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山西人才高地的五点建议


 

建设山西人才高地的五点建议

/卫虎林 

    据不久前发布的《山西人才资源状况蓝皮书》报道,目前山西省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按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总人口7%的标准计算,山西省在2004年应达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为233.5万人(2004年我省人口总数为3335.1万人),与实际的111.2万人相比,缺口为122.3万人(http://www.sxgov.cn/xwzx/sxxw/sxyw/335319.shtml)。加强山西人才高地建设,应从山西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新人才理念,树立“人才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人才不仅是指科技人才,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江泽民同志2002年4月28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同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

    二、以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为基础,创新人才选用、培养和成长机制。

    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山西不可能向沿海城市那样花巨资吸引人才,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思路应以培养本土化人才为基础,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投资政策、人才培育政策、人才利用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工资政策、人才职称政策、人才奖励政策、人才市场政策、人才兼职政策、人才退休政策,加强人才高地建设。

    三、加快人才体制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人才成长创建符合市场经济的宽松环境,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灵活的用人机制。

    建立山西人才高地,必须加快包括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在内的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和竞争、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山西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充分发挥省城高等院校在山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省政府有关厅局应加大与各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以我们学校为例,作为山西惟一的一所以经济、管理、法学三大学科为主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财经大学的合作,对有关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大力推进人才开发与经济、科技、教育的一体化。

    2.从省直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建各市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全省11个市都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本省专家为主,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五、转变观念,实施人才生存环境创新战略,为专家学者提供更大、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了使专家学者有更大的、更多的发展机会,建议省委委、省政府根据本省“十一五”规划发展要求,在副厅级干部招聘中,专门留出一定比例,从高校中选拔专家学者进入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由此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