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世界上最好的小说


格林斯潘最推崇的哲学家、《源泉》作者、“精神教母”——安•兰德

“我刚认识安·兰德的时候,是一个亚当·斯密式的自由企业家,满脑子理论体系和市场效率。经过与兰德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次争论一直到深夜,她使我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

“当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建筑师——那是在读了《源泉》之后。”——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

“《源泉》我在一年前读完,它所揭示、宣扬的人生折腾真情和个人创新精神给我极大震撼,但当时受到的震撼是迷糊。我相信多数人不管对社会人生有过多么成熟的思考,而看过《源泉》之后都会重新思考,本文就是重新思考后写的。《源泉》从精神根源上解释了美国为什么是一个最有效率和最强大的国家。美籍犹太作家安•兰德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她塑造的人物体现了基督教新教的伦理和精神特质。《源泉》不是文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部灵性作品,已清晰地融入生命,成为一种与人性有效融合的理性素质。《源泉》这种改变生命的造化功力于我而言,仅次于四书五经、佛经、圣经、古兰经等,可与教喻式的心灵福音书《荒漠甘泉》、《黑门山路》媲美。”——陈嘉珉

(一)

我买书喜欢买精装本和大部头。另外我还有个习惯:逛书店,必买书。买回来的书若是无需收藏就送人,这个习惯类似于妻子买衣服,新款上市总要买,买了今天的就把昨天的送人。前年初某一天,我到本市最大私营书店——辞林书店闲逛,在精装本、线装本和大部头中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于是就随便、勉强地买了一本售价498角、名叫《源泉》的大部头。

买回来一看是本小说,买的时候只看封面,封面上说这是一本“世纪之书”,是“青年志气和个人精神的‘圣经’”,作者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推崇的哲学家和作家,因此以为是本哲理书。在越过十多岁至三十多岁之间疯狂阅读小说的青年期后,我最看不起的作品形式就是小说,包括《红楼梦》也是我最看不起的小说之一,只是在研读了佛经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小说”《源泉》自然过不了贴藏书标签这一关,于是将其扔在枕边,准备睡前替换笑话书浏览一下,过几天送人。刚一浏览,就被开头吸引住了:“霍华德·洛克放声大笑。他全身赤裸地站在高崖边上,临渊俯视脚下极深处静卧着的湖。”可是这位不可一世的主人公,才被斯坦顿理工学院开除啊。霍华德·洛克在校的异样表现以及他被学校开除的故事非常有趣,但由于没有时间阅读,这本书就在我枕边从前年底一直沉睡到去年九月中旬差不多十个月,最后把绝大部分篇幅看完是在不到一周的几天之内。看完后的感觉是:《源泉》是我看过的数百部中外小说中最好的小说;从人生的价值功用上讲,这是一本让每个幼稚者看过之后都会成熟的书;不管你对人生事业有过怎样成熟的思考,看过此书之后你都会重新思考。而这样的感受在以前是只有易经、佛经、圣经这些人类文化的最高经典才会带给我的。

源泉》很长,有七百多页、八十多万字,跟《红楼梦》一样长;我读《红楼梦》是硬着头皮读完的,但是我读这部书的时候有好多个夜晚彻夜难眠。我感觉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自觉去读和读完它不容易,于是我就强烈推荐儿子看。去年暑假我要求上大学的儿子看,他没有看,今年寒假我又要求他看,结果还是没看。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一回到家里,我就要求他一定要在这个暑假看完,他才皱起眉头从书架上取下这块“砖头”,痛苦地掂了掂扔在枕边。他开始是应付着看,在我的督促下每天晚上看一点,大概看到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时候,他就激动地对我说:“老爸,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语言、故事都特别精彩!”于是就整天抱着看,出门等公交车的时候都在看,看的过程中还经常和我谈论里边的情节和人物,看完之后他说:“老爸,这是我看过的小说当中最好的小说!”另外有个朋友,我也推荐给他看,可是推荐了一年多他还是没看,最后我就买一本送他,他读完之后也说是最好的小说。我说最好的小说不只是小说,而同时是历史、宗教和哲学的灵性作品,就像《达·达芬奇密码》一样。作家安·兰德创作源泉》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它在我的人生中却是一个新的重大发现。

