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眼中的世界》序


  自然科学眼中的世界

  目录

  序

  第一章裸眼世界及其范围

  第一节光对于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性

  第二节颜色、形状和远近

  第三节视觉世界的印证(变化中的不变、其他感受的印证)

  第四节心理学与事实

  第二章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图景

  第一节从泰利斯到现代哲学

  第二节内心世界和外在现实

  第三节乐观与悲观

  第三章科学之眼

  第一节信念与手段

  第二节猜想和反驳

  第三节实验与理论

  第四节数学及数学化

  第五节信息及其来源

  第四章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第一节常识与科学

  第二节科学家与常人

  第三节公式与世界模式

  第四节价值信念与实在追求

  第五章科学中的技术与技术中的科学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区分

  第二节理论的关系与实践的关系

  第三节发现与发明

  第四节科学门类划分及其意义

  第六章科学认知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社会性事业抑或个人事业

  第二节科学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科学帮助社会——其作用和功能

  第四节科学的危险性

  第五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序

  本书旨在对所谓科学——它探究世界的方式和它业已取得的成绩作一个简单、明了和初步的介绍。而这种介绍是只有通过科学和非科学的比较才更为可能的。科学始于生活、科学家的眼睛首先是常人的眼睛,科学的方法本质上是常识方法的延伸和精密化。在科学的探究中,精密器械的发明和玄妙的形而上的理论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家就住在哲学家的隔壁,他们两者的住所之间又有敞开着的大门。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事业慢慢被作为集团的“科学人”所取代,科学从个体的文化行为逐步变成了整个社会和整个时代的行为。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必然的和现实的统一。

  整个的内容是我准备出版的篇幅更大的《一般原则论》著作的一部分。因为某些很偶然的原因,将它拿出来“独立”出版。既然是某种整体的一部分,将它的剥离必然是一种同样繁琐而又冒险的工作。

  当我每每思考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的时候,我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巨大”。我们——包括我自己和更大范围的人群——离纯粹自然越来越远了,这种距离是科学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科技造成的。早期的技术性活动尽管也造成外部自然的改变,但那种改变范围小、影响也不甚远;而现在的科技,现代的制造业和化学工业,能制造出为自然所不能分解、不能吸收的东西。“潘多拉的盒子”业已打开,科学的副作用就必须真正面对。考虑到人类适宜生存的宇宙范围极端狭小——不过是非常渺小的地球的非常有限的几个表皮区域——因而科学所带来的副作用必定会对人类自身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尽管科学的这种决定性影响是相对于人类的存续而言,而对于整个大自然实际上是莫奈其何的。

  之所以说科学的作用非常非常有限,是因为它很可能仅仅接触了无限个宇宙中的一种——仅仅是这种宇宙才造就了人类的理解力;就是在人类的理智所能理解的这个宇宙中,科学也不过只是仅仅以十分有限的方式、接触到十分有限的区域。考虑到人类航天活动中因为速度和遥远的距离而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困难、以及人类只能以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作为赖以存活的诸多必要条件中的一种,很多人可能具有的“征服自然”的狂妄就多少会有所收敛。也就是说,对于科学的理解和信心,应该如科学探究本身一样,将它放到恰当的扎实的位置上。

  科学探究和日常生活一样,都是现实的,都有自身的规律,只不过科学本身有它自己的“圈子”罢了。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出现相对统一的术语、公式、检测工具、数学化方法等等,尽管这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并赞同的。也就是说,在科学探究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派别那儿,会形成可能是对立的一系列规范和概念。因为这些,科学本身构成了独特的领域。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和常人不同,科学家和哲学家有差别,不同科学派别有不同的探究宇宙的方法。互相对立的规范会把不同种类的问题看成是合理或有意义的。比如,关于燃素的重量的问题对于主张燃素理论的科学家是重要的,对于拉瓦锡却毫无意义。关于行星质量的问题,对牛顿派是根本性的,对亚里士多德派却是异端邪说。相对于以太的地球速度问题,对于爱因斯坦以前的物理学家曾具有深刻的意义,爱因斯坦却使之烟消云散。正象会提出各不相同的问题一样,不同的规范也包含着各不相同、互不相容的标准。没有得到解释的超距作用,在牛顿派中是被容许的,却被笛卡尔派认为是形而上学甚至是迷信而不予理睬。没有原因的运动在亚里土多德看来那样地荒诞不经,在牛顿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元素的嬗变在现代核物理学中(正象在中世纪炼金术中那样)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和道尔顿原子论的纲领的目的却是南辕北辙。现代微观物理学中有不少可描述的现象包含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牛顿纲领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通过日常的生活和教学过程中的接触观察、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发现,无论是已经投入工作的人,还是在读的大学生,甚至是有相当影响力的科学泰斗,都很难说具有关于科学本质和它的意义的十分清晰的看法;当然,这也许正是科学的本性:在变动不居中探究真正的世界。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首先讨论裸眼世界及其范围。因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任何人,对世界的探究都是从感觉开始的,由感觉而形成诸多感性知识。在这些对于外部世界的感性认知中,视觉感受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先天失明的人能以特殊的方式处理初步的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问题。正如科学将视觉印象解构为不同波长的震荡一样,先天失明者将常人的视觉世界理解为别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是一种较科学也许更为人性化的方式。

  不管怎样,人们给与视觉印象以极大的信任。这种信任实际上是因为纯粹的重复再现以及其他感受的印证而获得的。科学的探究基本上围绕视觉世界而展开。不论是早期哲学家因为美丽的星空而具有的有关大自然的哲思,还是现代科学的由系统的尖端器械所支持的精密探究,都建立在自然给人的视觉能力的基础上。

  在裸眼世界及其范围的讨论之后,我们进入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哲学和常识一样,都是和科学具有差别的东西;这两者和科学相比,一个太过感性,而另一个又过于理智。但真正的科学,感性和理智都不能缺少。我们之所以应该关注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的另一个原因是:早期的科学家大多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出现的。

  常人认识世界有常人的眼光,哲学家认识世界有哲学家的视角,这两者又都和科学的眼光有差别。那么,科学怎样看待世界,或者换一种说法,哪些思考和行为使得有关的活动成为所谓科学的活动?本书通过科学之眼这个章节加以简略的讨论。当然,科学之成为科学,其特征是无限的,因为我们承认唯有科学探究本身才是科学概念的真正的解释。

  在此之后,我们进一步讨论科学和非科学的紧密关系。常识和科学、科学家和常人等章节属于外在的考察;而公式与世界模式、信念与实在等,涉及科学本身的一些问题。

  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的理解,是完整的科学技术观念所不可缺少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身就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联,这正是科学和技术得以相互区分的学理基础。在科学探究的现实活动中,学科的划分是一种必然,尽管在整个科学的发展长途中,它应该仅仅只有形式上的意义。

  科学探究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它有自身独特的方法和任务,因而构成为社会生活的独特领域;但它毕竟是发生在社会之中的,它的一切成就都既影响着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反过来,它本身也受着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发展情况的制约和影响。任何时代的科学探究活动都应该由整个社会的一般发展来解释,科学探究也只有以社会的标准为标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科学探究只有真正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性事业的时候才有自身的真正的发展。

  本人所著《自然科学眼中的世界》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处发此文,算是帮出版社宣传;作者也希望此书能真正表达他对科学的敬意、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科学的思考。——李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