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佛祖与迦叶尊者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为伟大佛法)交付与迦叶。这种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由此开创。
笔者近期静夜读禅,虽因资质愚钝,没能参透禅理,却欣喜发现深入宝山,终有所获,这就是阅读禅宗故事带来的思想上的无比喜悦与快乐。其妙处无需多言,请看笔者试着解读一二。
一、月亮偷不去与人性观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要善加运用,何必沦为窃盗?
二、无道心与爱憎观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爬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诃为无道心了。真正的修道之人,应超越善恶、是非、得失。
三、八风吹不动与知行观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难怪孙文感慨:“知易行难!”
四、不变应万变与有无观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实乃无为而无不为也。
五、心中的佛与心境观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
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我们心中有什么?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你看到的人,都是充满缺点,一无是处,且慢责怪他人,也许这正是我们本身的境界。相对地如果你看到的人,都是乐观积极,可爱可敬的人,这表示你也正是这样的人,前者将令我们陷入更消极更悲观的恶性循环,后者将可以创造更热忱、更积极的良性循环,你喜欢哪一种?
只要心中有佛,你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佛。
你经常看到的是佛还是牛粪?
六、从心流出与系统观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的指导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
“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取,无法止息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不要本末倒置!
七、我是侍者与学习观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的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沈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耳。
开悟实因人而悟。
八、凡圣两忘与管理学的境界观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歎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同样的理论,不同境界,不同的造化。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