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6点,在地铁里看了《经济观察报》上的汪晖访谈,感受两个字:别扭。我没想到一位著名学者的水平就是这样。不是刻薄话,是真实感受。5年来我大约只看过3册《读书》,汪晖的文章也很少看,看的时候也潦草,这一次算是印象深刻了。然后跟一干同事吃饭,四个主角是南香红、李虎军、徐彬和杨瑞春,迎来送往啊,这就是2007年。晚上回家,到网上搜索汪晖的文章,准备看几篇,结果只看了一篇,据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想多看也看不下去。联想起查建英说的《读书》文风枯燥,的确如此。这篇文章给我三个印象:1、汪晖似乎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左,他的一些想法很有合理性;2、逻辑不简明;3、结论错了。
下线之前,做了那套北大未名版的左派右派测试题,结果是:政治立场坐标(左翼<->右翼)1.6,经济立场坐标(左翼<->右翼)1,文化立场坐标(保守<->自由)1.5。我对我的文化立场很满意。我太蔑视推崇儒教那帮人了。关了电脑,睡觉之前,看戈尔.维达的《热爱飞翔》,讲的是他亲身经历的美国的航空事业发轫年代的诸多往事。我又一次发现读一篇言之有物的好文章如沐春风,这一天尽管不太高兴,也算合算了。
在结尾处,戈尔.维达说:“今天科技的发展真是令人谈为观止。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土星的光环渐渐消失,还能推测银河系的边缘还有哪些未知的星球,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人性的因素,我们更不可能拥有生活在相信飞行将创造大同世界那一奇特年代里的人们的崇高希望了。我们未能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我猜,这段话如果给汪晖看到,也会被看作是全球化、现代化的弊端的证据。可是问题的实质是,他与戈尔.维达的政治观念会完全相反。当然他也可以说维达是该死的贵族。我觉得我们的知识界在左与右的伪问题上有点儿纠缠不清,很多人都是以外国大师的话当武器,做智力辩论,不大使用自己的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成熟的脑子。反正早在我抽了10万根香烟、读过了赛义德之前,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彻底明白了,自由是普世价值,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应该以此为目的。20多年来我的智力到此为止,不再提高,因为我发现不需要提高了,也提高不了了。中国的省份中我去过27个,工人、农民接触的多了,他们的想法跟我没什么大的不同。跟很多人的看法相左,我认为中国的中下阶层是民主进步的支持者。
哈贝马斯,赛义德,哈维尔,韦伯,特伦娜,左的、右的,愚钝如我者也都看过。我认为没什么意思。我看他们无非是赶时髦,听说你们都看了,看完了就一副小宇宙增强的样子,我就怕自己落下了。在这些大师那里我什么都没得到。右派的思想我赞成,但我觉得他们不说我也知道。左派的我也赞成,但我觉得跟中国的事儿不挨着,甚至跟美国英国的事儿也不是特别挨着。我不理解哲学和政治学凭什么会成为流行读物,我们这知识分子阶层物理不会化学不会绘画不懂电影不看,专研究这个,够逗的。顺便说一句薛涌,他正责备《南方都市报》呢,在我看来毫无道理。我不爱看他的文章,如果《南方都市报》不再发表他的专栏,除了他自己之外我不觉得任何人有损失。总之读政治学没有看《天工开物》有意思,也没有看《羊肉炉不是故意的》有意思。
911之后,读过法拉奇的一篇文章,虽然我认为那文章既是普世价值的,也是民粹的,我还是很佩服那篇文章。你不能说法拉奇是一个老右,正像在很多年前不能说她是个老左一样。她是在需要有人左的时候左,在需要有人右的时候右,做社会的火情了望员,这才叫精英本色。而且,她的文章写得谁都看得懂,有理性,也有感染力,我特支持这个。左右又不是相对论,只是常识层面的事,如果有人写这类文章,还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他不是一文不值吗?