《源泉》的第一个“最好”,是它以华纳德这个天才人物为载体,空前毫无保留地以客观肯定的笔法,揭示了人生折腾最真实的情状。人性中最重要的元素都是超人力量制造并植入人体,自古以来关于性本善、性本恶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因为超人力量在人体内植入多少善的本性,也会同时植入多少恶的本性。人生折腾的最高法则之一是矛盾与平衡,因此人在社会折腾中一方面张扬善,同时也发泄恶,而《源泉》就为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作了最好的注脚。

在《源泉》一书中,野心家盖尔·华纳德在获得发行不景气的《纽约旗帜》报的创办权之后,打的第一场战役是为慈善事业捐款。《旗帜》用同样版面同时刊出两则故事:一则引用科学图表讲述一个努力奋斗的年轻科学家从事着有益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他却住在顶楼里忍饥挨饿;另一则采用一幅衣冠不整、表情悲切、耷拉着嘴角的女孩照片,这个女孩是一个已经被执行死刑的杀人犯的心上人,她正等待着私生子的出生。《旗帜》呼吁读者帮助这两个不幸的人。结果它为那个伟大的科学家筹到九美元四十五美分,为那个渺小的未婚母亲筹到一千零七十七美元。华纳德召集部属会议,把登载两则故事的报纸和筹集到的钱放到桌上,问道:“咱们这儿还有人不明白吗?”没有人回答,于是他又接着说:“现在,你们全都知道了《旗帜》是一份什么性质的报纸。”

绝顶聪明的伟大天才华纳德做了什么呢?他全部的成功作为,归根结底只做了一件事:在人生社会的知识折腾中,以媒体手段来有偿满足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一般平庸的出版商以在自己的媒体上张扬自我品质为自豪,而华纳德则把报纸以至他赤裸的身心都呈现给一群乌合之众。盖尔·华纳德这样解释他的政策:“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美德,但恶性却是相似的。”他宣称“我正在为世界上最大多数的人服务”。公众渴望违法犯罪、丑闻诽谤、情感伤痛、偷情意淫、放纵自我,华纳德就满足他们的需求。华纳德特别善于掌握人性善恶的矛盾与发泄平衡,他说“如果你让每一个人都坚守贵族操守,你将使他们感到厌恶;如果让他们放纵自我,这会使他们恼羞成怒。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你就会征服他们。”“性第一,眼泪第二,撩起他们的欲火,让他们哭天喊地——你将会征服他们。”于是《旗帜》就刊载杀人、放火、强奸、贿赂、沦落、离婚、救助、红灯区、孤儿院、慈善医院——用恰到好处的道义感和非道义来冲击每一个人!

后来成为华纳德妻子的多米尼克在议论《旗帜》时对华纳德说:“关于布朗克斯的家庭主妇谋杀她丈夫年轻情妇的那则生活新闻实在是有些肮脏,盖尔。但是,我认为,有更肮脏的东西——喜欢阅读这种新闻报道的那些人的好奇心。”这种肮脏的好奇心就是人性恶念的发泄,华纳德的新闻实际上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酒足饭饱之后排泄的便坑——这就是华纳德成功的秘诀。作家安·兰德评论华纳德说:“他给予公众渴望得到的一切,同时还对他们那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却又感到羞耻的品位给予公正的评价”——这就是华纳德成功的秘诀。人性的矛盾与平衡力量需要发泄恶念,但是绝大多数人在文明的群体生活中绝少有自由发泄的机会。例如一群欲火中烧的谦谦君子,在独处时可能会连手淫和想象强奸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就会花钱买来信息,并从花钱买来的信息中获得一种痛快的知识享受——有人代替自己发泄了被压抑的“恶”——这就是华纳德成功的秘诀。华纳德对人性发泄平衡的判断是否正确呢?有一个合理推断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世界上允许任何色情媒体公开合法地存在,那么色情信息服务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紧紧地抓住和控制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这就是媒体大亨华纳德成功的秘诀。

