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鸦片战争时列强用坚船利舰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开始的。在这之前,中国虽然周围也有一圈异族的存在,但这些民族一般都落后于中国,都是仰慕中国文化的。周围都是夷蛮之国,我们要向他们输出文化,来对他们进行启蒙。就算是蒙古人的元朝和满族人的清朝把中国整个都吞并了,最后也还是中国文化取得了胜利:是我们用文化把他们同化了。他们成了我们,我们还是我们。输到最后,我们变成赢家。但鸦片战争时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第一次遇见了对手,中国文化脆弱性的一面彻底暴露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居然是一触即溃,不堪一击,一向非常OK的中国,不OK了。这让中国人惊醒了,中国人开始想,我们哪出了问题?这就是中国文化反思的起点和开头。
作为一个世俗性文化的民族,这个反思,最先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从物质形态上看到我们的差距:我们没有坚船利舰,我们没有洋枪大炮。于是,大清开始建军工厂,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坚船利舰,但甲午战争,有着极大舰队优势的北洋海军又再次覆没,这个事实使单纯引进西方技术破产了。于是反思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制度反思。我们没坚船利舰打不过人家,有了坚船利炮还是打不过人家,原来是我们的制度不行。于是,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变了。但我们还是失败,还是受列强的欺辱,我们到底是哪出了问题?于是接下来就反思到文化层面,这就有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反思的内容是大家所熟悉的:科学与民主!原来,我们缺这两样东西。我们除了有工业有共和制度之外,还要有科学与民主这两样文化精神。五四的反思,并没能进行到底,就被抗日战争打断了。国内80年代文化热,实质上是接着五四运动对科学与民主的反思继续往下走的。这就有了89年的天安门事件,掀起了“反腐败”“争民主”的一个思想高潮。这些年出国的大陆学子们,基本上都是在接受科学民主这种文化思潮中过来的。
直到九十年代后,中国文化界的反思,才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价值层面。这时发现,西方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背后,其实是基督教文化,也就是说,科学民主的背后,是信仰。没有信仰,科学与民主并不能真正降临。科学与民主之所以发生在西方文化圈中,而在中国漫漫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自己生长不出来这两样东西,正是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与民主的土壤,没有信仰。这就是今天中国的文化精英学者们从1860年鸦片战争终于苦思冥索了130多年后才彻底发现的真理。
学者们终于痛苦地认识到,单纯的科学与民主也不能彻底拯救中国,因为无论是科学也罢,民主也罢,都是人的文化形态,都是有限的。在科学与民主之上,是信仰。如果你找不到信仰,只找到了科学和民主,是不行的。科学,是人与物的关系,民主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此岸的存在。遗憾的是,这,恰是我们文化中关键的盲区。
有人说:如果信仰是西方诞生科学与民主的土壤,那我们去呼吁全国各族人民效仿西方,信仰万能的上帝就万事大吉了。我说不需要,仰望星空般的“中华大道”或许比“万能的上帝”更适合中国人,或许他将是中国诞生“真科学”与“真民主”的土壤。
所谓的“中华大道”就是被民族化、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称之为“中华大道”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起到让国人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中华大道”充分的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时代名词。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作为一个世俗性文化的民族,这个反思,最先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从物质形态上看到我们的差距:我们没有坚船利舰,我们没有洋枪大炮。于是,大清开始建军工厂,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坚船利舰,但甲午战争,有着极大舰队优势的北洋海军又再次覆没,这个事实使单纯引进西方技术破产了。于是反思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制度反思。我们没坚船利舰打不过人家,有了坚船利炮还是打不过人家,原来是我们的制度不行。于是,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变了。但我们还是失败,还是受列强的欺辱,我们到底是哪出了问题?于是接下来就反思到文化层面,这就有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反思的内容是大家所熟悉的:科学与民主!原来,我们缺这两样东西。我们除了有工业有共和制度之外,还要有科学与民主这两样文化精神。五四的反思,并没能进行到底,就被抗日战争打断了。国内80年代文化热,实质上是接着五四运动对科学与民主的反思继续往下走的。这就有了89年的天安门事件,掀起了“反腐败”“争民主”的一个思想高潮。这些年出国的大陆学子们,基本上都是在接受科学民主这种文化思潮中过来的。
直到九十年代后,中国文化界的反思,才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价值层面。这时发现,西方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背后,其实是基督教文化,也就是说,科学民主的背后,是信仰。没有信仰,科学与民主并不能真正降临。科学与民主之所以发生在西方文化圈中,而在中国漫漫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自己生长不出来这两样东西,正是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与民主的土壤,没有信仰。这就是今天中国的文化精英学者们从1860年鸦片战争终于苦思冥索了130多年后才彻底发现的真理。
学者们终于痛苦地认识到,单纯的科学与民主也不能彻底拯救中国,因为无论是科学也罢,民主也罢,都是人的文化形态,都是有限的。在科学与民主之上,是信仰。如果你找不到信仰,只找到了科学和民主,是不行的。科学,是人与物的关系,民主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此岸的存在。遗憾的是,这,恰是我们文化中关键的盲区。
有人说:如果信仰是西方诞生科学与民主的土壤,那我们去呼吁全国各族人民效仿西方,信仰万能的上帝就万事大吉了。我说不需要,仰望星空般的“中华大道”或许比“万能的上帝”更适合中国人,或许他将是中国诞生“真科学”与“真民主”的土壤。
所谓的“中华大道”就是被民族化、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称之为“中华大道”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起到让国人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中华大道”充分的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时代名词。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