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企上市亦喜亦忧?


在上市过程中,企业不应该单纯视上市为时髦,也不能单纯追求政府物质上的激励。单纯把上市成功当成经营上的成功更是大个错误。实际上,上市并不是经营成功的标志,而是责任更大了;融资也不是收入,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负债

文/于清教

 

    今年6月,青岛某民营企业在过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最后一关中,由于企业利润达不到底线等原因而被最终否决,这意味着该企业近一年的上市努力已化为泡影,这与国内股票市场持续火暴和政府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高涨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何时才能踏上资本市场的“天梯”,该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去年年底,民营企业高校软控和青岛金王在深圳证交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中国康大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当年,青岛实现了上市数量、上市市场和县域企业上市的三大突破,最关键的是实现了青岛民营企业上市的突破。

    对于青岛民企上市,青岛品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先登教授说了三个“从来没有”:青岛从来没有这么多民营企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上市热情;青岛的传统制造业从来没有如此高的意愿登陆资本市场;青岛市各级领导从来没有如此重视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工作。郭先登分析认为,正是民营企业自身做强做大的强烈愿望和登陆资本市场后快速成长的强大诱惑力,唤醒了青岛市各级管理者的信心和决心,极力推动当地民营企业借道资本市场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但是,青岛民企上市的确并非坦途。

    最新统计显示,青岛民企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只有六和集团一家,然而六和的大部分经营业务并不在青岛。目前,即发集团、泰发集团、欧美投资、青变集团等都有冲击百亿的实力,但这还需要一定时间。而浙江宁波仅鄞州一个区销售收入过亿的企业就有300多家,青岛民企年过亿的去年底仅为200余家。因此,从规模上比较,青岛民企亟待做强做大。

    来自咨询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岛市不少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着没有脱离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现状,这是制约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青岛民企“百强”的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具有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非常少。一些已控股、参股多家公司,涉足多个行业、组建起集团的民营企业,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企业活力明显不足,也制约了其发展。

    “青岛民营经济要壮大,今后必须要迈过规模小、体制创新不足、自主品牌少、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而‘融资瓶颈’则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路上必须要跨越的门槛。”中科招商的资深分析师如是说。

    单纯依靠自身资金积累和银行贷款,企业的发展速度肯定要受到影响。除了青岛市政府积极推出的品牌集群、产业政策和上市扶持政策外,真正阻碍和制约青岛民企上市、做强做大的门槛和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政府企业资本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弄清上市原因比单纯追求上市更重要

    据了解,截止到2007年8月8日,青岛已拥有上市公司16家,股票18只,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达130.61亿元,位居山东省各市首位。

    青岛市发改委在2007年3月底的总结分析会上指出,尽管青岛在资本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从青岛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经济地位看,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方面,青岛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据青岛发改委资本市场发展处负责人介绍,目前,青岛港、即发集团、利群集团、欧美集团、海丰航运、亨达集团、华仁药业、凤凰印染、海隆机械、瀚生生物、黄海制药、捷能汽轮机股份等企业都在进行境内外上市的准备工作,众多拟上市公司已引起国际金融机构及国际资本的关注。今后,青岛上市公司将以市属国有大企业为主转向以民营企业为主,目前,已经列入拟上市资源储备的民营企业约46家。

    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就必须从传统的产品经营转到企业经营,从企业经营转到资本经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将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24年来的持续发展,让亨达深感持续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和借道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有了政府的支持与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企业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亨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正在实施第二次创业。

    郭先登认为,弄清企业为什么上市比单纯追求上市更重要。他分析说,企业上市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国际化能力,通过进入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和舞台,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的优势资源;其次,企业通过上市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而不是简单的包装。尤其是青岛的优质民营企业上市对真正建立起青岛的成熟资本市场,树立青岛的国际化金融与资本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品牌聚焦效应。“企业上市作为资本市场的稀缺性资源,我们一定要明白企业融资证券化、股权多元化、人才社会化、市场国际化的特征,弄清上市原因比单纯追求上市更重要。”北京某投资公司CEO刘先生分析认为。