在人性需要发泄的恶念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窥探别人的痛苦和战胜痛苦的英勇举动。人生的核心追求是快乐,而快乐的缘由之一就是自己拥有比他人更少的痛苦,因此每个人都会偷偷欣赏他人的痛苦而暗暗高兴。人性中这种窥探、欣赏的“恶念”也被异常成功的华纳德牢牢抓住了,因此他的报纸总是能够非常及时、全面地把各种人生灾难送到欣赏者眼前。当南美发生地震、信息中断时,华纳德租用飞机把工作人员送到现场,比他的竞争者抢先几天把配有火苗和断裂、压碎尸体画面的新闻送到纽约各个街道;当远离大西洋海岸沉没于风暴中的航船发出求救信号时,华纳德亲自和员工奔赴现场,指挥救援并且带回配有自己照片的独家新闻,照片中的他在怒涛中爬着梯子,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当煤矿由于爆炸而瘫痪时,《旗帜》开设赈济处,刊出贫苦压力下矿工们漂亮的女儿遭遇危险时的悲情故事……

为了满足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华纳德下令“没有新闻的时候,我们要制造新闻。”例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逃出一家州立疯人院,被《旗帜》的一名记者抓住,两个星期后奇迹般地康复,随后释放,同时他还将自己在疯人院所遭受虐待的图片卖给《旗帜》,竟然还引起了一场改革风暴;一家雇佣三十个年轻女孩的糖果店发生大火,两个女孩被烧死了,其中一个幸存者将她们所遭受的剥削作为独家新闻告诉《旗帜》,从而导致一场由妇女精英倡导的反糖果店运动。有人说那位精神病患者在精神未失常之前曾在《旗帜》工作,那个糖果店大火中的幸存者从前是《旗帜》的撰稿人。但是人们在恶念发泄的驱使下,从欣赏他人的悲剧中获得满足、安慰,把他人的痛苦经历作为纯粹的消费材料,而从来不去思考那个悲剧是否真实,以及那个悲剧发生的真正起因。

华纳德有一句格言:“你不能逃避人类丑恶的一面。”这个丑恶的一面包括每一个人都有丑恶的一面,但每个丑恶的人都乐于观赏他人丑恶的一面。华纳德最坦率的地方有两个。一是他不畏惧把自己丑恶的一面展示给欣赏者。华纳德自己就说:“这个国家的每个杂种都知道我的冰箱里装的是什么,浴缸里放的是什么。”作家兰德说“他没有拍过裸体照,但他的读者认为他一直就赤裸着身体。他从未在个人的宣传中获得过快乐,个人宣传只是他奉行的一项政策而已。”这说明他坦露自己的丑恶也是一种丑恶,因为他的坦率包含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华纳德第二个最坦率的地方,是他从不掩饰自己也欣赏别人丑恶的一面,并且还有意暴露别人的丑恶。例如他雇用一位感伤派诗人去报道棒球比赛,雇用一位艺术家去负责财经新闻,雇用一位保守派人士为工人辩护,迫使一位无神论者写文章大肆鼓吹宗教,让一位有着坚定原则性的科学家赞扬迷信比科学更具优势,给一位伟大的交响乐指挥丰厚年薪、条件是不得再指挥交响乐。更有甚者,华纳德还在他的员工中把一个人变成酒鬼,另外两个人吸毒成瘾,还有一个人自杀。华纳德特别欣赏他的独特手段总能把丑恶的人性暴露无遗。而这些被他选作牺牲品的人都有一个被公认的普遍、简单的共性:正直诚实、纯洁无暇。那个不幸的自杀者对十分理解华纳德的爱尔瓦·斯卡瑞特触动很大,于是斯卡瑞特问道:“盖尔,是不是太过分了,这实际上是谋杀啊!”但华纳德却说“根本不是,我仅仅是外部因素,他们自己才是内因。如果闪电击在了一棵腐烂的树上,那树肯定会倒下,但这不是闪电的错误。”斯卡瑞特质问道:“但是你遇到健康的树怎么办呢?”华纳德果断地说:“爱尔瓦,健康的树根本就不存在。