今天上网,到豆瓣的南方周末小组上看到一篇转贴,据说是旧的,题目叫“《南方周末》:权贵势力、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忠实走狗”。你知道我想什么?我想生活真奇妙。
这让我想起了约翰.契佛的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说的是一对夫妻买了台新收音机,结果这台收音机收到了很多人的真实生活的声音,夫妻俩既为此着迷,又因为在各种真实声音发现了生活的悲剧本质而痛苦不堪。我觉得今日中国就像是那个巨型收音机,在各种报刊上,在BBS上,在BLOG上,我得以看到知书达礼分子们如何左派、右派,如何展示自己的私生活,如何援引名人名言,如何辩论、炫耀,如何谈论艺术,如何尽量言之无物以便令人畏惧,如何一本正经高深莫测,或者如何自得于自己的中产阶级的地位与趣味,如约翰·巴思的小说标题,“迷失在开心馆中”。
可是最终,我看到的却只有一样东西:四处洋溢着的悲剧。我的感慨,与《巨型收音机》中那个主妇一样:啊,生活是多么悲惨啊。
下线之前,做了那套北大未名版的左派右派测试题,结果是:政治立场坐标(左翼<->右翼)1.6,经济立场坐标(左翼<->右翼)1,文化立场坐标(保守<->自由)1.5。我对我的文化立场很满意。我太蔑视推崇儒教那帮人了。关了电脑,睡觉之前,看戈尔.维达的《热爱飞翔》,讲的是他亲身经历的美国的航空事业发轫年代的诸多往事。我又一次发现读一篇言之有物的好文章如沐春风,这一天尽管不太高兴,也算合算了。
在结尾处,戈尔.维达说:“今天科技的发展真是令人谈为观止。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土星的光环渐渐消失,还能推测银河系的边缘还有哪些未知的星球,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人性的因素,我们更不可能拥有生活在相信飞行将创造大同世界那一奇特年代里的人们的崇高希望了。我们未能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我猜,这段话如果给汪晖看到,也会被看作是全球化、现代化的弊端的证据。可是问题的实质是,他与戈尔.维达的政治观念会完全相反。当然他也可以说维达是该死的贵族。我觉得我们的知识界在左与右的伪问题上有点儿纠缠不清,很多人都是以外国大师的话当武器,做智力辩论,不大使用自己的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成熟的脑子。反正早在我抽了10万根香烟、读过了赛义德之前,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彻底明白了,自由是普世价值,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应该以此为目的。20多年来我的智力到此为止,不再提高,因为我发现不需要提高了,也提高不了了。中国的省份中我去过27个,工人、农民接触的多了,他们的想法跟我没什么大的不同。跟很多人的看法相左,我认为中国的中下阶层是民主进步的支持者。
哈贝马斯,赛义德,哈维尔,韦伯,特伦娜,左的、右的,愚钝如我者也都看过。我认为没什么意思。我看他们无非是赶时髦,听说你们都看了,看完了就一副小宇宙增强的样子,我就怕自己落下了。在这些大师那里我什么都没得到。右派的思想我赞成,但我觉得他们不说我也知道。左派的我也赞成,但我觉得跟中国的事儿不挨着,甚至跟美国英国的事儿也不是特别挨着。我不理解哲学和政治学凭什么会成为流行读物,我们这知识分子阶层物理不会化学不会绘画不懂电影不看,专研究这个,够逗的。顺便说一句薛涌,他正责备《南方都市报》呢,在我看来毫无道理。我不爱看他的文章,如果《南方都市报》不再发表他的专栏,除了他自己之外我不觉得任何人有损失。总之读政治学没有看《天工开物》有意思,也没有看《羊肉炉不是故意的》有意思。
911之后,读过法拉奇的一篇文章,虽然我认为那文章既是普世价值的,也是民粹的,我还是很佩服那篇文章。你不能说法拉奇是一个老右,正像在很多年前不能说她是个老左一样。她是在需要有人左的时候左,在需要有人右的时候右,做社会的火情了望员,这才叫精英本色。而且,她的文章写得谁都看得懂,有理性,也有感染力,我特支持这个。左右又不是相对论,只是常识层面的事,如果有人写这类文章,还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他不是一文不值吗?
今天上网,到豆瓣的南方周末小组上看到一篇转贴,据说是旧的,题目叫“《南方周末》:权贵势力、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忠实走狗”。你知道我想什么?我想生活真奇妙。
这让我想起了约翰.契佛的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说的是一对夫妻买了台新收音机,结果这台收音机收到了很多人的真实生活的声音,夫妻俩既为此着迷,又因为在各种真实声音发现了生活的悲剧本质而痛苦不堪。我觉得今日中国就像是那个巨型收音机,在各种报刊上,在BBS上,在BLOG上,我得以看到知书达礼分子们如何左派、右派,如何展示自己的私生活,如何援引名人名言,如何辩论、炫耀,如何谈论艺术,如何尽量言之无物以便令人畏惧,如何一本正经高深莫测,或者如何自得于自己的中产阶级的地位与趣味,如约翰·巴思的小说标题,“迷失在开心馆中”。
可是最终,我看到的却只有一样东西:四处洋溢着的悲剧。我的感慨,与《巨型收音机》中那个主妇一样:啊,生活是多么悲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