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引导


  今天这篇文章又会招来许多非议,可能有人会说,你写的什么东西,太空、太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篇文章限于时间不能充分展开,所以可能太宏观了,我会抽时间对此文做补充的,最近实在是懒于动笔,可能要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中国人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变化,就是投资意识的觉醒,更多人成为投资者。个人的金融资产结构由单一的储蓄存款逐渐趋于多元化,通过资本市场资金有效的流动起来了。经济的发展需要流动性,但流动性过度也不是一件好事,会引发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

  两年来股市的火热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情,大量的储蓄存款纷纷搬家到股市。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靠资金推动的市场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风险,只是现在的投资者已经麻木,风险意识十分淡薄。也许正是这种狂热与麻木让许多人濒临险境,盲人瞎马的乱闯乱撞。可怕的是不仅普通投资者没有风险意识,就连机构与基金也步入疯狂,虽然股市存在的整体上涨趋势,但也不能在短时间过度的疯炒,一夜爆富的心态成为市场的主流是有害的。

  中国股市目前的现状也是特殊环境造成的,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缺乏做空机制,有效投资途径少,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千军万马过股市这个独木桥的局面也就难以避免了。

  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投资意识在股市的火热中被激发,如何解决投资的饥渴症?这需要增加更多的投资途径,需要疏导而不能去堵。前段时间开放境外投资虽然增加了资金喧泄的渠道,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尽快开通创业板并改造三板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靠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投资的视野应当开阔,不能一说投资就想到股市。毫无疑问中国人投资意识的觉醒是一件好事,但不能依赖单一的资本市场,我国目前的投融资状况,使得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当务之急。产业投资基金起源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出现大量新兴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形成。之后创业的概念扩展到创造新企业和老企业再创业,出现了企业重组基金。80年代创业投资基金传入亚洲后,又出现了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现在的产业投资基金概念。

  产业投资基金具有私募特点,它是针对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投资对象主要为非上市企业;投资期限通常为中长期,基金不仅是是投资还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的目的是基于企业的潜在价值,通过投资推动企业发展,当然产业基金的发展需要有效的退出机制,健全资本市场是前提。

  现在我们已经有条件完善市场结构,政府可以在政策上扶持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让更多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入实业,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服务。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可持续性,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加大对环保节能产业的投资。让投资者的资金通过合适的渠道流入这些投资领域,共同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