健康的树根本不存在,人性永远有善、恶两面,在一个完整的人身上,上帝和魔鬼永远存在,这是超人力量的规定,因为超人力量规定人生折腾的最高法则是矛盾与平衡。了解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这个绝对真理,你就会明白千万年来以及千万年后人类恶念、恶行总是不会消灭殆尽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了解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你就不会为自己不可抑制而莫名地生出的恶念感到内疚、自责和痛苦;相反你会深刻认识到,人性恶念的发泄平衡也是社会、个体健康生存的重要机制。许多道德教育家会反对这个观点——严格说是前人一个简单、诚实的发现。但是伟大的华纳德已经有过最好的回答:“帮助人们维护他们还没有的自尊,这不是我个人能力所能及的。你们给予了他们在公众面前声称的他们喜欢的一切,而我给予他们真正喜欢的一切。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先生们,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你们还没有相信这一点。”

(二)

《源泉》的第二个“最好”,是通过对洛克这个美国式超级偶像的塑造,最强烈地赞赏和宣扬了一种个人创新和宽容、尊重个人创新的精神。此书有三个关键词:Second Hander,《源泉》中文版译为“二手货”,二手货的特点是缺乏自我和创新能力,在行为上模仿、依附和寄生于他人;Egoist,这是“二手货”的反义词,中文版译为“自我主义者”,自我主义者以追求自我创造与发展为人生最高目标;I Do,我能干,我能行,这是控制世界的“超人”华纳德刻在私人游艇船首的短语,代表了书中倡扬的英雄与强人精神。这三个关键词反映了《源泉》一书贯穿始终的一种富有自尊、自强和创新精神的人格力量。

作家安·兰德在《源泉》二十五周年再版前言中说:“它是对青年志气的认可,同时它歌颂了人类的光荣,显示了人类的可能性有多大。”“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固有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这并不重要。正是这些极少数的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所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他们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们要背叛的是自己的灵魂。”人是天地间的精灵,用易经观点看,在人类精灵中没有一种精神比创新更伟大。正是基于个人创新精神这一点,格林斯潘赞扬作家兰德说:“她使我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曾经发表“世界上最牛演讲”、在职场上自我奋斗创新有为达至极点的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森说:“当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建筑师——那是在读了《源泉》之后。”由于《源泉》这种极其震撼深透的励志教育作用,使作者生前获得了“精神教母”的称号。

作家安·兰德通过专业化的建筑发展创新平台,成功地弘扬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创新精神。现代建筑是现代城市的核心要件。在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传统建筑使用的材料是石头、大理石、木头,直到20世纪这种建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20世纪中期,传统建筑被创新的现代建筑取代了。由玻璃、钢筋、水泥、强化混凝土、电梯技术、空调技术和电力照明等构成的高楼大厦这种现代建筑,在世界上是怎么创新出来的,读过《源泉》便会一目了然。在世界上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创新和飞跃,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成为牺牲品,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洛克这个角色,他是从牺牲品到成功者的一个典型代表。洛克因为坚持自己对建筑的创新理念而被他就读的理工学院开除,之后他长期被建筑界排斥和打击,但他不是一个情绪主义者,而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不动摇,在极度艰难的被“囚”状态中坚持创新,慢慢获取一点一滴的成功。有一次洛克帮一个缺乏高水平设计能力的朋友设计一个安居工程,他不要任何名利,前提是不允许任何人修改他的创新作品。结果这个设计工程接受了他那个朋友无法阻止的来自政府和建筑界的修改意见,最后由两名建筑师把洛克的创新作品改得面目全非。安居工程建好之后,洛克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他用炸药包把这个工程炸了!洛克这个无言的举动说明什么,它要说明:你这个集体的智慧要否定创新,我这个个人就要毁掉平庸。

