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乱读书


                    作者:何帆

  近来比较清闲。读的都是杂书。出差开会,住在一个郊区的宾馆。院子里面到处是盛开的花朵。清晨走在花园中,空气清新,鲜花烂漫,远山如黛。在这里静静的读书,静静的消磨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才是人生的快乐。

  StevenLevitt《魔鬼经济学》,广东省出版集团和广东经济出版社。书店里面非常畅销。确实很有趣。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家,克拉克奖得主。他不研究通货膨胀,也不关心金融市场,单单去找一些很怪异的题目,比如黑帮、3K党、教师作弊。他的有些观点很有哥伦布把鸡蛋竖起来的味道,不看答案之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看完答案之后让人恍然大悟,还会有些嫉妒:这么简单的答案,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别的工程师都在检查机器故障的时候,Levitt却跑去看电源插销是否插上了,而且,常常是他对了!Levitt指出,允许自由堕胎是导致犯罪率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在不许堕胎的情况下,那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做父母的青年会被迫生下孩子,他们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心情照料孩子,这些孩子生活在贫穷而混乱的社区,缺少关心和爱护,长大之后成为犯罪分子的概率比正常儿童高得多。Levitt争辩说,黑帮的收入并不高,至少是那些底层黑帮分子的收入很低。他的怀疑来自一个大家几乎都忽视的事实:如果黑帮分子的收入水平很高,为什么他们还住在落后的社区,甚至很多人仍然和妈妈住在一起?Levitt还讲到,对小孩子来说,家里的游泳池比枪支更危险。他证明自己的观点只需要一个数据:在美国,每1.1万个家庭游泳池就能溺死一个孩子,但每100万支枪才会杀死一个孩子。这样的阅读是非常痛快的。不过,有的观点也很牵强,比如他专门讲了孩子的姓名和事业发展的关系,这不过是经济学家的游戏而已。Levitt是典型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招数简单,但点穴很准。芝加哥学派的最致命缺陷是招数太烂熟于心,难以跳出框框,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Levitt只能算是一个有小聪明的经济学家。

  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科文献出版社。作者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书中从城市规划(如巴西利亚)、列宁革命党理论、苏联集体农庄、坦桑尼亚乌贾玛、农业工程等方面试图批判极端现代主义和社会工程师对社会和自然的破坏。由于政府受到极端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之过分独裁的政治体制使得公众无法提出反对意见,使得政府自上而下、傲慢无知的指导和规划变成了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破坏。书中无数细节知识非常有趣。比如林业的发展、交通的集权化、度量衡的统一等。作者在讲苏联集体农庄的时候谈到,苏联集体农庄实际上受到美国工业化的影响,因为将工业方法应用到农业在20世纪10-30年代非常流行。苏联雇佣了数以千计的美国工程师设计苏联的农庄集体化,还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拖拉机。作者作为一个农业专家,在论述农业发展时指出,本来仅仅是和西欧的自然状况相适应、而且本身就有争议的一些做法,如单一栽培、深耕、使用化肥和农药等,被自负的科学家试图推广到包括非洲等地,结果发现所谓落后的当地耕种方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但是,从总体上讲,我觉得作者解释的逻辑是混乱的。题目就不对。题目是国家的视角,其实不如说是知识分子或政治领袖的视角。国家政府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各个部门的本能是对上级的命令和下级的行为做出反应。从古至今,官僚部门都不会有改造世界的雄心抱负。作者所批评的,不如说是20世纪特定的一股“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社会工程师”思潮。对于这种思潮的恶果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对于这种思潮如何会兴起,如何又衰落,作者并没有把握清楚。总之,我的评价是细节上引人入胜、逻辑上令人失望。

