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窝子:陕西“降水较多 避暑最好”之地


  今年夏季,陕西地区的多天强降水量比起往年增加了很多,从7月3日开始,陕西省出现强降雨过程。7月4-5日,陕西遭遇了历史罕见大面积降水天气,截止到7月5日早上8点,有6个地市的16个站出现了50毫米以上暴雨到大暴雨,其中5个站出现大暴雨,降水量最大的是汉中洋县达187.3毫米,部分地方出现灾情。从7月4日早开始,西安、安康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据7月4 日8时雨水情统计信息,陕西全省有29个县(区)降水,其中点最大降雨量为:恒口站(汉滨)42毫米,茨沟站(汉滨)38毫米,长枪铺站(汉滨)36毫米。据了解,过程持续期间,省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消息”和“暴雨持续消息”,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2期,发布临近0-2小时警报7次,给各级政府主管人员发送预警短信15条。这种罕见的气象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其实在西安市长安区的鸡窝子,是陕西乃至东亚地区降水量比较多的地方。

 
        

                鸡窝子人家


 西安带“鸡”字的地方不多,第一个提到也应该大写特写的便是笔者老家长安区的鸡窝子。10多年前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写的《鸡窝洼人家》,后被拍成了电影《野山》,贾平凹笔下的鸡窝洼在陕南镇安县米粮。而鸡窝子却是个秦岭北麓的一个小山村,距西安有60多公里,以前属于长安区喂子坪乡,撤乡并镇后,合并到了滦镇,成为滦镇秦岭山中最远的村子。传说在鸡窝子小学南边一二百米处,路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大石头,石头下面有两三个石窟窿,椐村里的老人说以前石头周围住了几户人家,不论是野鸡还是家养的鸡都在这个石窟窿里下蛋,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鸡窝子”了。鸡窝子处在秦岭水源涵养层的最好地段,更是“长安八水”之一沣河的发源地段,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属于地理学界和环境学界进行科研的首选之地。
           

                 鸡窝子风光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所在地的鸡窝子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秦岭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 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鸡窝子正好处在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带,气侯变化差异较大,年降水量多,年降水至少为400mm~800mm之间,实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特殊的地方。鸡窝子的气候昼夜温差比较大,平均相差10多度,夏季最高气温不过26---28度,夏夜晚间休息必须盖厚被子,是最好的避暑胜地。冬季比较寒冷,每年冬季一般在11月初就下首场大雪,而另一奇特气象是,有些年份到春夏时节了竟然还下大雪,比较罕见的是1999年4月底鸡窝子下了一场大雪,2004年5月3日,西安城区内春暖花开暖意浓浓,秦岭山上的鸡窝子却是雪花飘飘、白雪皑皑,210国道也被冰雪覆盖,一度造成车辆无法前行。据鸡窝子的老年人回忆,1976年7月,已进入盛夏的秦岭山上的鸡窝子突降大雪。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气温骤降造成四位山外到此割竹子的农民被冻死。


            

           2008年11月,鸡窝子雪景  

   2006年9月20~29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全省出现一次长历时连续降雨过程,陕北小到中雨,关中、陕南中到大雨,局地大到暴雨。降雨中心在镇巴、西乡、长安一带,高强度降雨发生在26~28日,其中26日西乡钟家沟站降雨88.6mm。本次降雨点最大降雨量为镇巴县平安场站169 mm, 西乡沙河坎站166mm,长安鸡窝子站165mm。 由此数据表明,  西安市长安区鸡窝子是西安地区降水量比较多的地方。

        

           鸡窝子秋色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西安市长安区的鸡窝子设立了 “边远点 ,湿沉降、地表水、土壤和植被” 监测点,该监测点是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在中国的重庆、西安、厦门、珠海等四城市设立的主要监测点之一。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是一个区域性的合作计划,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12个国家参加,目的在于交换各国酸沉降监测数据和技术,提高公众认识,为各国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0月我国开始参加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的试运行工作, 2001年1月,东亚酸沉降监测网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如今的鸡窝子,全村有60户人家200来人,农户居住比较分散沿210国道一字排开,南北长达3公里。上世纪鸡窝子村民沿着沣河还有些耕地,每年种一料土豆,拿到山外去换粮食,2002年秦岭深山“6·8”特大洪灾之后,洪水冲毁了田地,就再也种不成庄稼了。虽然没有了田地,但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山外打工,年长的村民则抓住旅游的大好时机,家家办起了农家乐,每逢夏季生意还不错。

 现在的“鸡窝子“已划入秦岭牛背梁野生动物保护区,路边不时能看到黑色的、灰色的野鸡。每年夏季,鸡窝子是西安市民首选的最佳旅游避暑胜地。

   
 相关链接

  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简介

  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是一个区域性的合作计划,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12个国家参加,目的在于交换各国酸沉降监测数据和技术,提高公众认识,为各国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0月我国开始参加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的试运行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东亚酸沉降监测网中国分中心工作,重庆、西安、厦门、珠海等四城市承担具体监测工作。2001年1月,东亚酸沉降监测网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当前,中国分中心主要负责编制中国监测技术报告、工作计划与培训计划、对国内网络城市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编写数据报告等工作;四个监测网络城市主要负责具体监测工作,并负责将数据汇总上报分中心。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参加了东亚酸沉降监测网开展的5次湿沉降质量控制考核,3次地表水质量控制考核,4次土壤质量控制考核工作。

  通过加入东亚酸沉降监测网,建立酸沉降监测点位并开展酸沉降监测,我国在酸沉降监测和分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监测领域由原来的湿沉降监测拓展到干沉降、地表水、土壤和植被等各个领域,在4个网络城市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酸雨监测网络。通过人员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形式,4城市的酸雨监测技术力量得以加强,为我国酸沉降监测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