洛克在法庭上的长篇证词是一篇伟大的哲学著作。洛克说:“心智是个人的属性,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大脑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所谓集体的思想。由一群人所达成的一致只不过是一种妥协,只不过是从许许多多个人的思想中推断出来的一个结果而已,它只是再次推论的结果。首要的行动——推理过程本身——必须由每一个人来独自进行。我们可以将一顿饭分给许多人来吃,我们却无法在一个集体的胃里去消化这顿饭。没有一个人能用自己的肺来代替别人呼吸,没有哪个人能用自己的大脑代替别人去思考。人类身体和精神的所有功能都是他个人的东西,它们无法分享和转移。”“创造者进行发明创造,而寄生虫则剽窃和模仿别人。”“人类一直接受这样的观念——听从别人的意见是一种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是那个唱反调的人。人类接受的教导是——随波逐流是美德,但是创造者正是那个逆水行舟的人。人类被教育说团结在一起是美德,但是创造者恰恰就是那个特立独行的人。”“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们——那些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是特立独行的人。每一种伟大的新思想总是最先遭到反对,每一种伟大的新发明都被指责。第一台发动机被认为是愚蠢的。飞机曾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动力织布机被认为是罪恶的。麻醉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洛克最后说:“是我设计了科特兰德项目,我把它交给了你们,我又毁灭了它。我之所以毁灭了它,是因为它的存在并不是出于我自愿创造的选择……它的形式已经被两个自以为有权进行改进的二手货擅自修改,而他们要改动的却是他们无法创造和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创造的东西。”你去修改一个你无法创造、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创造的东西,你是在干什么啊?你是在毁灭创新!因此洛克要把那个毁灭创新的结果给它毁灭掉!我们来看法庭审判的结果——这个严重的故意爆炸行为,这个肇事者在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可能把他枪毙十次都不为过——可是一百年前的“美国法律”却宣布他“无罪”!这个故事虽然是一篇小说,但它反映的是美国社会宽容个人欣赏个人、宽容创新欣赏创新的制度和文化。这部书在美国的销量仅次于《圣经》,说明美国社会有一种普遍的对个人、对创新的信仰和宽容的精神。

洛克在他的证词里还讲有一句话,他说“没有任何工作是通过大多数人的意见集体完成的,每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无不是在单一的个人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的。”我们来看看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时代创新的杰作是不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智慧。有好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家、理论家们说,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可是过了二三十年,历史又证明他们那个“发展”、“增添”的东西是错误的。你怎么能够把那个你自己的、可能对也可能错的东西,都往马克思的头上泼呢?毛泽东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个人智慧,要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你把中国一万个最聪明的脑袋加起来,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同样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如果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理论,首先拿出来经中央高层集体讨论,那个早就被修改掉了。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中国有多少个臭皮匠啊?有十三亿多,那么诸葛亮应该有四亿多,这样计算的话,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应该超过美国几百倍了。很多臭皮匠合在一起不是诸葛亮、不是创新,而是捣蛋,甚至破坏。在科学研究和管理活动中,是不是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是不是根据多数人意志制定的规则就是好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宪法,但美国宪法的回答是“否”,所以美国宪法采用各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制衡措施来阻止所谓“多数的暴力”。在多数时候,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不正确的,因此根据多数人意志制定的规则通常不是最好的规则。如果你要根据多数人的意志来裁判创新,那么创新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创新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个人,个人创新是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尊重个人、宽容个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气,否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三)

《源泉》的第三个“最好”,是它有一个重要的爱情观点:爱的前提是分别;分别什么呢,即分别你和我。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你,要有一个我,而你是你、我是我,然后有了缘分,才会产生爱。可是超人力量植入人体的本性之一——爱——有一种特质,就是“爱”在本质上是一个“杀手”,它不允许你、我独立地存在,爱有一种强大的本性力量,要活活地把你、我杀掉。爱的这种杀伤本性表现在女人身上要比表现在男人身上强烈得多。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相爱、做爱,她的各种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要诉诸对方;她不允许对方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她要把对方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经济收入等全部管起来。陷入爱情中的女人先把自己杀了,然后她也要把对方杀掉,最后把爱情杀掉。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就是说婚姻必然地、公然地、合法地把双方都杀了,互爱的双方合二为一,各自都要死掉,自然最后爱也死了。

