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难反土地垄断


  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深入,能否让中国真正朝着市场经济道路大踏步前进?这是一个值得思想的问题,由于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介入到市场经济发展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市场,牟取最大的利益,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进行复辟,与此同时《反垄断法》出台,这部法律能否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来曙光

  土地垄断出让积弊

  中国目前最赚钱的东西是什么?土地!

  最近土地升值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因此开发商拿了土地,便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延后开发。这样做的唯一后果是,尽管目前商品房的供给严重不足,但是不少开发商声称,自己手里的土地至少可以开发10年。开发商们都在豪赌未来土地的升值空间,他们甚至认为,现在建房还不如让土地完好的保留下来获得的升值利益大。

  土地和建筑工人的劳动加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在囤积土地从事房地产开发包括海尔、联想这样的所谓高科技企业。而随着中国土地升值的速度猛增,建筑工人的劳动渐渐变成了负价值。当一个社会不是人们的劳动最有价值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经济是必然要出问题的。

  问题出在哪里?土地的垄断出让,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

  1995年公布的房地产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包括对于住宅用地协议的方式。但是在长时间里,招标拍卖的比例太小,而协议出让的土地比例太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高达98%到99%都是协议出让,协议出让的价格只有招标拍卖的10%几、20%几。由于这样的土地供给方式,当然就减少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行政官员的土地寻租现象累累发生了。

  为了解决土地垄断出让所产生的权力寻租,2004年,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明确规定的是,要全面实行招拍挂,取消了协议出让这样一种方式,尽管学术界对土地招拍挂这种土地供给方式是不是有利还在探讨,但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还是全面实行了招拍挂。

  全面招拍挂一方面暂时抑制了土地寻租,另一方面,也使得地方政府从土地中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同时也由于土地全面招拍挂造成了土地价格的不断飙升。尽管土地招拍挂只是土地垄断出让的形式变化,并不能解决由于土地垄断所带来的权力寻租问题,但是旧的问题还未来得及解决,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政府低价从农民手里征收土地,然后高价卖向市场,这些变成城市居民的农民又必须高价从开发商手中获得一方遮风挡雨的寒舍。“房奴”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占人口决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并没有能够分享土地升值带来的好处,相反,因为土地快速升值,普通民众的生存成本大幅度提高,生活的压力增大。

  为什么社会财富的增长反而让大家的日子难过呢?

  按照国家现行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还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但是,在土地出让的实际操作中,还没有任何一块土地是由国务院来出让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受国务院委托行使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时候,却让普通民众为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付出了超出他们支付能力的代价。垄断出让土地所带来的巨额收益让地方政府的卖地欲望无限膨胀。

  但是城市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中国高速城市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主题,扩城作为地方官员口中最响亮的口号。农村土地被城市蚕食鲸吞,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强势地位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名存实亡。事实上,按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操作,要将集体的土地变成国家所有的城市土地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只需要履行一下程序,修改一下城市规划,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官员去思考占中国决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意愿。表面上看,这些农民和他们所在的集体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他们除了能在恶劣的生产条件下利用这些土地养活自己,他们什么也没有。

  于是,国富民穷!

  在“地王”频出的今天去思考上述的问题,实在是可以弄清为什么国内消费力不足的原因。要改变目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四面楚歌的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内的消费市场。而将本来属于全民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按照恰当的方式配置到市场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而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土地升值带来的好处则可以提高全民的购买力。

  政府企业化思路

  事实上,土地垄断出让可能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对全民危害更大的并不是这个,政府的企业化思路让普通民众感觉到更大的生存压力。

  在各级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出让获得巨额收益的过程中,政府牟利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其企业化运作的思路越来越明显。而中国的政府和国外政府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它几乎掌握着整个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金融等生产要素全在其掌控之中。

  作为一级地方政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地方经济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让地方政府官员发展地方经济的愿望显得冠冕堂皇。但是,政府的企业化思路可能导致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是,一方面,凡是赚钱的领域,全被政府掌控,形成垄断和寡头,中国的地王频出,房地产企业恶性膨胀就是其最明显的表现。除了房地产,能源、矿产、电力、银行、电信、保险等若干领域,垄断正在逐步形成,寡头正在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凡是花钱的领域全部产业化和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养老也要社会化。

  正如学者郎咸平先生所研究,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是一个畸形发展的怪胎,处于过热和过冷同时并存的“打摆子”状态。部分行业过热,更多的产业或者经济领域处于长期的过冷状态。也由于政府的企业化思路,中国的经济体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也就是供给面市场化不足而需求面市场化过剩,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资源都被政府垄断。政府垄断了生产要素资源,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腐败普遍存在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国目前很难营造一个干净而又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在国外,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和寡头经济,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中小企业有不少的市场发展机会形成产业链条或者产业集群。但是在国内,由于政府对生产要素的掌控,形成市场垄断和行业垄断也就是弹指一挥间。在强力的政府背景企业的挤压下,普通民众,集体企业很难有市场机会成长。

  政府企业化运作思路的危害,表现在经济现象上,就是目前楼市和股市的疯狂。当普通百姓没有投资机会,也无生存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移民或者病急乱投医。于是,大量的资金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途径外逃。于是,股市和楼市乱象环生,危如累卵。

  计划经济“复辟”可能?

  政府企业化思路的最大后果就是一方面形成垄断和寡头市场,一方面造成市场竞争的严重不足和普通民众的市场弱势。而这也可能造成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一个盲人骑瞎马的情况,为计划经济“复辟”创造机会或是条件。

  由于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介入到市场经济发展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市场,牟取最大的利益,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进行复辟。当一个市场被垄断,而这个市场最终的操盘手是政府的时候,市场经济也就变成了计划经济,以市场方式来配置资源变成了以计划手段来调剂生产要素。

  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深入,能否让中国真正朝着市场经济道路大踏步前进?

  值此山从水复之时,似有柳岸花明之路。耗时十余年的中国“经济宪法”——《反垄断法》终于有望在2007年8月尘埃落地。8月24日至30日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将最后一次审议《反垄断法》草案。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权威人士介绍,这部终审稿相比两个月前的二审稿相比,主要有三处重大修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外资并购中的国家安全审查、对垄断行为调查处理所依据的法律。通过这部法律只是时间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王晓晔认为,中国之所以需要反垄断法,决定性是它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如果要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根本手段,这个国家就得反垄断,就得制定反垄断法,就得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这即是说,反垄断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能和内在的要求。这个法律的颁布不仅是中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法律的颁布有力地向世人宣告,中国配置资源的手段已由政府的行政命令变为市场竞争机制,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反垄断法能反土地垄断吗?农民和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能得到起码的尊重吗?通常要自己打倒自己是困难的,需要壮士断臂的决心,特别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反土地垄断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既得利益的放弃,也意味着政府运作思路的完全改变,不为牟利而转向服务,也同时意味着不断膨胀的行政权力的自然萎缩!

  中国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依靠一部法律来解决,特别是土地这样的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