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再来一场大崩溃以外,这一切还能以什么收场呢?”
——这是美国的《纽约先驱报》远在1857年6月27日头版新闻的标题
可以说,从2005年的1000点开始到目前的3100点,人们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恐惧到怀疑又到信心满满的一个完整的心理周期。而现在,正是这个时间周期的最后一段:疯狂。
去年,全国人民对股市的信心被点燃了,刹那间,白领也好,蓝领也好,灰领也好,甚至广大中小学生群体也加入了这个浪潮(要知道,现在的学生可不是当年的穷学生)。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开始以股市作为重点来谈论;无论是干部开会,还是结婚宴会,大家有且只有一个话题:股市。而这些新进入者大多数对于投资没有任何概念。更不用说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了。
这一切从数据上的结果就是:先是2006年5月的一次开户浪潮,紧接着就是从2006年11月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超级开户潮(日开户数竟然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0万户),更不用说,更多的资金选择了购买共同基金来投资股市。
如果以上只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话,下面来谈谈理性分析。
目前,整个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达到了令人吃惊的46.8倍(截止至今日收盘),而市场所有股票的中位数则达到了更加吃惊的68.83倍。也就是说,市场上一半的股票在69倍的市盈率以上进行交易。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A股市场的估值已经快要和利率水平只有我们五分之一的日本股市相“接轨”了。同样,A股价格比香港市场同一家公司多好几倍的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文的标题产生于上上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的股市同样被作为新兴国家的股市来“热炒”。在颠峰时,《纽约先驱报》发表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而当时美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多少呢?只不过是25倍而已。
无疑,今天的A股市场达到的是一个无法令人接受的水平(至少对投资人来说),而一个远远脱离基本面支持的股市是无法走远的。现在公共诚信的缺失、资本被故意限制在了没有投资价值的市场(从而无法投资于海外更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发行价格的高企、股市被培养成一个为政府改革的成本买单的市场......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A股市场是无法享受所谓的“中国溢价”的。(A股价格比香港市场同一家公司多好几倍的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15.6倍的市盈率,才是一个合理的估值。但是由于中国的A股市场流通量太少,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控制为它们服务,故出现短期的大崩溃恐怕是不可能的。这也产生中国特有的“长期熊市”(在海外往往在短期内下跌很多,然后就开始走慢牛行情,拿香港和美国的指数一比较便可以得出该结论).
结论:一旦中国股市再次开始下跌,一定会价值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而时间由于幅度被“利益集团”的控制而会拉得很长。也就是说,另一个长期熊市。而这场熊市对于中国的经济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由于影响面已经和2001年不能相提并论),中国的经济将会迎来一个衰退时期。