有个男人说:我现在不爱女人,我只是玩弄女人。我问他“万一那个被你玩弄的女人爱上你怎么办呢?”他说单纯那个女人爱我,比我也爱她的结局要幸运得多;她爱我,只是她一个人完蛋,如果我也爱她,那就两个人都完蛋。可见爱有一种顺理成章和势不可挡的倾向,就是走进坟墓。当相爱的双方走进婚姻坟墓的时候,就在人们的祝福中可怜地、无助地希望相亲相爱、白头到老。这种爱的可悲倾向是超人力量规定的呢?或是超人力量赋予人的情感和理智因素生发出来的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希望爱得永久的人完全可以人为地打破常规、超越普通爱的知识,让自己不管进入多少次、多少种形式上爱的“坟墓”,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而《源泉》里边那个伟大的洛克和多米尼克的爱,就实现了这种至高无上的价值。

源泉》中的女主人公多米尼克把自己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却是为了永葆她和另外一个男人真正的爱。那个名叫霍华德·洛克的伟大男人,同样以非凡的行动和对爱情的深邃理解回应了她所爱的这个女人。洛克在多米尼克新婚之后的告别谈话中说:“如果你现在和我结婚,我会变成你的全部。那时我将不会想要你。你也不会想要你自己——所以你将不会长久地爱我了。为了说‘我爱你’,一个人必须首先知道如何说‘我’,现在我本可以从你那儿得到的那种屈从,只会让我变成一个徒有外表的躯壳。如果我要求这个,我会毁了你。这就是我不想制止你的原因。我将让你回到你丈夫那儿。”洛克对爱的理解异常绝妙、非常深刻,他认为要有真正长久的爱,必须首先知道如何说“我”,如果“我”都没有了,那么我对你的“爱”将生发和附着于何处呢?如果完整的“我”变成“你”的全部,那么我还会想要你吗?如果我的全部都是你的一种屈从和所有,那么你还会爱我吗?那么你对我的拥有还有意义吗?因为你这样地拥有我,跟拥有你身体上的某一部分完全一样啊。为什么有人说“握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就是因为夫妻已经合二为一,那种分明的“你”、“我”之间鲜明的爱情已经死亡了。男人为什么喜欢“别的”女人,女人为什么也喜欢“别的”的男人,就因为那是两个人,是完全分别的“你”和“我”。

多米尼克在嫁给彼得·吉丁的六个月时间里,是一个一直与家人和和气气、恭敬孝顺、任劳任怨、百依百顺的妻子。可是吉丁不能忍受这种沉默与和平,“无论我说还是不说,对她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好像我不存在,永远都不存在……这比死亡还糟糕——比从未降生还糟糕……”连吉丁的母亲也说:“我不能忍受了,如果她对我发一次脾气,骂我一顿,向我扔东西,那倒好了。但是我不能忍受她这样了。”有一天吉丁终于忍无可忍,打破了和谐平静的状态质问道:“多米尼克,你从没说过,一次也没说过,你在想什么、不想什么。你从没表达过一种愿望,任何一种愿望。”为什么吉丁先生会如此恐惧多米尼克的屈从与沉默、而渴望她能证明自己的独立存在呢?因为他需要爱,而对方丝毫不表明自己的存在,就等于爱的死亡了。

多米尼克的爱情观是惊世骇俗的,甚至是伤风败俗的,但她是所有真实男人内心的尤物,她与洛克这个橘红色头发的坚定男人之间互不屈从、互不相属,是两个完整独立自由的人,因此爱在他(她)们之间一直存在。多米尼克曾经问过:“洛克,你爱过一个人吗?”“现在还爱着。”洛克平静地说。“但当你穿过一座建筑时,你觉得这样的爱更伟大是吗?”洛克不假思索而坦率地说:“对,伟大得多。”多米尼克尊重洛克另类执着的爱,这其实是一种自信,也是自己自由存在的有力证明。由于具有彼此之间鲜明的分别,在人间没有任何一种爱,比洛克和多米尼克之间的爱——更为持久、真实和感人。

这种分别“你”、“我”的爱情观,是和书中追求个人自由、独立创新的人生理念一脉相承的。这种爱附丽在人生最有价值的追求上,令人景仰,令人向往。

陈嘉珉200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