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的信用卡排名


可能是受到《福布斯》、《财富》等杂志玩排名的影响,现在国内各行各业动辄也要搞个排名,非要硬着头皮排出个1234的先后次序来,前段时间关于国内大学排名的问题引出很多争论,百度的搜索排名事件也搞的沸沸扬扬。国内多数排行榜都是由一些民间组织或假借某些权威机构名义做出的,很多排名只是根据出钱多少就有可能影响排名的先后,比如像百度、Google等网站做的搜索排名几乎完全如同广告性质,排名先后与企业知名度或产品的市场情况可以无关,因此它并不能代表公众对于排行顺序的市场评价,而这类不公正的排行榜必然会引发不公平的竞争,很多排名可以通过作弊形式和排名企业主观内部敲定来完成的,这些排名都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有的连“走过场”形式的市场调查都懒得做了。因此排名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如果是娱乐节目,比如“超女”这类也就权当一乐了,可有些排名冠以种种大牌,却具有很强的市场迷惑性和误导性。

信用卡排名也是近几年兴起来的一种排名活动,这几年似乎也是愈来愈热。有过几次信用卡排名活动,虽然说是排名实则无名可排。曾有家知名的财经网站,去年搞了一次测评活动,评选出四家信用卡获得几个奖项,笔者抽空参与了一下,虽然场面比较壮观热闹,可我竟然不知四家银行的信用卡为何获奖、获得何奖。

前不久在网上新闻中又看到了一个“信用卡排名”活动,该活动设置了十四个奖项,但是从得奖的结果来看,才恍然大悟其中的“奥妙”所在。这次排名,除了农行没有得到奖项,华夏银行尚未发卡无法授奖,以及上海银行、宁波商行、南京商行、天津商行等受地域限制未予评奖外,其它十二家发卡银行人人有份、家家得奖,有的银行还获得了两份奖而“双喜临门”,这个排名真可谓是应了“皆大欢喜”四个字。的确,话又说回来了,国内就这么几家发卡银行,这样的一个活动,排名的主办方又敢得罪哪家银行呢?毕竟自己还要在这个圈里混呢。排名本身就是个作秀玩游戏搞企业形象宣传的手段,那么何必当真去得罪某家银行呢?那么就只有走“排排坐吃果果”,搞的几家银行济济一堂这条路可走了。

对于得奖的银行来说,尽管主办者一直对外高调:为保证本次排名的公正性,如何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和持卡人介入参与评比,如何增强客观性、权威性,但是对于这类评选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有什么权威性,第一,排名的立意问题决定了这种评选的公正性不强,主要是为企业宣传;第二,有效样本的代表性、真实性,决定了这种评选活动的价值不高。但是如果看到其它的银行去领奖,某家银行自己被排挤在外得不到,那岂不是让领导和其它银行所耻笑:这样的“火锅奖”都得不到,还能得什么呢?排名的主办方也不会不考虑得不到奖项的银行那种感受,所以既然这个评选本身更多地带有娱乐性,各家银行乐得在同行里风光一下,主办方也乐得自我陶醉一番,至于结果嘛本来就不重要,还可以体现出“奥运精神”——重要的是“掺和(参与)”。最近几天,有些银行的网站上就已经打上“我行某某卡获得‘最受持卡人喜爱的**奖’”之类的宣传,至于该奖从何而来,又有谁会去关心呢?就如同很多银行惯用的“热烈庆祝我行存款达到***亿元”或者“热烈庆祝我行发卡***万张”一样。

作为一个信用卡评选排名活动,其评选的结果是否真的如所说“最受喜爱”呢?应该说,如果没有足够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量参与的评选,其结果又有多少说服力和权威性呢?以这次评选中的“最佳喜爱的商务信用卡奖”为例,某某银行的“商旅卡”榜上有名。据统计,这张信用卡在市场上发出的数量有限,市场反响不是很大,而与其相对比的是招商银行发行“招商携程联名卡”,无论统计上再有偏差也应该拥有数十万张持卡人,这张卡的市场占有率绝对高于某银行商旅卡,再加上携程网的服务品牌效应,从中也是可以判断出该卡大致的市场占有率高低。那么既然是评选“最受持卡人喜爱”奖,为什么“招商携程卡”拥有这么多持卡人却不能获奖,却偏偏花落一张几乎没有市场的产品身上呢。这就是这次排名所谓的“客观性”吗?

从有些奖项从设置上看,也够让人不得其解,甚至哭笑不得。比如某银行的信用卡得到“最受持卡人喜爱的‘信用卡安全奖’”,不可理解的是该卡如何是“安全”的呢?如果是因为刷卡使用密码而安全,那么现在多数银行都带有“凭密码消费”功能,它得到这个奖就有点不合适;那么,是不是因为发卡量少,导致信用风险比较低而安全呢?实在是不得其解。不过该卡的确特点颇少,在如此竞争激烈的信用卡市场中,能做到这样也算是独善其身了,能获得“最佳”就更实属不易。

另外几个奖项的设置,就更显出此次排名活动的用意。交行Y-POWER卡获得的“最受持卡人喜爱的‘青年信用卡奖’”和建行大学生卡获得的“最受持卡人喜爱的‘大学生信用卡奖’”,从二者设计的思路上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二者实在没有多少区别,却分开单独设置两个奖项。工行中油卡获得的“联名信用卡奖”,而中信国航卡、广发南航卡、招商百盛卡也分别得到了各自设置的奖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卡都是联名卡,既然是性质相同的产品,为何不一起评选而要各得其名呢?或者说从某一类产品中评选出结果来呢?比如:最佳航空联名卡、最佳商业类联名卡等的评选。思来想去勉强有点明白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家银行都得到奖而没有其它办法,因为结果更重要。

实际上,应该设立下边这些奖项更贴切一些,比如:

“卡片数量奖”--奖励卡片绝对数量最多的银行

“市场成长快速奖”--奖励在超短时间内卡片数量激增(含文字游戏)速度最快的银行

“办卡简便奖”--奖励填一张信用卡申请表或签一个名字,可以得到N张卡片的银行

“信用风险最低奖”--奖励销卡、睡眠卡多的银行

“最佳客服奖”--奖励卡片都注销还提供对帐单服务的银行

“最佳稳定发展奖”--奖励面对其它银行疯狂发卡而稳定自若不动声色,不以追求发卡数量为目的的银行

。。。。。。

以上这些奖项的设置,是严格并充分地考虑到具有数字的可比性,相对于这次评选结果要科学的多,也更具有客观性。

    如果从排名结果延伸来看,那么银行所发的每张信用卡都应该有获奖的理由,都可以是“最受持卡人喜爱的‘**信用卡奖’”而根本不用在意持卡人的多少,那就不是十四个奖所能涵盖的。从这一点上,也看出这类排名评选不具有科学性。至于希望这样一个排名评选,来成为整个信用卡行业发展的晴雨表,还要来树立中国信用卡产品优劣标准的愿望,恐怕只能是主办者一厢情愿了。实际上,信用卡产品本身是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而独立设计的,每张卡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和优势,互相之间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很难用“谁好”“谁不好”来评价。可以将信用卡进行分类做比较,让公众来了解某一类适合自己使用的产品功能、特点,再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使用。至于像这类的排名结果,大家莞尔一笑就可以了,就当它是信用卡的“超级女声”,调剂一下自己平时紧张的心情,自己的卡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评选结果就不用考虑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