们,马鞍底至大寨乡的另一条公路将于近期开工。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马鞍底公路的沿线或人口密集的村落,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可随时随地拨打。信步走在马鞍底街头,街道整洁卫生,从穿着上已经难以分辨出城里人、乡下人,高楼新建了不少,特别是投资100多万元,今年才投入使用的乡政府办公大楼,更为抢眼。

       马鞍底境内有大小河流10余条,据测,水力资源可开发的装机容量达6.1万千瓦。乡政府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做“水”文章,一个个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介绍,目前马鞍底仅建好投入使用的电站就有7座,几年来仅电站建设就投资4.8亿元。

       到马鞍底的当天晚上,我们在金鳟鱼养殖厂用餐,并参观了投资240多万元,目前产品主要销往昆明等大城市,产品供不应求的养殖厂。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不仅有力地带动了马鞍底的人流、物流,也掀起了马鞍底新一轮的经济热。

      马鞍底不仅工业建设搞得热火朝天,农业也搞得红红火火。近年来农民时兴科学种田栽地,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同时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去年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近千万元,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该乡也在积极探索新路子。

       现在马鞍底军警民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各民族间和谐相处,汉族与哈尼族、瑶族与汉族、汉族与苗族、彝族与哈尼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通婚较多。在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上,各族群众互相学习,吸收先进方式,既保留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形成诸多具有鲜亮时代印记的共性,放射出多元文化的绚丽光彩。

      我们相信,马鞍底灿烂辉煌的明天将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