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重在细节 打造便民政府


江南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展特色便民服务民称赞——
服务重在细节 打造便民政府

本报记者 蒙志献 
目前,南宁市各城区各部门都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服务方式也日新月异。但是,有些政务大厅虽“硬件”服务设施齐全,但“软件”服务仍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然而,记者于8月9日在江南区政务服务中心采访时,看到政府在抓好服务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便民利民服务,让服务在细微之处彰显政府的便民服务理念。这些服务细节犹如拂面而来的春风,让人心情舒畅。

如何体现执政为民——
把服务“装”进政务中心
江南区政务服务中心于今年1月4日投入使用。时至今日,该城区本级所有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部门及项目进驻率均为100%,全部的审批、服务项目184项(其中办理行政许可118项,非行政许可66项)均在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
“大厅里的所有审批项目数量之多在全市是排名第一位的,堪称为‘政务超市’,主推服务。” 该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粟泓华说,老百姓在这里想办什么证照都能办到,就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方便。
8月14日,该服务中心的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此举使江南区成为南宁市12个县区中率先开通电子监察系统的城区,城区27个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和重点岗位将从此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的监控范围。
区长黄建宁说,大厅刚建成时取名叫“江南区行政审批办证大厅”,不久改为“江南区政务服务中心”,原因是政府在设立该中心前出发点就非常明确,那就是要求把政府的服务全部“装”进大厅,城区所有的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项目均无条件地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真正体现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

人性化服务特事特办——
“离婚日”新人喜领结婚证
当天上午11时,记者走出政务服务中心的大门口看到,一名中年妇女和一名老年男子坐在大门口对面的台阶上,旁边的小伙子手拿一副锦旗。当那位妇女看到办证人员出来迎接,她即拿出一大袋水果糖,一边忙着纷发给前来迎接的办证人员,一边笑着说:“这是我们结婚的喜糖!”听到这话,大家争先接糖,以讨个吉利。
原来,这是一对刚结婚不久的新人,特地赶来感谢政务服务中心的办证人员。这里面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黄毅松今年68岁,于2002年丧偶,为此悲伤过度引发中风。这些年来,邻居已离婚的大娘谢美英一直照顾黄毅松。在谢大娘的细心照料下,黄毅松如今已能站立。期间,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今年6月20日早上,黄毅志和谢美英来到江南区政务服务中心要求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可正好这天是星期三,星期三是办理离婚的规定时间,且未来大嫂的婚姻状况还是“已婚”。
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民政局决定特事特办:办证人员与五一派出所沟通好,同意让黄毅松的弟弟去代办相关手续。办证人员则把黄毅松从出租车里背到办证窗口,细心指导他们填写婚姻登记表,并带谢大娘到银行交费等。两位老人领到结婚证后,办证人员又帮忙联系好出租车,把黄毅松背送上车。如此贴心周到的服务,让黄毅松等人感动不已,他们一再邀请办证人员参加他们的婚宴。
对此,该政务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粟泓华说,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像黄毅松老人这件事,如果政储也按规定办事,那就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们在良心上也过不去。

启动“同岗位替代” 预案——
把“第一时间”送给群众
4月26日至29日,许多年轻人都赶在五一期间办婚事,每天至少有120对新人到民政局的窗口排队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让平时一天每多能办理80对新人登记手续的办证人员措手不及。当时,许多新人也因担心当天没法办理手续而心急如焚。
于是,民政局急人所急,立即启动“同岗位替代制” 预案,从本局抽调人员协同办理,加班加点为新人们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使当天来办理结婚手续的新人都能满意而归。

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为将服务中心的服务延伸到城区各乡镇,城区党委和政府还要求各乡镇、街道办结合实际,建立服务窗口,各乡镇、街道的服务窗口除在自己的权限内做好审批、审核工作外,还要做好转呈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工作。
目前,各乡镇以及街道各站、所都建立了服务窗口。以前江南街道办计生、低保、流动人口的服务窗口是分设的,现街道办已把这几个窗口合并成综合服务窗口,为辖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相关服务窗口也推行提前服务,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派人深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如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经常派人到乡镇、本屯上门办理业务,使农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同办证大厅一样的服务。
用黄建宁区长的话说,通过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以一切工作围绕方便群众来办为宗旨,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促进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建和谐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