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管理工作
《西游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历史上据说也确有其事。
我是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看的《西游记》,当时书中还有很多繁体字看不太懂,但故事情节看懂了。后来又看过外国人讲述《西游记》的故事:说是一个中国和尚去西方旅游,后来实际上是一种探险,他骑着一匹白马,带着一个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猴子和一头宠物猪。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危险,最后花了13年时间终于到了印度,找到了一些佛经象宝贝一样带回家了。结论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爱冒险,二是想不到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喜欢宠物猪了。
当然外国人的理解是可笑的,每个人对《西游记》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外国人的幽默我们一笑了之,不必理会。《西游记》能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自有其不凡之处,今天我们看《西游记》,可以从中汲取诸多精华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所借鉴。
先说用人方面,人才是企业之本,“企”字本身是以“人”为“止”。《西游记》在用人不当方面给了我们诸多提示,最明显的例子是大家最喜欢的孙猴子,话说孙猴子从海外学成归来,不思上进,自立帮派,天庭有意招安,却犯了第一个错误,就是仅仅因为御马监缺少一个管事而随便就封了个“弼马温”给孙猴子,在人事上是何等随意,更谈不上人尽其用了。难怪孙猴子知道真相后大为不满,孙猴子在这活计上干的不赖,但只能说一个好员工活在了不好的制度下。第二个错误是居然让孙猴子去管理蟠桃园,估计玉帝是修炼太久变傻了,或者是故意锻炼猴子的职业操守,我三岁的儿子都知道猴子爱吃桃子。果不然,在得知王母娘娘没请孙猴子赴蟠桃宴后,猴子一气之下大闹蟠桃盛会然后下界占山为王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沙僧。沙僧是个正面用人的典型,在猪八戒用论资排辈的老理论欺骗下毫无怨言的接过了挑行李的苦差,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而且时常苦劝猪八戒不要回高老庄。在一个团对中必须有这样的忠诚员工,能力一般但扎实肯干,他们组成了团队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有孙猴子这样勇往直前的开拓型员工发挥的舞台。
再说管理方面,玉帝和唐僧都是反面典型,前面已经说过玉帝用人方面的失误,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算,他该用多少年才能修成如此正果。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他管理方面犯下的错误,玉帝在管理制度上赏罚不清,标准不同,这里暂不细说。说说唐僧,多数人不喜欢唐僧,因为他愚钝无能,不分清红皂白,胆小怕事,根本不配作团队的管理者。唐僧确实不是个合适的管理者,《西游记》中唯一的管理者是如来,他是《西游记》的总设计师、总导演,他设计的旅游路线,他选的人,取经也好,九九八十一难也好,都是如来一手安排好的情节。他在天庭危急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收服孙猴子,又设计各种磨难来锻炼唐僧作未来的接班人,同时培养了坚实的团队力量,可谓有勇有谋,对大势把握得比较准。在对未来接班人的培养上如来可算是用尽了心思,首先将孙猴子、猪八戒和沙僧打入凡间再由唐僧一一救出,从而确定了唐僧的核心地位。又设计了种种劫难,来锻炼他的胆识、磨练他的毅志。如来对唐僧师徒四人的考评、授职和使用,有根有据,合情合理,量才适用,较之玉帝强了不知多少倍。难怪连泼皮的孙猴子都对如来俯首帖耳,只是不知如来是修炼了多少亿年才得的正果。
《西游记》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古典名著,或许是它提供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幻想,又或是它超前的预示了诸多管理方面的真知。还有许多隐藏的含义在内,希望大家去发现。
丁怀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