  乔姆斯基,《宣传和公共意识》,上海译文出版社。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教授,但是他对政治问题勇于发表见解。除了观点犀利之外,乔姆斯基最大的特点是一望无际的博学。他之所以能够在和顶尖的国际政治学家辩论的时候占尽上风,就是因为他对政治的历史、事实和内幕的熟悉程度令人窒息。乔姆斯基被誉为“最伟大的持不同政见者”。乔姆斯基对政治的激情来自于他的语言学,他不认为语言是后天通过训练习来的,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有相似的深层结构,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掌握安排语言结构的能力。出于专业的敏感,他对美国社会中特权阶层依靠语言符号控制人民思想的倾向格外敏感。用乔姆斯基的话说,他的使命是“帮助别人说服他们自己”。乔姆斯基在南非开普顿大学说过的一句话发人深思:“没有机会的自由是魔鬼的礼物”。

  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中央文献出版社。不带成见的看郭沫若,此人确实是才子。他写《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只用五到十天的时间。《百花齐放》是为了配合“双百方针”的,不算好诗,但能够在10天之内写出这一百首政治正确、紧扣“主题”的应景之作,也真是难为才子了。他写的很多考据文章也很有功底,不过这些作品大多有背景。主席偏爱李白,讨厌杜甫,郭沫若就会写出一本《李白与杜甫》,对杜甫极尽讽刺和挖苦。作者在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把自己的孩子叫做“娇儿”,把劳动人民的孩子称为“盗贼”,可见作者的阶级感情!郭沫若还有篇文章考证《兰亭序》的真伪,说这不是王羲之写的,值得玩味的是,他在文章里面要特意提到康生、陈伯达等为他提供的资料和帮助。很多聪明人并不把学问当做最重要的事情,像郭沫若这样的革命家,有自己的偏好,把学问视为第二位的追求,多少有点游戏的态度,也无可厚非。但是他的悲剧在于过于风派。聪明人往往失足于自作聪明。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

  拉伯雷,《巨人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小的时候读过,觉得不能卒读,言语极其粗鄙,情节荒诞不经。中年再读,始觉其妙。拉伯雷文笔恣肆、天马行空。他的嘲讽是心灵健康的体现。文艺是最容易腐烂,沉湎于精美、脆弱、矫情和伤感之中的,拉伯雷的《巨人传》是对这种病态的打击。在所有我们有欲望去体会的人类知识中,我觉得如果必须放弃,就应该少读一些文学作品。

  SteveBiddulph,RaisingBoys,Thorsons.JuliftNeill-Hall,HowtoHelpYourChildSucceedatSchool,HelpYourself.孩子过完暑假就要上小学了。我替他做些功课。问过很多小学生的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不快乐。这让我非常非常的不快乐。有天晚上,在网上看小升初的家长发的帖子,看奥数的试题,看所谓的小学生优秀作文,看得郁郁寡欢,夜不能寐。Biddulph书中很多观点让我很受启发。比如讲到男孩成长的阶段:从出生到6岁是男孩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的行为差别并不是很大。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和爱。母亲最能够给孩子安全感和爱。从6岁到14岁。男孩对自己的性别开始敏感。他开始愿意学习成为一个男人。他们突然变得吵闹,爱打斗,喜欢超人和宝剑。他会和父亲更亲近,模仿父亲的行为。他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护。很多孩子偷东西,尿床,在学校闯祸,学习不专心,甚至生病,其实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父亲的关注。在这个时期需要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道德准则。从14岁到成年是孩子的反叛期。可怕的时期。你不知道他的老师是谁,不知道他的同学是谁,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放学之后或自己在房间里干什么。他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他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在心理上远远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精力充沛却无处发泄。渴望挑战,渴望冒险,渴望成为英雄,但却极为笨拙和敏感。单靠父母是无法培养出来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从男孩到男人,需要社会的帮助。尤其是,需要一个精神导师唤醒他心中的责任、激情和自尊。他一定会犯很多光辉的错误,但导师的责任是保证他不犯致命的错误。我们要教会我们的男孩子保持谦卑、学会道歉、尊重别人、有责任心、深思熟虑。Neill-Hall的书没有什么太有意思的地方。但是书中列出了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简单的说,英国小学的数学教育难度远远不如中国,对科学、历史等知识的教育各有千秋。但英国的小学生还强调对合作、设计、创造性的培养,以及对宗教意识的熏陶。小学生要学会思考“我是谁”,“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中国的学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思考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