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鹤城,以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为目标,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物价水平稳的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端。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运行。经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220.2亿元,增长9.1%。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1%、45.4%和3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54元,增长9.4%。

  市场物价平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的显现,全市市场物价走势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6,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1,比上年上涨3.1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取得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6.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1.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7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8万人。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5,提高18.9点。实现利税总额30.44亿元,增长33.1%。

  二、农业

  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良好。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四个换位”战略推动我市向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良好形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7.9%。 粮豆薯总产量647.7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粮豆薯总产量均创出历史新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豆薯总产量

其中:水稻

小麦

玉米

大豆

薯类(折粮)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647.7

63.6

3.2

360.9

127.1

61.7

10.4

25.7

-37.8

18.7

-3.6

2.0

亚麻

万吨

0.9

-64.8

油料

万吨

24.1

-2.0

甜菜

万吨

100.6

16.0

蔬菜、瓜果类

万吨

197.2

-12.8

  畜牧业形势发展平稳。全年畜牧业总产值76.5亿元,同比增长7.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8%,年末大牲畜存栏134.0万头,其中:黄牛及肉牛存栏89.5万头;奶牛存栏34.7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47.9万吨。牲畜存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大牲畜年末存栏

其中:奶牛

黄牛及肉牛

万头

万头

万头

134.0

34.7

89.5

-4.0

9.2

-6.2

猪年末存栏

万头

246.2

-3.4

羊年末存栏

万只

237.1

-9.0

猪肉

万吨

27.1

-2.8

牛肉

万吨

9.3

1.1

羊肉

万吨

2.8

9.7

禽蛋

万吨

13.1

5.8

牛奶

万吨

72.0

11.4

绵羊毛

7857

-6.8

  全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23.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全市1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推进林业机制创新,全年完成人工造林 14.07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年初以来,我市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使全市工业资产得到有效激活,生产潜能得到释放,工业领域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生产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7.01亿元,增长23.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9.91亿元,增长16.40%。两大工业基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全年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7.5%;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两大工业基地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0%;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较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减情况如下: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大米

万吨

23.82

11.5

小麦粉

万吨

0.54

2 倍

乳制品

万吨

33.57

21.3

白酒

万千升

1.44

19.7

啤酒

万千升

12.49

13.7

万吨

1.27

-4.4

亿米

0.18

-8.8

苎麻布及亚麻布

万米

817.6

44.2

焦炭

万吨

66.32

-3.2

烧碱

万吨

5.58

0.2

化肥

万吨

9.15

-4.4

水泥

万吨

130.85

33.5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168.54

0.9

生铁

万吨

12.41

84.7

万吨

74.16

4.3

钢材

万吨

52.84

8.4

数控机床

715

1.8倍

锻压设备

89

12.7

金属轧制设备

万吨

7.17

47.0

铁路货车

8069

21.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89.76

1.4

  建筑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7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62763元/人,比上年增长5.0%。   

  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步伐加快。截止2006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3个项目区的启动面积为7.9平方公里,占项目区规划面积的12.7%。已开工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额39.29亿元,已投产企业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销售收入17.69亿元,利税2.34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增速加快。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销售平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3亿元,下降17.1%,商品房销售面积151.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4.2亿元。

  我市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势产业建设步伐加快。中国华电齐齐哈尔热电联产、富裕风电场一期工程、G111国道、泰来油气资源开发、第一中学扩建工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扩建工程、新玛特购物广场、沃尔马超市、第一医院急诊楼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积蓄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见旺,需求结构发生改变。随着消费领域的持续升温,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逐步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亿元,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5%。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活跃,热点商品和季节性商品增长较快,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4.8亿元,增长12.6%;餐饮业消费持续走高,实现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3.6%;其他行业零售额2.0亿元,下降5.1%。分城乡看,城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1.1亿元,增长12.4%,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呈现升温势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6亿元,增长12.6%,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从结构看: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全市吃的商品零售额88.6亿元,增长13.2%,占全部零售额比重49.3%;穿的商品零售额41.1亿元,增长12.0%,占全部零售额比重22.9%;用的商品零售额32.1亿元,增长17.2%,占全部零售额比重17.9%。城乡集贸市场349个。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拓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总额41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项,总投资额10968万美元,合同外资242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继续攀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4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0%。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铁路、公路、民航综合运输能力增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7489.6万吨。其中,铁路1925.6万吨;公路5564.0万吨;航空0.02万吨。客运量4469.3万人。其中,铁路1497.4万人;公路3169.0万人;航空2.9万人。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2亿元。全年发送函件691万件,特快专递43.7万件。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0.0万门,与上年持平。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26.0万户,增长5.9%。移动电话用户171万户,增长33.6%。互联网用户达16.1万户,与上年持平。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旅游业继续保持增长。2006年,我市大力推进完美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市场整治,推进区域合作,旅游业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2亿元,增长20.6%。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8264人次,增长23.4%。其中,外国人6332人次,增长24.2%;旅游外汇收入352.6万美元,增长23.8%。

  九、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7亿元,增长15.3%。其中,市本级完成16.7亿元,增长16.3%;县级完成5.0亿元,增长12.6%。全市地方财政支出55.9亿元,增长12.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5亿元,增长14.0%。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3.6亿元,比年初(下同)增长13.2%。其中,企业存款84.1亿元,增长2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1.5亿元,增长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9.2亿元,增长2.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3.6亿元,下降3.9%。从短期贷款结构看,农业、商业贷款增势较强,工业、建筑业贷款相对乏力。农业贷款32.6亿元,增长1.9%;商业贷款72.8亿元,增长0.1%;工业贷款43.7亿元,下降8.5%;建筑业贷款2.1亿元,下降5.7%。中长期贷款余额115.0亿元,增长0.6%。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8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完成新产品试制项目7项;全年认定技术合同220项。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9465人,比上年增长5.2%;在校学生34911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6456人,增长2.1%;在校学生77910人,增长5.8%。初中招收学生53534人,增长16.9%,在校学生193220人,下降10.9%,初中入学率达99.1%。小学招收学生40932人,下降7.3%;在校学生290047人,下降4.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我市加快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的发展,挖掘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53.2万户,增长4.7%。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推动市级重点医院向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机构床位1.3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医生665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新成就。全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全国比赛获得金牌26枚,银牌28枚,铜牌19枚;在省比赛获得金牌220枚,银牌131枚,铜牌19枚。群众性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器材配置逐步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城镇为96.5%,农村为88.0%。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收效显著,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95.83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900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预计可达7.70亿元。截至年末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26天。交通噪声为68.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1.7分贝。

  “三废”污染治理逐步完善。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0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0.087毫克/立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02‰,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3.58‰,比上年下降1.3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4‰,比上年提高0.2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63.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农业人口361.3万人,增长 1.9%,非农业人口201.9万人,下降0.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5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支出5934.2元,增长7.4%。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790元,增长12.5%。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1.8平方米。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95.6元,增长5.7%;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2.3万人,增长7.4%;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46.9万人,增长2.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85.0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