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你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


  据中新网9月25日电,教育部官员(王旭明)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王旭明指出,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困难孩子上学,有痛心疾首的,也有愤怒指责的,也有同情可怜的等等。实际上,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包括建立了“奖、减、贷、助、免”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但是对这样一个完整体系,媒体的宣传还不够,仍有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王旭明认为,这样的报道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王旭明表示,国家出台这样一个大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是一批的,在这样的政策下受助、受惠的也是一整批,却很少有媒体报道哪一个学生的典型是靠国家助学体系成才成长起来的,反而是哪个学生怎么困难的报道随时可以看到。(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看了这个报道,不知读者朋友会有什么看法,但笔者认为,王旭明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

  第一,王旭明说:“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他说的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中央有了好的体系,有了大的投入,就一定会有大的产出的。所以在他看来,舆论的呼吁是“多余的,是一种无知,是对国家的漠视”。

  其实这就是他的一种错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好,因为有投入不一定就有大的产出,有时甚至还没有产出呢。比如说淮河的治理,国家投了10个多亿元的资金,治理了10年,可淮河的治理情况如何?实际上治理的效果是为零,这个前几年报刊上都有报道的。如果按照王旭明的“逻辑”,国家投入的,一定有回报,而事实情况呢?请王旭明主任思考思考吧,看看与你自己想法的是否有出入。

  第二,王旭明的错误在于他思维的理想化而造成了他的“逻辑错误”。在王旭明看来,中央的政策下来,地方各级政府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处,以为在落实的过程中资金“没有损耗、没有被分流”。因而,他站在这个基点上看问题,去判断事物当然是会出错的。现在谁都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的思维是“国家的钱财不要白不要的”,什么贪官,什么不法商人,难道王旭明不知道吗?他们中有一些人连社保基金、救灾款,公积金都敢挪用贪污了,还有什么不敢挪用贪污的呢?不信我举个例子,你说说是什么原因。1996年的特大洪水退后,长江大堤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于是国家就拨款维修长江大堤,当时据报上介绍是维修一平方米堤坝国家大约出50来元人民币吧,可是到了最后,用在大堤上的资金只有每平方米3元左右的人民币,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中间环节分走了那么多的钱,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按照王旭明的理想思维去想的话,长江大堤肯定是修得很好的。

  第三教育资金的使用经常会“蒙上人情关系”,这个因素如果不考虑,势必影响教育部领导工作的决策,这也是王旭明造成逻辑错误的又一个原因。因为教育资金的使用涉及到个人家庭,谁家有困难的,谁家不困难,有时也很难区分。再说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也想当复杂,而助学的指标到下面基层的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这个指标到底给谁,就要看社会关系了。所以在有些地方会出现了正真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被帮助,而那些可以不要帮助的却帮助了,因而也就有了社会各界和舆论的呼吁。

  其实社会各界和舆论的呼吁,不是对国家政策的“无知和漠视”,恰恰相反,这种呼吁正是要求国家要重视对自己制订的政策体系的运行要进行督查和监控,防止被坏人利用而践踏了国家的好政策,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而王旭明则不是从这点上去考虑问题,不是去想想国家的助学体系运行得如何,环节会不会出现问题,而是反过来指责社会各界和舆论的呼吁,这是不是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又会是什么呢?

  龚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