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趋势


身处中关村商圈,这里汇集了众多高校、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和各类休闲场所。住所的对面是北京首家五星级影院——华星影院。经常去那晃悠看看有什么特价或者打折票,基本上每次都会经历影院大厅内各类商品的促销活动,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外英语培训学校的现场资料派发!
 
今天,华星大厅里人头攒动,全是冲着最近热映的《加勒比海盗3》去的;一位穿着蓝色标准工作服的看似英国人的中年人微笑着向我走来,一口标准的英语向我介绍自己是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的,请求我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我不加思索的点头答应并接过传单开始填写,完毕后,我看到,这位外国友人所到之处成功率是100%,这很快让我想起我以往看到国人类似的推销基本上被拒绝的场面。
 
事后,我站在大厅里反思自己刚才的行为,为什么面对国人和面对外国人的同样商业促销手段有如此大的反差?我深信大部分国人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触!
 
面对口语流利的外国人,英语基础好的一般会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因此现场我看到很多国人轻松以对;英语不好的特别是口语比较差的,我相信一般会以沉默的方式面对,内心深处顿生自卑情绪的可能性很大(我就属种类型),然后暗下决心一定誓死学好英语。既然今天碰到的是华尔街,那就选择华尔街吧,于是乎你很可能就成为华尔街的客户,也就是掉进了他们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里!
 
还想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让我们感觉更为明显的跨国之间的人员流动。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类似华尔街这样的高级发单促销员也就自然在中国大城市随处可见了,这样一来中国很可能就从一开始的人才输出国变成了人才进口国了,很可能还是低于国际市场价的。。。。呵呵!
 
早在一年前,每每当我看到身边一大批各式人种的时候,内心就隐约的充满危机感,直觉就是“我们所谓的竞争已经开始由国内转向国际”,世界公民的概念我在心中由此开始凝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上个月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语言的经济力量”一文。文中提到,“不使用英语就无法实现同世界的自如交流,也无法走到世界前列”。虽然有教授批评其观点极端,我却十分认同。
 
我们都知道全球化更多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资源开始重组,不仅要求产品的流动,资本的流动,更要求人力资源的流动。眼下面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最迫切的是需要大量的国际人才,他们来自全球各地,把他们整合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商业中共同的工作语言——英语。
 
用钱教授的话说,“正是经济力量,使得英语成为世界商业中的工作语言,反过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之带来经济成本”。
 
语言的经济力量不可忽视,语言的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