    “上市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是经营上的厚积薄发,而非百米冲刺。我们要弄明白上市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否则我宁可不上。”青岛市城阳区一家化工企业的董事长说。

 

破解上市瓶颈,企业扮演什么角色

    上个世纪90年代青岛上市公司板块曾经享有很高的声誉,经营业绩与资本品牌形象一度名列前茅。但近几年来,很多青岛民营企业却无缘上市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后备资源整体发展仍不平衡,质地优良的后备企业数量明显偏少,尚缺乏真正意义上在全国范围内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效益优良、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且又有一定规模、股权结构清晰的企业。同时,缺乏大型、超大规模型后备企业,这些都不利于造就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牌企业和超强竞争力企业。

    其次,后备企业规范化运作水平差距明显,存在一定的上市障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等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另外,后备资源整体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整体产业竞争能力较弱,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水平也不够;最后一点是,部分企业历史包袱较重,存在一定的上市法律障碍,而且经营效率偏低。

    显易而见的是,青岛目前形成民企上市热潮的背后,企业如何保持自身的持续健康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政府和资本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由点到面的“贴身”式扶持?郭先登对此不无担忧地说,我们不能乐观地高估形势,而是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目前阻碍青岛企业上市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感和经营质量是否优良,不能单纯为了追求上市目标透支了企业的后期发展资源。企业只有健康经营、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与市场的多赢,否则就是巨大的包袱。

 

民企上市需要政府激励与引导

    看看其它一些城市对企业上市的支持情况,我们发现青岛在此方面存在的一些差距。

    为鼓励深圳本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改制并成功上市,深圳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奖励政策:即深圳本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只要在中小板上市,只要完成改制工作,将可获得深圳市政府30万元的奖励,完成上市辅导工作,可获得80万元的奖励,在深交所中小板完成上市,可获得200万元的奖励,在其他市场上市则可获得100万元的奖励。而当地银行的服务创新,无疑也为深圳中小企业登陆中小板提供了新的助推器。

    截至2007年4月,宁波已拥有境内外IPO上市公司29家,累计筹资166.8亿元。宁波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6年5月境内新股发行重启以来,宁波新增上市企业家数和募集资金量都创下历史新高。内部人士透露,这与当地政府超乎寻常的激励政策密切相关。

    南京目前已有44家公司(包括A股、H股、N股等)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量已超过了200亿元。仅今年的前7个月,就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在南京所有的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上市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为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规范运作、上市融资谋求更大的发展,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基地,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办公室、南京上市办、南京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加大拟上市企业的推进力度。江苏省也在酝酿给新上市企业出台相关税收优惠的政策。而江苏省中小企业局为了鼓励企业到境外上市,将给上市成功的企业30万元的资金补贴。

    按照《青岛市资本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青岛市力争在现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基础上,到“十一五”末实现上市公司达到25家以上,累计直接融资达到300亿元。青岛市发改委从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企业上市融资等事项,开通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的绿色通道,对首发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公司发行债券等实施奖励。自去年以来,青岛市发改委还多次组织区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上市辅导、考察学习和培训。

    但与其它城市的措施与动作相比,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老板告诉记者,青岛市的激励力度与扶持效率仍需要深入探索出一个适合青岛现实的“青岛企业上市模式”,真正有效激发青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实现资本市场上的“惊人一跃”。

    种种迹象表明,在推动企业上市、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壮大当地经济方面,全国各地政府的服务创新和银行、基金等资本的投资创新让很多企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上市动力。但在上市过程中,企业不应该单纯视上市为时髦,也不能单纯追求政府物质上的激励。单纯把上市成功当成经营上的成功更是个大错误。实际上,上市并不是经营成功的标志,而是责任更大了;融资也不是收入,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负债。

    青岛市要借鉴其它城市推动企业上市成功的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政府有关部门更加务实地做好上市企业的培育和引导工作,需要从政策、改制、辅导、宣传等多方面进行更加规范化的超前运作,实施点对点的优先扶持原则。同时,各企业在资本倍增效应的巨大诱惑下也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在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好基金管理公司、券商辅导机构,否则不仅错过了上市机遇,也将大大挫伤企业后期发展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来源:招商周刊杂志200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