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名人出书


   按:这也是一篇旧稿了,大致应是写于上个世纪末或是世纪之交的那一年。是学校内一小报要求我写一篇杂文。我那时候就是爱写杂文的,有时只顾“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未能过细考虑每句话的可能之意和弦外之音,言语间难免有刻薄和不当之处,或许会导致部分读者的“过度”理解和阐释,这点是需要向同道说明的。  

     大家也看得出,现在我写出的文字,与过去的这些文字已大有不同,也难说这样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除了略为拘谨的学术论文外,即使是一般的千字文,也多是平实之语,没有惊人之言。其实想来,或许这样的平实,虽不如旧文读起之酣畅,但更加清新明快。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猜想罢了,各花入各眼,倒是不能要求每人胃口一致的。 

                        我看名人出书 

什么人都可以出书,就像疯子什么话都敢说一样。名人当然更可以出书了。凭那名头凭那脸蛋凭那身材凭那经历,哪样不可以大书特书,还可以配点写真图片,赏心又悦目,追星族窥阴癖们砸锅卖铁地也要抱两本回去,侍寝在床头枕边。

 

这两年来名人出书风起云涌,而且销售还不错。据某名人说为不少下岗职工解决了工作问题,给国家上了不少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了砖加了瓦,真是善莫大焉。

 

若我是名人,我也会选择出书的,我也有虚荣心呢,我还有暴露癖呢,我有许多成为名人的经验,总不能让这些经验随我的老去而岁月无痕吧。书出来后,肯定还是有些多事的人来批评的,我知道他们是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况且他们本来就靠批评别人来吃饭,谁还跟他们计较啊。他们越批评书便越好卖,余秋雨的书那么火,还不是骂出来的吗?我写不出余教授那么高深的道德文章,但平铺直叙我的曲折动人的经历也还好吧,只要错别字不是太多没有阅读障碍就行了。

 

我这么想终究是乱想,我哪里会成为名人呢。名人也难当,先是历尽艰辛,再是大红大紫,有了看点,然后出书,再“江河日下”,拉也拉不住,都是短命的主儿。你看中央台的赵大叔,那张饱经沧桑的脸,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人都熟悉了二十多年了,多好的形象啊,多好的名声啊,终于憋不住偏要出什么书,闹得脾气也大了,形象也败坏了,多可惜啊。你越说他写得臭,他便越写,明知道批评家是一群灭不绝的苍蝇,偏还要再出一本书去堵他们的口,还说人家破坏安定团结,惟恐天下不乱。啊哟。说得那么上纲上线,真不知道赵大叔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说起话来倒像是个红卫兵。你看倪萍多好懂事啊,一本《日子》反响平平,便金盆洗手,若再弄几本《岁月》、《时光》、《年华》,那肯定被批得体无完肤。赵大叔可闲不住,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看不到他的脸了,谁还看他的书啊,所以他就抓紧写啊,对他不辍笔耕,我倒很佩服的,好多作家都没有他勤奋。瞧那《岁月情缘》中,许多段落是“一逗到底”,该点句号了,他可不管,还是那么逗下去,逗得我读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很多汉语句法都被他活学活用了,说真的赵大叔的文笔还实在是不错。

 

名人出书当然没错的,不过先还是要补充点文学修养,你名气越大,读者对你越苛刻。所以赵大叔呀,人家批评你,是因为尊重你呀。你老还需操练,你看英国的二战首相丘吉尔不也出了一本书吗,还得了诺贝尔奖呢。那奖可不好得,中国作家还没得过呢。哪天若你抱个奖回来,那时就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和解决多少下岗工人的问题了。你也不用闹脾气,那些灭不绝的苍蝇自己就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