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的难以承受之重
关键词:加息 降利息税 小产权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同一天,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已经传言了很长时间的加息终于得到了证实,国家统计局在7月19日上午公布,中国上半年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2%,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了4.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其中6月份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其中6月份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其中6月份上涨3.4%。
加息的同时降低利息税,可谓“双管齐下”,“紧缩型货币政策”的政策倾向性再明显不过了,在宣布这两条消息的时候已经收市,虽然在当天上证指数还是逆市上扬提高了145.91而达到4058.85。
在国际纽约原油价格已经达到75.92美元/桶,据某国际机构预测,年内这个价格将达到90美元以上,从CPI的角度讲,能源价格的上涨时刻伴随着新的一轮通货膨胀,并推动新的加息。瑞士信贷的首席分析师陶冬甚至在此前认为,人民币今年与明年将各自加息三次,同时中国很有可能将取消利息税,这说明:1 人民币将再度加息;2 股票将会受到打压;3 人民币将再度升值。与此同时,美元已经开始进入降息周期,彼消此长,难怪热钱要涌入中国,而国际的投资商的哄抬下,股市、楼市等价格都难免会受到影响。
以7月20日CCTV经济半小时中老刘的例子为例:在2002年的时候,他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团结湖附近看中了一套200多平米的现房,准备让全家几代人都住进来,在交了40多万的首付款之后,老刘拿到了房屋的钥匙。老刘的房子是贷款买的,除了首付的40多万外,他还欠了银行166万的贷款,20年按揭每个月要还款1万零800元,每月1万零800元的还款中,本金只有不足4000元,其余的近7000元全是利息。在交了两年多的贷款之后,2003年老刘的生意上遇到了麻烦,急需要现金。但老刘从2003年开始张罗卖房到今天,他的这套房子一直没有卖出去。一直在银行、经纪公司与律师事务所之间奔波,由于缺乏资金,他的公司也很快倒闭了,在他看来像长征一样的卖房之路,已经让他身心疲惫了。
这是银行的无奈之举还是变本加厉?这确实是个问题。
加息就意味着资本的价格越来越高,加之“民宅禁商”与社会对维护“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倾向性,从而创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面对“缺乏信誉”的人也没有办法,起诉又是劳民伤财,还不如一点点地去让他们还,其实放贷是银行赖以生存的盈利渠道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的加息势必为房价的上涨提供推波助澜的效果。直到最后一点利息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业主从房东变成房奴,再从房奴破产,但如果想把房子卖掉,还是要承受巨大的价格损失。
其实购买房子的人所承担的压力并不单纯是高昂的毛坯房价、银行的贷款利息,而且需要有房屋中介的费用、房子装修的费用,假如转让还要承担营业税,有很多的边际成本是买房人和卖房人都不愿意承担的,更不要说是中介公司了。而最终还是要由倒手转让的业主来承担的。
当初“老刘”的购房价格为9000元/平米,保守估计成交价在8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缩水了20万,如果加上违约金16.6万,营业税9.24万,还有中介费5.04万,装修费25万也拿不回来,还有保险、大修基金等杂费支出了近10万元,这样算来,老刘最少要损失80多万元。
按照国家政策,经济半小时节目中的那个老刘,如果按购买价格207万元出售,他将免征个人所得税,但是需要征收5.5%的营业税11.4万,以及付给6.21万中介费。加上这些,房价总额变成了224.61万元。购房者大多不能接受转嫁的这近20万元的税费。而老刘自己也不能承受这些费用,所以很难卖出。本来有一个幸福的愿望,但是突然陷入了压力重重的还贷日子,本来光鲜的老刘变身而为“房奴”,终日忙碌奔走。但是想要挣脱房贷的枷锁,彻底解放自己,他的卖房之路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再说说价格相对便宜的“小产权房”。
随着北京“小产权房”的逐渐浮出水面,全国各地掀起了拆除违法建筑的热潮。在笔者看来,开发商或许是从节省开发成本的角度出发,与农村实行“协议出让”的方式进行合作,这与国家的基本土地制度形成了直接的冲突,也正是由此而触犯了法律,并被划归为违法建筑。而政府判断建筑是否合法也仅仅以土地出让金缴纳是否足够为标准,而假如出让金缴纳足了,也可以将违法建筑转变为合法化。就如同盗版也仅仅是在逃避在版权方面的成本。
是否违法本是原则问题,既然是原则问题,本不能由于多交了一些银子就有所通融,否则就成了清朝和绅推行的“议罪银”制度的翻版了。但原则性问题不能通融,就构成了最近拆除违法建筑的热潮,短期内就有数以千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拆除。
笔者不禁要问,那些工程款与施工款还能够要得回来吗?是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呢?这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那些违法建筑里大体上都已经入住了一些业主,即使暂时没有入住,都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至少是有些建筑材料与建筑工人的时间劳务已经投入进去了。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那些明知道不受法律保障也要买“小产权房”的人,其买房的原因何在呢?在笔者看来,其原因大体或者是贪图便宜或者是对目前的高房价难以支付。却又无奈地需要有个栖身之所。
房子的需求是居民的基本需求,也是面临结婚大事的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使准新郎不看重、准新娘也不看重,双方的父母也不看重吗?——结婚从来都是两个家族的结合。即使两个家族都不看重,那么街坊邻里、新朋旧友也不看重吗?结婚这等大事很大程度上是给外人看的,是家庭与人一生中几乎最大的一项“形象工程”。即使外人实际上不看重,自身也会觉得颜面难以承受。
相关部门明确表示,对于那些被拆除的“违法建筑”,政府不会有任何补贴与赔偿。那么所有的损失就都是那些贪图便宜的违法建筑的开发商与业主。
不管怎么说,大量的违法建筑被收归政府,或者干脆被清除了,既然被清除了,那些付出了钱却又由于“非法”而被赶出来的业主,又到何处去栖身?如果被政府收回,那么卖出的价格与“小产权房”相比,谁高谁低?似乎更低的可能性相当渺茫,而价格高出来的那一块,大体上是土地出让金或者是官方开发公司的利润率。这是很难去深入想的问题。
房价上涨、利率上升,房奴们与股市上的投资散户,还是清醒一些吧!任何一项政策都显示着倾向,
预计随后股市将面临新一轮震荡下行的走势。这是散户们退出股市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角度而言,机构投资者刚好利用散户们的退出而低价吸纳筹码,是否是机构投资者有所动作的时机呢?
本文所探讨的核心是房子问题,股市仅仅是衍生范围,不做重点探讨。
而任何政策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处于创业与就业动荡阶段的普通大众就很难从房奴的状态中翻身了。
价格高的房子买不起,价格低的房子不让买,买了还要被赶出去——房子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
随着加息,美国越来越多的业主被房子所累而破产,不知道压倒房奴的最后一根稻草何时来临。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贾春宝
• 首创“B 2 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COO
• 龙马(中国)法务传播网 www.lawmarchina.com,CEO
•
• 电话:13269258122
• MSN: chunbao70@hotmail.com
• QQ:469063961
• E-mail:bekings88@yahoo.com.cn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