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注定了是陶瓷行业的多事之秋。
先是佛山陶瓷行业的十几位“大佬”集体签名提价,紧接着,是相对的出口退税税率降低,这些还仅仅是关注度比较高的行业风暴,像一些瓷砖辐射量超标、部分陶瓷企业违规操作被环保部门重罚等等,影响范围不是很大,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陶瓷行业风波不断。8月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又宣布,今年,对于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不予评价,而且,原有的中国名牌也要取消。对陶瓷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在最近一期的《嘹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29期)中,一篇署名童方的报道《建筑陶瓷“中国名牌”评选造假悬疑》,把一批陶瓷企业推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申报材料里千差万别的赋税率中,有没有偷税漏税的线索”,“不少品牌销售增长,而纳税额却急剧下降”等等,直指一些陶瓷企业的软肋,一些了解陶瓷行业中国名牌评选内幕的业内人士称,某些企业为了凑够指标,把所有品牌的销售额全都集中到一个品牌上,这已经不是秘密,还有其他一些评选过程中的“潜规则”,大家彼此都已经心知肚明。
污染、高能耗、辐射量超标、盲目炒作概念,陶瓷行业本身已经背负了很多“恶名”,在一些人看来,这次取消“中国名牌”评选,陶瓷企业涉嫌作假,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如果陶瓷行业继续停留在对一些荣誉的恶性竞争上而不思进取,像“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都有可能被收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评选中国名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陶瓷行业的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
经常可以听到不少业内人士说,大家对陶瓷行业的关注度比较低,或者“与其它同类日常用品相比,陶瓷产品是关注度比较低的产品”,从1月份到现在,所有的事实证明,伴随着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陶瓷行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接受公众监督,政府部门、媒体、普通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对于陶瓷行业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这个行业的风吹草动总是会不经意的被放大,走进大众视线。
不要低估消费者的智商
继去年中国名牌陶瓷行业评选延迟之后,这次彻底被剔除出界,追根溯源,有很多人认为,陶瓷行业失去中国名牌,纯粹是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个中原因,跟一些陶瓷企业弄虚作假,互相攀比,又互相拆台有很大关系;也有人认为,作为指导行业发展的专业协会,相关的陶瓷行业协会对于陶瓷行业落选中国名牌也要负很大责任,一开始就没有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作为行业内的企业,一些具备实力的大企业感到愤怒,也有一些相对弱势的企业看到了公平竞争的希望,一些陶瓷行业的代表甚至建议,与其由对陶瓷行业相对不熟悉的专家来评选中国名牌,倒不如由专业协会的专家来评选,但是前提是要公平公正。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专家又有几个使用过自己推荐的陶瓷产品呢?大家为了到底有谁推选,该不该推选,落选了后果如何等等问题争论,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是伪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是不是名牌,应该由消费者自己来评价,而不是专家。建筑陶瓷具体到瓷砖的消费,一般都是一次购买,终身使用,消费者在购买瓷砖的时候是相当理性的,因为其消费的稀少性,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更愿意相信亲友的口口相传,而不是企业的花哨概念。隐藏在民间的智慧有时候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同一个小区,同一个单位,人们会相互了解,彼此对方用哪个牌子的瓷砖,效果如何。尤其是在瓷砖消费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的今天,70年代生人很多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80一代也开始购买属于自己的居室,这两代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在很多大件物品以及耐用品的消费上相对理性,不会因为你贴了“中国名牌”就多看你几眼,甚至决定购买。造成今天瓷砖消费日趋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陶瓷行业本身。因为最初进入的时候赚钱很容易,生产方式也相对粗放,有人说80年代做瓷砖简直就是做钞票,可是随着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产量日益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也在扩大,市场越来越成熟,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自身,认识市场环境。只要做出来就可以卖出去的卖方市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要把普通消费者当回事,不能低估他们的智商。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从另一个侧面看,此次陶瓷行业被取消中国名牌评选,未必是一件坏事。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参选企业都存在不规范行为,但是,参选过程中的一些暗箱操作,已经成为陶瓷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已经伤害了陶瓷行业的公平竞争。与其追究是谁的责任,谁该付这个责任,不如团结一致,共同提高,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好。只有整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行业总体水平受到社会肯定的时候,才会有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取消评选的第一个好处是,使一些原来为了评选中国名牌劳心费力的企业可以把腾出来的时间花到真正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上,这对陶瓷行业来说,远比多出几个含金量不高的中国名牌更有意义。其次,取消中国名牌评选,有利于取消某些名牌企业在一些特定场合的垄断性地位,为陶瓷行业发展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而言,有没有“中国名牌”并不重要,真正的实力不是说用一两个推选出来的荣誉就可以盖棺定论的。是不是名牌,也不是少数几个专家、一两个机构说了就可以算数的,可口可乐没有要求谁给它颁发一个“世界名牌”的称号,但是它的品牌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真正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很多决定因素,最重要的是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如果得不到最大多数的消费者的认同,即使花再多的钱,浪费再多的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牌。
中国名牌 陶瓷行业的香饽饽还是遮羞布
西施因为心口疼,常把手放在心口,可是东施这样做以后反而更丑,有时候企业看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看到别人选上了也不甘示弱,以为多带一朵花自己就变成了明星,殊不知这样做反倒有可能变成杨二车娜姆,久而久之,大家已经不再关心这个人,而是好奇这个人头上又要戴什么花。太多的评选和奖项,有时候会让消费者看花了眼,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最后真正帮助他做出购买决定的,还是产品质量,而不是看企业有哪些头衔。人们在做出购买决定的时候往往是非常现实的,看着杨二车娜姆头上的花,笑两声就可以了,至于听歌,还是要找真正的歌星,这点所有的观众都心知肚明。但是对于很多陶瓷企业而言,“中国名牌”这四个字还是让他们怦然心动,于是不惜花费巨额成本换来这样一顶桂冠,以为戴上这顶帽子就可以变成公主,但是午夜的钟声响起,灰姑娘终究还是灰姑娘。中国名牌不应成为某些企业的遮羞布,也不应该过于夸大它的作用,把它当作金饽饽。真正的名牌是质量过硬而又经得起时光打磨和考验的。与其争抢那个看似金饽饽的华而不实的帽子,反倒有找块遮羞布的嫌疑,与其这样,还不如苦练内功,把自己变成政府、业界和百姓心目中真正的香饽饽,这才是正道。
人间正道是沧桑,此次落选中国名牌,只是陶瓷行业一些顽疾中的冰山一角,距离成为真正的名牌行业,陶瓷行业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远比一直藏着掖着要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所以,落选中国名牌,也不失为陶瓷行业的一件幸事。
【新闻链接】中国名牌
中国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名牌产品的顾客满意程度高;
名牌产品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根据2005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评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主要原则等作出的具体规定,国家级名牌产品应具备5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品质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达到国家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产品已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奖励;
二是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具备高知名、高技术占有率,企业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经济规模,年销售额、经济效益居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连续保持5年以上;
三是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有很强的开发能力;
四是市场评价好,售后服务体系健全,消费者满意;
五是近3年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及省一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质量合格,出口产品无退货、索赔等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